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青海公路跨越式發展:抒寫奮鬥情懷 承載綠色理念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2月28日 09時50分   來源:青海日報

    “路,是人類寫在大地上最鮮明的印記!”從這個意義上説,青海,這世界屋脊上的路,是這些印記中最耀眼的篇章!

    青海之大,72萬平方公里廣袤無垠的土地,讓我們對東聯西通、南接北達的渴望,如血脈般在心底無時無刻地涌動著;

    青海之峻,高山聳峙、峽谷深邃、戈壁漫漫、朔風獵獵!要在這千年的冰雪、萬年的凍土上披荊斬棘成大道,需要何等偉岸的精神和浴血的奮爭;

    青海之美,阡陌般縱橫勾連的國道、省道、鄉村道路,成就了東呼西應、南起北隨的壯觀,在這新的時代演繹著富裕文明和諧的發展大劇目!

    今天,當我們行駛在唐番古道的湟水河畔,行駛在崑崙山、巴顏喀拉山、阿尼瑪卿山;行駛在“八百里瀚海”的柴達木盆地;行駛在黃南、海南、海北、玉樹、果洛的千里草原上,看到一條條如騰似躍的“黑龍”,在綠色的護欄和醒目的標線映襯下伸向無盡的遠方;看到一條條蜿蜒曲折的鄉村公路通向白雲深處,不禁對青海公路建設有了“閱盡人間春色”的感慨和自豪。

    多年來,特別是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青海省交通系統的廣大幹部職工在狂風暴雨中,在漫天飛雪中,在玉樹地震中,在日常工作中以心血、汗水、智慧、毅力乃至生命,以自信開放創新的青海意識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實幹精神,為青海的交通建設,為青海實現“四個發展”宏大構想譜寫出了激越嘹亮、大氣磅薄的奮進篇章。

    路, 還在延伸。

    有了好的發展思路理念,路才能更好的延伸;有了路,發展的坐標更加清晰。

    公路———托舉青海發展

    青海的國土面積不小,大體相當於英國和法國的面積總和,而自然條件卻相去甚遠。尤其是海拔高、地廣人稀、地理落差大的現實存在,決定了交通,尤其是公路交通對青海加速發展的重大意義;

    2007年5月召開的青海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青海的偉大目標,確立了“三大歷史任務”和“六大發展戰略”,明確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承載如此宏大的戰略構想,需要堅實的基礎事業和産業。青海人從不缺乏信心和決心:底子薄,就認認真真打底子;基礎差,就扎紮實實強基礎!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青海的公路交通事業站上了新的起跑線,並由此挾風掣電、一路飛馳,成就了五年後驚人的跨越!

    曾幾何時,外地人曾發出這樣的感嘆:“進不去,出不來”!藏族群眾曾發出這樣的抱怨:“騎馬跑一天,為了一把鹽”!農民曾發出這樣的哀嘆: “蔬菜賣不掉,看著全爛掉”!

    五年後的今天,青海省交通建設經歷了提升公路等級規模、提高保障能力、農牧區群眾便捷出行等一個個發展階段,讓這五年成為建國以來交通發展最快、投資最多、成效最明顯、群眾受惠最廣的時期。

    “十二五”開局之年,省交通廳廳長楊伯讓自豪地宣佈:到2011年底,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64280公里,全省幹線公路優良路率達到71.95%,路況綜合指數達到84.5。基本形成以西寧為中心、輻射東部周邊縣的高速公路網,以二、三級公路為主的全省公路網主骨架初步形成。基本實現鄉鄉通公路,通瀝青(水泥)路的鄉鎮達398個,佔全省鄉鎮的97%;通行政村的瀝青(水泥)路佔暢通率的69%,超過西部平均水平。

    2011年,五年大跨越的累積效應全面顯現:全省新增高速和一級公路1001公里,使高等級公路達到1445公里,成為青海省年度建成高等級公路最多的一年;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資産投資135.56億元,同比增長21.62%,超額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達的年度考核指標,是歷年來完成交通固定資産投資最多的一年;全年共投入公路病害整治、水毀搶修、農村公路安保工程6億元以上,是實施農村公路安全保障最好的一年;全年免費放行鮮活農産品運輸車輛59.46萬輛,減免通行費2351.23萬元,是綠色通道政策執行最好、減免通行費最多的一年;全年完成公路客運量1.13億人,完成貨運量8952萬噸,完成水上旅客運輸41.71萬人,是公路水路客貨運量增長最快的一年;全省100多萬農牧民群眾享受到低票價出行的實惠,是城鄉客運公交一體化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年;全年道路運輸未發生重大以上安全事故,水上交通安全連續20年保持無事故的良好形勢,是多年來安全形勢最好的一年……

    這樣好的形勢,這樣多的第一,正是青海省交通行業大發展、大跨越的顯著標誌。

    交通的發展如強大的引擎,極大地推動了青海省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在全省道路運輸客貨營運車8.4萬輛,從業人員28萬人,承擔著全省客運量的93%和貨運量的70%的運輸能力。

    省內外通道方便快捷。從西寧到果洛只需5小時,從西寧到西安只需8小時,過去從西寧到玉樹要走三天,現在只要14個小時。

    全省已開通城際、城鄉公交一體化線路184條、1252輛公交車輛,過去5元至10元的票價已大多被2元至3元的票價所代替,極大地方便了廣大群眾出行,百萬群眾享受到了城鄉公交一體化的成果。

    中央媒體新聞界同仁來青海採訪後發出這樣的讚嘆:“青海的公路建設真是大手筆。”

    省委、省政府領導這樣評價:“這是青海公路建設史上一個歷史性大跨越。”

    5年間,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重要指標走在西部乃至全國前例,進入了發展速度最快、發展質量最好、基礎設施建設最明顯、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得實惠最多的時期,交通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功不可沒。

    公路———抒寫奮鬥情懷

    省委書記強衛曾經説過這樣一段話:“青海自然條件艱苦,制約發展的因素較多,幹事難,幹成事更難,幹成實事、好事、大事難上加難。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宏圖大志和過人本領,更需要有只爭朝夕、奮起拼搏的勁頭。”

    青海有不可爭辯的地理高度,青海,更是精神的高大陸。從“五個特別”的青藏高原精神,一脈傳承到新青海建設中“人一之,我十之”的實幹精神,青海交通人以奮起拼搏的勁頭,抒寫了幹事創業的奮鬥情懷。

    長年奮戰在海拔4700米的阿尼瑪卿雪山上的達日公路段雪山工區的10多名職工,對全年無霜期只23天、冬天最低溫度達到零下40多攝氏度的惡劣氣候沒有任何抱怨,他們最大的遺憾是很難與人交流,感到孤獨和寂寞……

    在青海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河湟谷地外大部分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雪山、草原、戈壁、沙漠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形成了極具高原特色的地理環境,相當一部分地區被生物學家稱之為生命“禁區”,高寒缺氧,氣候惡劣。對此,青海交通系統特別是養路職工安之若素……

    面對如此嚴酷的自然和生活環境,如何打造一支“紮根高原、艱苦創業、獻身交通、造福人民”的職工隊伍是擺在各級領導面前一個嚴峻課題。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多年來,省交通廳黨委採取“大政工”網絡化方式,將“育人築魂”的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推向新的層次和新的水平———

    在全行業認真開展以“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為主要內容的基本道德規範教育和道德實踐活動。廳屬各單位也相繼制訂並實施建設、養護、施工、執法、運輸、收費、監理、質監等崗位道德行為準則,認真踐行“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宗旨,通過規範服務標準,樹立了交通行業良好形象。

    2006年7月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交通部聯合命名了“高原千里文明通道”,成為全省乃至全國交通行業的知名品牌。為進一步鞏固、拓展、提高、延伸創建成果,省交通廳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精心制定了《關於建立高原千里文明通道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下發到全省交通行業各個單位貫徹實施,使文明通道創建工作得到拓展和鞏固。同時積極探索“三江源文明通道”、“戈壁文明通道”等建設,取得顯著效果:西寧市交通局開展的“精品線路”、“服務名星”、“百名形象大使”、“服務人性化、滿意在交通”;省高管局開展的“同心鑄就文明路”、“星級收費員考核達標”;公路局系統開展的“奉獻在高原、奉獻在柴達木”、全力打造環湖公路養管質量服務品牌等活動,有力地促進了中心工作,提升了隊伍素質。

    打造具有高原特色企業文化,推行文明服務標準,打造優質服務品牌,培育和弘揚交通行業新人新事新風貌。省高管局系統多次舉辦“愛高速、展風采”系列活動,公路和運管系統組織執法部門開展“崗位練兵大比武”、隊列風紀演練和準軍事化管理,這些都展示了良好的行業形象。此外,西寧汽車站的企業文化,交通學院的校園文化,康南豐田公司的管理文化,玉樹公路總段的禮儀文化,海西公路總段的段史文化建設等異彩紛呈。

    這些形式多樣、內容廣泛、效果明顯的各種活動使職工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啟迪、熏陶和激勵,與青海交通同呼吸共命運的高素質職工隊伍已經形成。各類標兵、能手、先進集體和個人成批涌現,他們以非凡的創造力和極大的熱忱譜寫出感人肺腑的奉獻之歌———

    省交通醫院自2006年以來,派出18支醫療隊為近3萬名一線交通職工進行體檢和診療服務,在生命禁區裏創造了築路職工患病及時救治的零死亡奇跡,為人類醫學空白譜寫了挑戰極限的紀錄。

    察爾汗至格爾木高速公路是我國第一條全鹽漬土地區高速公路。築路員工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在世界範圍內首次使用“布袋樁”施工法,幾百根穿著“防護服”長達48米左右的混凝土灌注樁基礎,“站”在腐蝕性極強的滷水和鹽漬土裏,支撐起了路面結構,確保了安全通行,書寫了一則在全鹽漬土地區建設高速公路的傳奇。

    10多年來,省交通廳進行了《三江源區公路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多年凍土地區公路病害和機理研究》等上百個科研項目,部分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

    其實,青海交通人的奉獻不僅僅體現在他們的創造力,更多地體現在他們的“鋪路石”精神。

    在我們的採訪過程中,見到過許多閃光的“鋪路石”。他們中間有“既然選擇了養路工,就應該把路放在心上,把心放在路上,腳踏實地、兢兢業業的幹好每一天”的全國勞動模範馬歸侖;有著帶領一群身穿橘紅色標誌服“娘子軍”,使養護質量一月一變化、一年一變樣,成為公路養護示範路和樣板路的隆務河畔 “沙棘花”的賀生蘭;有著被治多縣政府稱之為“用青春和汗水支撐起治多地區通行命脈、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的玉樹公路總段治多工區搶險突擊隊;有著零下40多度嚴寒中為公路保通連續奮戰30多天的達日公路段雪山工區;有著家裏挂鑰匙的小孩在電話裏哭喊“媽媽我好想你啊”,但仍戰鬥在抗震一線的先進女工……

    事,是幹出來的;路,是踏出來的!不怨天尤人,也不妄自菲薄,一心一意創業、踏踏實實幹事!交通人的身影,匯聚在千千萬萬建設新青海的勞動者的身影中;交通人的實踐,正是青海人努力實現“四個發展”的生動縮影。

    公路———昇華青海精神

    從某種意義上説,玉樹抗震救災,是對每一個青海人精神上的淬煉和昇華!省委書記強衛曾經激情地説:“玉樹災後重建條件之苦、困難之多、情況之複雜世所罕見,但災區廣大黨員幹部卻展現出極為可嘉的工作精神和極其可貴的創新精神,為推進重建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們要以玉樹的同志們為榜樣,進一步強化內驅力、執行力和創新力,弘揚團結幹事、激情幹事、踏實幹事的作風,不偷懶、不懈怠,有激情、有狀態,講責任、講奉獻,踏踏實實做好工作。”青海交通人,配得起這樣的評價。

    第一時間緊急啟動應急預案,第一時間派出工作組趕赴災區現場,第一時間開展公路搶險保通,在震後6個小時打通了結古至玉樹機場單行車道和國道214線雁口山至結古道路,震後21個小時實現了214國道、玉樹機場和省道308線全面恢復交通,震後30個小時通往災區的4條救援通道全部暢通。公路搶通後又組建6個保通組,在通往災區的重點路段日夜奮戰。

    在玉樹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中,青海交通人付出了多麼高昂的代價,做出了多麼大的犧牲和奉獻,呈現出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省交通廳撰寫的《震不斷的生命線》,有著詳細的描述,現收錄幾個片段———

    “在地震無情的肆虐中,災情就是命令,責任重於泰山。危難之際,全省交通系統緊急動員,迅速向玉樹集結。打通生命線,馳援玉樹災區成為公路戰線全體幹部職工共同的心聲。一種前所未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公路人緊緊地凝聚在一起,迸發出無窮的力量,向著災區,挺進!”

    4月14日14時,省交通廳黨委書記、廳長楊伯讓隨省委副書記、省長駱惠寧趕赴災區,第一時間深入抗震救災一線,指揮公路抗災保通工作。省交通廳副廳長周勇智迅即組織召開全省公路系統抗災保通緊急會議,成立公路系統抗震救災指揮部,安排部署公路抗災保通工作。正在外地學習的省公路局黨委書記王海軍得知地震消息後,立即返回西寧,連夜購置救災物資,隨車前往災區開展抗災保通工作。

    全省公路系統第一時間啟動公路應急保障預案,省局垂直管理的海東、湟源、海西、格爾木、玉樹、果洛公路總段、公路建設總公司7支訓練有素的公路應急保障隊火速組織人員、機械設備奔赴災區。各級公路養護管理部門進入緊急狀態,堅持24小時值班,強化上路巡查,保證通往災區各條道路暢通無阻。地處震中的玉樹公路總段、結古公路段全體職工拋開地震的恐懼,強忍著辦公樓坍塌、同事親人被埋的痛楚,迅速組織人員,緊急調集各類機械,成立抗災保通突擊隊,全力投入搶險保通和抗震自救工作。省公路工程建設總公司快速反應,震後短短兩個小時,就調集在玉樹施工的項目部人員、機械緊急投入抗震救災。一場史無前例、與災害抗震的戰鬥迅速打響,衝鋒的號角響徹雪域高原、三江源頭!

    “高原的四月乍暖還寒,夜晚平均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下,養護職工在大型機械缺乏、食物、飲用水供應不足的條件下,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度,連續奮戰50個小時,可以想象其中的艱辛和殘酷。風沙瀰漫了道路,但並未阻擋公路職工前進的步伐。面對余震不斷的危險,面對隨時滾落的飛石,公路職工當尖兵打頭陣,人人都是抗震救災的先鋒,用生命在道路上行進,晝夜搶修、爭分奪秒,每個人的眼神中充滿著堅定與勇氣,一锨一鎬,緊張勞作,大家都在為贏取第一時間爭分奪秒。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在本來就缺氧的環境下更為艱難,沒有特效藥,只有靠自己的體能和堅強的毅力支撐,因為他們明白,路每往前走一步,就多一份希望,此時道路與公路人早已不分彼此,公路人就是鋪築這條‘生命之路’、‘希望之路’的顆顆礫石。我們的養護職工,用他們樸實的雙手、堅定的信念,勇敢地挑戰‘生命極限’。與時間賽跑,竭盡所能與疲勞作戰,不眠不休,公路人堅強的脊梁,挺起了抗震救災的‘生命線’。”

    截至4月21日,全省各級公路養護管理部門共投入搶險保通人員7349人次,機械1005台班,清理塌方累計49554立方,進入玉樹災區的各條道路暢通無阻。

    “地震中,玉樹公路總段結古公路段辦公樓坍塌,5名交通職工被埋。4月14日10時,在玉樹地區施工的青海省公路工程建設總公司興利公司項目部職工自發組成抗震救災突擊隊,與結古公路段職工一道對該段辦公樓坍塌掩埋人員進行營救。由於在地震中結古公路段辦公樓嚴重垮塌傾斜,且沒有大型機械,再加上搜救人員不清楚被埋職工的具體位置,搜救工作在艱難中掘進。沒有工具,大家就用手刨,廢墟的瓦礫上留下了一道道血痕,他們的信念只有一個,就是儘快救出自己的戰友。通過大家的不懈努力和甘肅省交通運輸救援隊的鼎力幫助,成功救出1名倖存者,4名職工在地震中不幸罹難。”

    “越是緊急時刻,越能彰顯一個行業的形象。越是災難面前,越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有一種精神總讓人感動。抗震救災中點點滴滴仍然歷歷在目,傷痛、感動、自豪……情感交匯處,那些鮮活的人物、事跡躍然浮現在眼前,激勵著所有的交通人。玉樹‘4·14’地震對玉樹公路總段總段長韓進輝和他的職工無疑是一場噩夢,辦公樓瞬間坍塌、親密的同事陰陽兩隔、公路嚴重損毀、保通任務持續加重……一條條信息像一枚枚重磅炸彈,不斷轟擊著這位在雪域高原奮戰了20餘年的公路人。災情容不得他去思考,冷靜果斷的應對是他唯一的選擇。地震發生第一時間,韓進輝趕到現場,緊急啟動公路抗災保通應急預案,迅速組織職工450余人,緊急調集各類機械設備80余臺/輛,成立6個抗災保通突擊隊,投入搶險保通和抗震自救工作中,在最短時間內打通進入玉樹的所有通道。王吉明是黃河沿公路段的一名工區長,更是一名共産黨員,在地震災情發生之前他親愛的奶奶一直躺在醫院的病床上,生命垂危,而他也一直守護在奶奶的身邊細心照料著。災情發生後,接到保通通知的他異常堅決地拋下奶奶奔赴抗災保通前線,就在趕往單位的途中他得知了奶奶去世的消息,大夥勸他向領導請假,他卻忍受著巨大的悲傷,一聲不吭來到了抗災保通的一線。後來段領導聽説後問他為什麼不説,他説:‘玉樹受災,幾萬人無家可歸,救災的人員和物資必須順利抵達災區,公路保通是大事,我是工區長更是一名黨員,家裏還有其他親人,我放心!’。玉樹總段老職工趙榮忠因身體原因在西寧病休。4月14日玉樹地震發生後,他從電視上看到,昔日工作過的美麗玉樹房屋倒塌、道路阻塞、人民群眾生命財産遭受到嚴重損失,十分悲痛。在災區通信恢復的第一時間裏,趙榮忠同志多次打電話向公路段領導申請,要求帶病上崗,參加抗災保通工作。考慮到趙榮忠同志的身體狀況,段領導當時沒有同意他的申請,但他一再要求,反復強調如果不參加此次抗震救災將遺憾終身,並自己購買車票,于17日連夜趕到玉樹災區。”

    為了同胞,為了路,有多少鐵血交通人用心血和汗水捍衛著公路的安全暢通,用忠誠和智慧譜寫搶險保通的壯美詩篇,至今,他們仍在戰鬥著。

    公路———承載綠色理念

    “生態立省”,凝結著省委省政府對青海省情的深刻認識和把握,體現著青海人對中華民族發展的強烈責任感。公路要建成綠色路,這是一項政策,也是一種思路,更是一個理念。

    驅車行駛在共和至玉樹公路上,公路兩側和建設工地上,躍入眼簾的是“愛護高原每一寸草地”、“保護環境,熱愛自然”、“綠色的地球只有一個”等這樣的標語和大型公益標牌,形成了高原公路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省交通廳的同志介紹説,從200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態立省”戰略以後,我們所修建的每條公路都把環保與生態理念貫穿于施工的全過程,將環保資金納入投資概算,在公路建設中將環保專項設計、專項措施編製成《環保施工指南和管理制度》。按照“最大力度保護、最高程度恢復”,明確了“高原生態環境不受破壞,江河源水質不受污染,野生動物遷徙不受阻斷,自然景觀不受影響”的環保目標,做到生態防護綠化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建立人與自然、建設工程與自然的良性關係。

    記者在採訪中看到,從共和至玉樹全長634.86公里的施工現場,環保理念已滲透到各個施工的細節之中。為了保護公路沿線的一草一木及野生動物,施工營地儘量選在沒有植被或植被稀少的地方;為保護“藍天白雲”,在乾旱季節施工現場及主要運料道路在無雨的天氣堅持採用灑水措施,防止塵土飛揚,以降低施工期對大氣的污染;線路在通過湖泊、濕地等環境敏感地帶時,儘量採取繞避或以橋代路的措施;在凍土區域,採用通透式路基施工,保持水系統的銜接,避免施工對凍土及水系統的破壞,保持地下水連通;為了不阻斷野生動物的活動路線,根據沿線野生動物種群分佈特徵、種群交換情況、棲息地、繁殖地等狀況,每公里設置了野生動物通道。

    “草皮搬家”是實現建設生態路的一個創舉。在施工過程中,無論路基的清表,還是營地的駐紮,無論是便道的開設,還是料場的開採,都堅持先將施工區段的草皮切成尺寸相當的矩形塊,然後將草皮連同腐殖土一同搬到路基兩側草皮移植區異地假植保存,分層集中整齊堆放,並採用黑色遮陽網和土工布覆蓋,減少水分蒸發,並結合天氣情況適時補充灑水養生,由專人負責巡迴養護,等路基成型後,再回植到已經完成的路基連坡或施工場地表面,堅持做到取多大面積,回鋪多大面積。目前,試驗段鋪設的草皮已基本成活,邊坡及場地等綠化效果非常明顯,成型路基兩邊及改河擋水埝等經過移植的草皮與天然植被已渾然一體,顯示出勃勃生機。

    公路———凝結民族情誼

    青海有地域廣闊的農牧區,有大量世代居住的少數民族群眾,受到交通不暢的限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平衡。基於此,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和諧發展、統籌發展的戰略,就是要消除地區經濟,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全省發展的不平衡,實現包括廣大少數民族群眾在內的全省人民共同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公路建設者們成為這一發展戰略的最直接的體現者。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相扶相助、團結協作成為青海公路建設中的華彩樂章。

    都蘭縣科學圖村的藏族孤寡老人南寶生活上雖有政府照顧,但一輩子無兒無女成了她的心病。都蘭養路工區知道老人的心思後,每逢節假日都去看望她,為老人清掃房屋、聊天,頂著烈日為老人上房泥、打頂棚、拆洗被褥,讓老人享受到了兒女繞膝的晚年幸福生活。“二十年母子情,一世路工緣”的美好佳話成為國道109線永不凋謝的團結花。

    省交通醫院的18支醫療隊在6年的時間裏,為上千名農牧民義務治療,先後挽救了幾十名病危的藏族、撒拉族、回族群眾的生命,群眾親切地稱他們為“共産黨派來的好曼巴(醫生)”。

    共和至玉樹公路各參建單位力所能及地為沿線少數民族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一年來,全線各參建單位幫助藏族同胞維修房屋、幫助牧民轉場、修茸敬老院、修建簡易鄉村公路、為牧民整修牧道、參加並贊助當地農牧民運動會,累計投入資金580余萬元。

    青海路橋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在共和縣恰卜恰鎮施工時,得知西香卡村拉姆措一家因疾病而導致生活困難時,立即組織項目部工作人員帶著2000元現金和價值450元的大米和麵粉,送到了拉姆措家中,一家人感動得淚水漣漣。西香卡村村委會為項目部送來了“貧困無情人有情,企業為民顯真情”的錦旗……

    一個個鮮活的事例,一顆顆金子般的心,融合著民族團結的濃濃情意。

    在廣大農牧民看來,黨和政府及青海交通人讓他們最稱心、最滿意的是,把一條條治窮路和幸福路修到了家門口,不僅方便他們出行,解決他們出行難、看病就醫難和學生上學難的問題,還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的運輸方式,其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了深刻變化。同時促進了農村牧區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農牧業産業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已成為地方黨委、政府帶領他們脫貧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載體。

    “為民辦實事,修通救命路”,同德縣秀麻鄉4000多名藏族群眾在錦旗上這樣寫到。

    “硬化公路功高不泯,治窮致富發展經濟”,化隆縣甘都鎮22個村的村民在牌匾上這樣稱讚。

    “農村公路建設工程的實施,把我們從牛背上解放下來,過上了現代化的生活。”玉樹州的藏族幹部多傑這樣説。

    記者從牧民群眾的話語裏感到,用石子和瀝青鋪出來的公路,已不僅僅是單純的物質概念,它已成為黨和政府與農牧民的連心路、團結路,成為青海各族群眾心中的一座精神豐碑。

    ……

    青海最有名的公路是青藏公路,世人謂之“天路”,以形容其高峻。其實,天路之高,其意義絕非單純的海拔高度,更有發展責任的高度、發展理念的高度和新青海精神的高度!道路還在延伸,跨越正當其時,這是青海交通人的機遇,更是每一個青海建設者的責任!(記者/劉建民 羅連軍 通訊員/馮 萍) 

 
 
 相關鏈結
· 青海春運鐵路、民航、公路迎送旅客近兩百萬人次
· 河南省確定2012年治理公路"三亂"重點監控縣(市)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