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推進“八項工程”:綠色江蘇生態文明的不懈追求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3月04日 09時51分   來源:新華日報

    【背景介紹】

    建設生態文明,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戰略任務。去年以來,為深入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對江蘇工作提出的“六個注重”要求,江蘇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出臺《關於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在新的起點上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的決定》,實施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在內的“八項工程”,在新的起點上開創江蘇科學發展新局面,使生態文明成為江蘇的重要品牌。

    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程,是江蘇省在繼往開來的歷史起點上,依據中央的新要求、發展階段的新變化、人民群眾的新期待,立足破解環境資源約束、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作出的重要戰略舉措,是“十二五”時期推進生態省建設的首要任務和核心內容。

    【典型解析】

    綠滿揚州,江蘇省生態文明的一個切片

    都説“煙花三月下揚州”,然而,早春時節,記者卻在揚州看到了一幅醉人的生態美景。這裡,如火如荼的生態創建,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江蘇生態文明建設的鏗鏘腳步。

    走進儀徵市真州鎮三八村,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幅祥和的江南村鎮模樣,潔凈的路面上看不到一張紙片,路邊栽種著各式青菜,發著新芽,洋溢著生機和希望。村莊的建築,錯落有致,自然古樸。

    相比三八村,儀徵市銅山辦事處長山村則是另一番模樣。車子駛入村莊,道路寬闊平坦,村莊建築風格統一,都是兩層新式小樓,路邊的宣傳欄裏張貼著莊臺整治及長效管護舉措。村頭聚集著大大小小清澈的河塘,河塘邊的景觀帶美觀大方,“黃馬甲”李子勤在岸邊清理雜草,掃除垃圾。

    信步走進一戶農家,迎面墻上挂著兩塊銅牌,上面寫著“星級文明戶”和“清潔文明戶”。從二樓的窗戶望出去,一方草地泛著青色,一片水塘碧波盪漾。戶主陳開芳告訴記者:“我搬來3年多了,剛到這裡的時候,門外的河塘黑乎乎、臭烘烘,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現在好了,乾淨多了。”

    “假如沒有近3年的生態創建活動,揚州市的環境基礎設施至少落後5年。”揚州市環保局局長金秋芬説,創建國家生態市就是揚州著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主線,也是主抓手。“生態是最大的民生。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提高生態環境質量,讓百姓喝上放心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産生活。”

    “水是流動的,空氣是流動的。要提高環境質量,不能僅僅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揚州樹立大環保意識,走“城市包圍農村”的生態建設之路。2002年第一輪創建環保模範城市,城區的環境基礎設施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2006年第二輪創建生態市,揚州把重點放在了71個涉農鄉鎮上,經過3年的創建工作,揚州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達到了污水處理設施、垃圾處理設施、長效管護隊伍、醫療廢棄物處理四個“城鄉全覆蓋”。

    農村污水處理是難點,也是重點。揚州根據鄉鎮的經濟發展情況分類指導,靠近城市的,管道接入城區污水處理廠;工業經濟發達地區,自建污水處理廠;工業欠發達地區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即簡易的污水處理設備;幾個就近鄉鎮範圍內的大型國有企業及重化工企業聯合建設污水處理廠。“通過這四種模式實現了所有農村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針對農村的臭水溝、黑水塘,揚州大力開展清淤活水工程。儀徵市2010年花費近2個億,在全市率先對區域範圍內的河湖溝渠塘實施清水工程,村民們又可以到河裏淘米洗菜了。江都市投入3-4億元正在大力開展清水治污,已經完成了一大半。

    71個涉農鄉鎮還建設了73座垃圾中轉站,按照“組保潔、村集中、鄉鎮轉運、縣處理”的模式,解決農村垃圾問題。

    硬體配套完善了,軟體還要跟上。揚州市建立了農村長效管護隊伍,由縣市區統一組織實施,每個縣市區有1200-1500人,河道、村莊、綠化、道路硬化四位一體進行正常保潔。所有的“黃馬甲”、“綠馬甲”都有工資卡,各地政府每年為此投入1000多萬元。

    最讓人驚嘆的是,揚州市實現了醫療廢棄物處理的全覆蓋。去年一年的時間,環保部門與衛生部門聯合,市財政補貼打通了醫廢處置的最後一公里,1200多家的村級醫務室和個體私營診所所有醫療廢棄物進醫療廢棄物處理廠。村級醫療廢棄物全部得到安全處置,揚州這一務實之舉得到了環保部相關領導的肯定。

    “生態文明離不開百姓的參與。”金秋芬説,揚州秉持“惠民、靠民、育民”的理念,開展政府推動、部門聯動、全民行動的“綠滿揚州”生態行動,讓百姓積極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

    一個“滿”字彰顯出揚州生態建設的更高追求。揚州10個政府部門牽頭在十大系統展開了綠色創建活動——綠色學校、綠色醫院、綠色賓館、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綠色機關、綠色工廠等,把綠色發展的理念真正傳播到每個角落,讓揚州人真正把綠色發展和綠色進步作為自己的孜孜追求。“現在,生態創建已不僅僅是環保部門的事情了。”金秋芬話語中透著欣喜。

    【全省態勢】

    2011年,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畫卷可圈可點

    省環保廳廳長陳濛濛告訴記者,全省生態文明重視程度不斷加深。無錫市專題研究生態文明建設工程,提出堅定不移地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加快實現生態現代化;南通市堅持以生態市創建為抓手,打造“綠色南通”、“宜居南通”等品牌;淮安市明確把“建成生態市”作為“十二五”奮鬥目標之一。

    一系列重點戰役碩果纍纍——

    節能減排不斷深入。省政府出臺進一步加強節能工作和減排工作的意見,關停64家國家和省定淘汰任務的企業,實施1781項重點減排項目,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超過100萬立方米,垃圾日處理能力4500噸,配套主幹管網超過2500公里,縣以上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率均提高到87%。

    綠色增長勢頭良好。經濟發展協調性進一步增強,三次産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6.2:53.2:40.6。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成為“十一五”新的增長點,服務業增加值佔比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成效顯著,對1008家重點企業實施清潔生産審核,建成7個國家級生態工業園。節能環保業主營收入超過3000億元,産值全國居首。全省掛牌督辦404個重點環境違法案件,徹底整治316家鉛蓄電池生産企業,公開曝光10大典型違法案件,勸退500多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涉及金額200億元。

    環境整治全面展開。太湖水質仍穩中趨好,藍藻密度下降21.2%。國控省控斷面水質劣Ⅴ類比例下降3個百分點,酸雨平均發生率從33.3%下降到26.6%。全省水質自動監測站增加到283個,13個省轄市均形成PM2.5的試點監測能力。省環保廳、省財政廳大力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全面完成首批16個地區的示範整治任務。

    植樹造林成效明顯。全省新增造林面積127.7萬畝、森林撫育面積超過120萬畝、城市綠地面積3600公頃,新建綠化示範村1250個。“千村示範、萬村行動”的綠色村莊建設活動,全面提升村莊綠化美化水平。

    生態保護與建設穩步推進。嚴守生態紅線,確保受保護地區佔比20%以上。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開展通榆河流域水環境質量區域補償,徵收補償資金近1億元。加大濕地建設和保護力度,累計恢復濕地面積約4.8萬畝。積極推進礦山宕口整治和修復,開山採石禁採面積超過全省山體面積的70%。

    生態示範創建領跑全國。全省新增12個國家生態縣市,5個城市達到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考核標準,累計建成17個國家生態縣市,佔全國總數的45%,建成環保模範城市20個、國家級生態鄉鎮238個、國家級生態村44個,創建水平全國領先。

    令人關注的還有,今年2月23日,省政府首次向13個省轄市下達了生態文明建設工程五年目標任務書,這既是“緊箍咒”,更是推動全省各地投身生態文明建設工程的強大“動力源”。(宋金萍 曹旭超)

 
 
 相關鏈結
· 江蘇省委省政府在南京啟動生態文明建設工程
· 江蘇啟動生態文明建設工程推動環境質量全面改善
· 劉賜貴: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實現海洋經濟發展
· 陜西省小學低年級學生新增《生態文明教育》讀本
· 海洋局下發"關於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的意見"
· 第五屆中國(山東)生態文明建設論壇在濟南市舉辦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