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自然科學基金會主任:夯實創新基礎直面四大挑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3月09日 14時31分   來源:自然科學基金會網站

    2011年,對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來説是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中,科學基金財政撥款達到140億,正式進入了“百億時代”;項目申請數量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再攀新高;針對基金委成立25年,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時間跨度最長、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科學基金資助與管理績效國際評估工作圓滿結束……回顧25年來的基金成長歷程,基金委有怎樣的成就和收穫?面對資金量、申請量都高速攀升的現狀,基金委又將如何應對?備受關注和好評的基金委資助政策在新的階段將有何變化?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記者專程採訪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

    核心提示

    ——在中國建立和發展科學基金制度,只能立足於中國的具體國情,對於發達國家在基金制度方面所積累的經驗可以借鑒,但不能模倣照搬。我們強調“中國特色”,就是強調我們沒有可以直接拿來採用的基金模式,只能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再放到中國的具體環境中去實踐、探索、嘗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體現中國自己的特色。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賦予了中國科學基金特殊的歷史使命。集中體現為推進並完成了三項根本歷史任務。第一,培養和建設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人員隊伍。第二,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發展比較均衡的學科佈局,夯實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學科基礎。第三,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在總體良好的形勢下,科學基金工作面臨四個方面的挑戰:一是經費投入超常規增長帶來的管好用好基金的壓力;二是申請量大幅增長帶來的評審和管理工作量激增的壓力;三是國家和社會對科學基金的期望值不斷提高帶來的壓力;四是科研不端行為引發的道德風險不斷提高的壓力。

    ——穩定支持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與競爭擇優是內在統一的,不能回到從前的“大鍋飯”時代。只有在競爭擇優中實現穩定支持,才能真正提高科研水平。

    項目強度不斷提升注重青年、女性科技人員培養

    記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我國支持基礎研究的主渠道,每年兩會期間,很多全國人大代表以及科技界、教育界全國政協委員都非常關注自然科學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請您首先介紹一下過去一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總體資助情況。突出的特點和變化是什麼?

    陳宜瑜: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數量繼續保持增長態勢,2011年共收到各類申請15萬餘項,比上年增長28.24%,增幅高於歷年。申請量激增給評審工作帶來巨大壓力。為保證評審工作質量、高效利用評審資源,自然科學基金委在不斷地引導依託單位由重視申請數量向更加重視申請質量的工作方式轉變。

    2011年基金委共批准資助項目3萬餘項,全年共安排各類項目資助計劃187.3億元。

    為更進一步營造創新環境,使科學基金資助工作更加適應基礎研究的發展規律,2011年對部分類型項目資助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面上項目與重點項目的資助項數及平均強度均得到不斷提高,資助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人才培養鏈不斷完善。

    其中:面上項目的平均資助強度由2010年的35萬元/項調整到60萬元/項,資助期限由3年延長為4年;重點項目平均資助強度由2010年的220萬元/項調整到300萬元/項,資助期限由4年延長為5年;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平均資助強度由2010年的20萬元/項調整到25萬元/項,資助期限仍為3年。地區科學基金項目平均資助強度由2010年25萬元/項調整到50萬元/項,資助期限由3年延長為4年。

    在促進青年科研人才成長方面,基金委繼續加大投入,青年基金資助規模較去年增加4796項,總量與面上項目接近,增幅達57.44%,體現了科學基金對基礎研究隊伍的長遠佈局。

    在促進女性科研人員成長、發揮女性科研人才作用方面採取了具體措施,除了在“2011年度評審工作意見”中再次強調“在各類項目評審中注意把握在同等條件下女性科研人員優先的資助政策”外,還將青年科學基金女性申請人的年齡限制調整為未滿40周歲。近三年來,女性申請人的獲資助率逐步提高,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和地區科學基金女性申請人的資助率,分別由2009年的15.74%、19.65%和18.02%提高到2011年的19.38%、21.90和22.88%,女性申請人的資助率與平均資助率的差距逐漸縮小。

    “評估專家對中國科學基金制所取得的成績感到驚訝”

    記者:2011年完成了的科學基金資助與管理績效國際評估工作,根據評估結果,專家組如何評價科學基金的總體工作?

    陳宜瑜:科學基金制是改革開放的産物,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成果。這個機制的內涵就是依靠科學家民主管理,採取競爭性的同行評議進行科學價值判斷,對科技經費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這樣的制度是否符合中國的國情?能否促進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經過25年的實踐,我們必須對這個問題有深刻的認識。此外,我們還必須研究這個制度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其優勢、特色應該如何進一步體現,未來如何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抱著這樣的目的,財政部和基金委開展了這次評估。

    這次評估可以説是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時間跨度最長、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具有戰略性和綜合性的績效評估,不僅在科學基金資助管理中是首次,在國內其他工作中開展戰略性的綜合評估也是首次。

    從此次績效評估的反映來看,中國科學基金制及其實施的效果,超出了評估專家們的預期。第一,他們沒有想到我們是真心實意請他們來進行真正的獨立評估。我們沒有設立任何限制,這使他們感到驚訝。他們認為,在國際上也很難見到這種完全採取第三方獨立的評估,這代表了中國科技的進步,也代表了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自信心。第二,他們對中國科學基金制所取得的成績感到驚訝。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建立起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科學基金制,並能夠發展到今天的程度,取得驕人的成績,這出乎他們意料之外。

    評估報告充分肯定中國科學基金取得的成績,並認為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歸功於以下五條:第一、始終遵循最佳實踐原則;第二、高瞻遠矚和富於創新的歷屆領導;第三、忠於職守,專業素質高的員工隊伍;第四、在科學基金項目管理和監督過程中建立的內部檢查和制衡制度;第五、創造性地設立了支持前沿科學研究和促進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資助工具。這段表述是對中國科學基金制的高度認可,充分説明我們把國際通行制度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在創新制度的實踐中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打造形成了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科學基金制。

    國家和社會也充分肯定科學基金的先進性和優點,財政部認為把科研經費交給科學基金比較放心,表示在國家財政允許的情況下,將進一步加大對科學基金的投入力度。這就説明我們過去的絕大多數戰略和政策是正確的,我們今後還要進一步繼承和發揚科學基金的成功經驗。

    記者:通過此次評估,基金委自身有什麼收穫?

    陳宜瑜:一方面,國際評估專家委員會就進一步提升科學化管理理念、推進新的國際化發展戰略、改進並完善資助工具、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改進資助與管理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對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科學基金制、全面提升駕馭和管理科學基金的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根據這些意見和建議,提出了一系列的具體改進措施。

    另一方面,這次評估顯著提升了中國科學和中國科學基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國際評估專家組組長傑爾教授在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為何要幫助一個發展中的科學巨人》描述了整個評估過程,評價了中國的科學進步,也談到了如何看待發達國家跟中國進行科技合作的問題。傑爾在文章裏面寫到,他回到美國後,有一些朋友問他為什麼要幫助中國做這件事,這是否是一種叛逆?傑爾教授做出了非常正面的回答。他認為科學發展是沒有國界的,績效評估是一個互相幫助的過程,中國的科技進步是對國際科技的貢獻,不能把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看成是對美國的威脅,而應該採取密切合作共同進步的態度。此外,傑爾教授還和溫奈克教授聯合在《science》上撰寫文章介紹了評估工作。

    記者:您剛才提到,我們打造形成了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科學基金制,這體現在什麼方面?該如何理解?

    陳宜瑜:科學基金制是在發達國家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在不同的國家,其制度安排也存在差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面臨的發展任務,以及科學基金所承擔的主要職責都很不相同。在發展中國家建立科學基金制度,目前取得成功經驗的並不多。因此,在中國建立和發展科學基金制度,只能立足於中國的具體國情,對於發達國家在基金制度方面所積累的經驗可以借鑒,但不能模倣照搬。我們強調“中國特色”,就是強調我們沒有可以直接拿來採用的基金模式,只能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再放到中國的具體環境中去實踐、探索、嘗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體現中國自己的特色。

    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雖然2010年中國的GDP總量已達到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仍不到5000美元,在經濟、科技上仍處於欠發達的狀態。根據統計數據,2010年中國發表論文總數排在世界第2位,高引用率論文排在世界第7位。其中在頂尖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數量雖然排在世界第9位,但絕對數量只有美國的1/4,在引用率上差距更大。這些數據反映了中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25年前我們建立科學基金制,以及今天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科學基金制,都必須立足於這樣一個基本出發點。

    基於這樣的現狀,從根本上決定了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科學基金制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艱巨的過程。建立和發展中國特色科學基金制,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在戰略定位、發展任務、資助管理模式等方面,體現自己的特點,這將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發展中國特色科學基金制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記者:總結25年科學基金的發展歷程,您認為它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什麼?

    陳宜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賦予了中國科學基金特殊的歷史使命。集中體現為推進並完成了三項根本歷史任務。第一,培養和建設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人員隊伍。這是25年前建立科學基金制度所面臨的首要任務,也是需要我們長期擔負的重要職責。第二,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發展均衡的學科佈局,夯實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學科基礎。第三,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這次評估聽取了各方面的反映,比較集中地評價了科學基金為穩定和培育基礎研究隊伍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革”之後,我國科技隊伍的人才斷層問題非常嚴重,要把這部分缺失的科研人才隊伍補齊,並把中國科研人才隊伍的水平整體推進,任務非常艱巨。在科學基金建立之前,我國的科研人才隊伍主要集中在50歲左右,年齡斷層嚴重。科學基金成立後在年齡上表現為兩個峰值,一個在45-60歲之間,另一個在30-35歲之間,中間也還存在一個年齡斷層。這些年在培養科研人才方面科學基金做了大量工作,現在我國科研人才隊伍的年齡結構已經接近發達國家,從35歲開始,一直延續到55歲左右,分佈基本是均衡的。

    在保持學科均衡協調發展上,科學基金自成立以來也做了大量工作。與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基金組織不同,在中國科學基金制建立初期,我國科技經費多元化投入的格局尚未形成,部分學科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巨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基金不能簡單地強調“有所為有所不為”,必須承擔起學科均衡協調發展的歷史責任,把完善學科佈局作為中國特色科學基金制的一項重要任務。

    到目前為止,科學基金已經建立了8個科學部,45個學科處,92個學科評審組,基本形成了一個佈局合理的學科構架。這是非常重要的,沒有系統的學科佈局,沒有一個很好的學科體系,談學科交叉,談跨越發展,都是空的。中國科學基金始終努力做好這件事,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家投入大量經費,就必然會關注科學基金到底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什麼貢獻。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基金,我們不能脫離于經濟社會發展之外,否則就很難得到國家和社會的支持。這是中國基本國情的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支持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我們始終努力引導社會和公眾對基礎研究建立一個全面的認識:基礎研究關係到國家的未來競爭力,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科學基金與企業先後建立多個聯合基金,引導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引導基礎研究與企業技術創新相結合。事實證明這種方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幾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基礎研究的認識和理解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各省的科技廳都設了基礎處,都強調基礎研究對未來地區發展至關重要,很多省級政府都希望能與我們建立聯合基金。這個轉變既是科學基金實施25年來的成就之一,也是中國特色科學基金制發展的重要內容。

    進入“百億時代”仍面臨四大挑戰

    記者:去年科學基金財政撥款達到140億,正式進入了“百億時代”。面對資金量、申請量都高速攀升的現狀,基金委將如何應對?主要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陳宜瑜:基金委剛剛成立之時,我們只有8000萬元的財政撥款。當時認為,用很多年的時間才能達到10億,那就是很大的進步了。但是近10年,科學基金經費得到了迅猛增長,2011年財政撥款達到了140億元,進入了百億時代。這充分説明國家對科技工作的重視以及對基金委工作的肯定。

    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總體良好的形勢下,科學基金工作也面臨四個方面的挑戰:一是經費投入超常規增長帶來的管好用好基金的壓力;二是申請量大幅增長帶來的評審和管理工作量激增的壓力;三是國家和社會對科學基金的期望值不斷提高帶來的壓力;四是科研不端行為引發的道德風險不斷提高的壓力。

    記者:以申請量不斷攀升為例,基金委未來將有何舉措?

    陳宜瑜:隨著科學基金經費增加,資助額度不斷提高,科學基金已經成為很多高校科研經費的主要來源,依託單位紛紛出臺政策鼓勵科研人員積極申請。因此,科學基金的申請量不斷攀升,每年增幅都超出預期,2011年已經達到15萬項,未來幾年還可能會繼續上升。

    面對這種狀況,我們希望探索新的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一方面,積極利用新的技術手段。例如,通過穩步推進各類項目在線申請,逐步實現完全無紙化申請與評審。同時,抓緊建設評審專家指派輔助信息系統。申請量大幅增長以後,僅僅是函評專家指派的工作量就非常大,這影響了評審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我們正在建立評審專家指派輔助信息系統,希望可以通過計算機來幫助選擇函評專家,節省項目主任的時間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保證評審質量。現在地學部和醫學部的部分學科正在開展試點,目前來看還有一定的困難和問題,比如申請書關鍵詞與專家領域關鍵詞之間的匹配,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但這個努力方向我們不能放棄,必須不斷探索和嘗試,爭取儘快在基金評審中發揮作用。

    另一方面,我們希望採取一些切實有效的限項辦法。今年提升資助強度以後,2013年開始要將限項規定從3項調整為2項。一個面上項目80萬/4年,每年有20萬的經費支持,基本能夠維持一個課題組的運行,而且一個課題組應該包括不止一位科學家,這樣在資助強度增加後,嚴格限項並不會造成課題組經費的下降或中斷。

    同時,我們希望各個科學部在初審等環節探索新的工作方法。醫學部提出要在學部內試點開展初審的集中評審,如果醫學部試點得好,其他學部也可以借鑒。但總的原則和目的是要在保證公正公平的基礎上,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保證評審質量。總之,面對申請量持續增長的形勢和挑戰,為了保障和提高評審質量,我們必須下決心採取一些新的措施。與此同時,我們要與科學家進行充分溝通交流,爭取大家的理解支持。

    競爭中體現穩定支持打造完整人才資助培養鏈

    記者:科學界一直呼籲要加強對科學家和科學項目的穩定支持,基金委也不斷加強項目資助強度和調整資助期限,但是項目申請本身的內涵就是競爭擇優,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

    陳宜瑜:國家這幾年在“穩定支持”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採取了國家重點實驗室穩定支持措施等。但需要指出的是,穩定支持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與競爭擇優是內在統一的,不能回到從前的“大鍋飯”時代。只有在競爭擇優中實現穩定支持,才能真正提高科研水平。

    科技要發展必須要有競爭,關鍵是要尋找到有潛力的,發展前景好的科學家,在競爭機制中採用特殊政策和管理方式,來保持他們在科技生涯上穩定發展。

    記者:在這方面,2012年將有什麼新的變化和部署?

    陳宜瑜:2012年,我們仍將堅持把自由申請項目作為資助重點,進一步提高資助強度。自由申請項目包括面上基金、青年基金、地區基金三種類型,這類項目充分體現了科學家的自由探索,能夠充分發揮科學家的智慧和創新能力。科學基金的這部分工作一直得到科技界的肯定。為此,我們要保證自由申請項目的資助經費佔到總經費的70%以上,其中面上項目要保持佔到總經費的50%左右,這個原則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為了進一步滿足科研工作的需要,今年起要把面上項目的平均資助強度提高到80萬/項,資助期限仍為4年,允許各學部根據學科差異和特點,在學部內部拉開差距。這樣就可以使一個課題組3至5人能夠得到相對穩定的資助,也有利於科學家減少申報項目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這是對科學家普惠性的政策,不會造成科技經費過分集中的現象,同時也是引導科學家自由選題、保障自由探索、穩定科研隊伍的有效途徑。

    第二,通過人才項目的完善,打造完整的人才資助培養鏈。科學基金人才項目系列包括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青年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簡稱傑青)、創新研究群體,以及引進國際人才的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和穩定西部人才的地區基金。傑青作為一個非常成功的項目類型,取得了很好的資助效果,産生了良好的品牌效應。傑青現在面臨的一個批評是年齡偏大。由於傑青評審的機制是看前期工作和後期潛力,按照這個評審標準,傑青平均年齡相對偏大。但是傑青的資助定位具有其特定的意義,發揮著很好的作用,暫時不宜作調整。

    為了進一步關注更年輕的有潛力的科學家,幫助他們助跑和加速,並快速成長起來,我們將在青年基金和傑青之間設立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要求獲得博士學位,具備5-10年科研經歷並取得一定科研成就,為了體現向女性科學家傾斜的政策,年齡限制在男性38歲、女性40歲以內,每年400個名額,資助強度為100萬元/項,資助年限為3年。

    同時,啟動青年基金項目的renew機制,讓研究工作突出的青年科技人才能通過快車道直接獲得面上基金資助,從而實現在起步階段的連續穩定支持。這種資助模式的規模將控制在青年基金資助規模的5%以內。希望借此加強對青年人才的資助,力爭經過三到四年時間,幫助這批年輕人明確自己的研究方向,穩定開展研究工作。這樣,一名具有創新潛力的年輕人就可以在承擔青年基金項目之後,通過renew的機制,直接獲得面上項目資助,從而在一個研究方向上得到連續穩定支持。後面通過競爭再接上優秀青年基金、傑青、創新群體等,能夠實現接近20年的連續支持,從而形成一個科研人才培養的完整鏈條,這對於人才成長非常重要。

    記者:每年兩會期間有不少科技界的代表和委員一直關注人才培養問題。據悉,在2012年科學基金將加大對博士後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作為政策的一個亮點,請您解讀一下這樣安排的原因。

    陳宜瑜:從國際上科研活動反映出的普遍規律來看,博士後研究階段是青年科技人才出思想、出成果、進一步奠定科研基礎的重要時期。目前科學基金在評審中對博士後人員的申請大多采取給予一年期小額資助的方式,資助週期太短,力度較低,不利於博士後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和成長,這與我國博士後培養的制度和環境有很大關係。我們希望建立以項目為驅動的博士後培養機制,不對博士後的工作年限採取限制,讓博士後真正成為科研的主力軍。

    未來,我們要努力調整對博士後青年人才的資助方式。對於博士後人員提出的申請項目,一律不再採取一年期小額資助的方式,而是擇優給予3-4年的青年或面上項目資助,同時要求博士後培養單位提供書面承諾,對於獲得資助的博士後人員,允許其延長博士後研究期限至項目結束,並給予延長期間工作和生活方面的相應支持。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加強對博士後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並逐步帶動博士後制度從政府行政管理向科研項目管理方式的轉變。

    期待“人無,我有”助推科研工具研究

    記者:2011年,基金委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完成了首批重大儀器專項項目的立項、評審和資助工作。從申請項目的過程和最終獲批的項目來看,這些專項項目具有什麼特點?

    陳宜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代科學的發展歷程表明,重大科學創新和科學研究新領域的開闢往往是以科學儀器和技術方法上的突破為先導,科學儀器的進展代表著科學前沿的方向,科學儀器的創新既是科技創新的組成部分,也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

    據不完全統計,從20世紀至今,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頒發給予分析儀器發明發展直接相關的實驗項目達27項之多,在全部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中,物理學科的佔68.4%,化學學科的佔74.6%,生物醫學學科的佔90%都直接與實驗有關或本身就是實驗項目成果。

    在科學領域,發現新的科學規律和現象很多時候需要新的研究工具。而目前我國用從外國進口而來的成型儀器,能看到的大多是被揭示過的現象。曾有數據顯示,大約60%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是用自己設計的工具達成的,這樣才能發現別人沒發現的東西。

    與科技部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項目注重研究替代儀器不同,這部分經費是用來製造為達成某一科學目標所應用到的工具,並不要求成型套的推廣應用。

    從前,中國沒有專項資金去支持科學研究工具的研發,我們就希望通過這一措施可以讓中國人自己去製造一些科研工具支持自己的研究項目,用“我有、別人無”的工具看到別人不曾發現的東西。

    所以,我們2011年啟動了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專項,首批啟動了9個項目,鼓勵科學家結合創新研究的科學問題和工具需求,開展基礎研究實驗裝置和儀器的探索研究。

    當然,這條道路仍任重道遠,需要科學家與儀器專家在想法上的磨合,需要大量的學科交叉知識等等。這個過程可能比單純進行基礎研究還難,因此我們允許失敗,因為肯定能成功的研究一定不會是創新的。 

 
 
 相關鏈結
· 陳宜瑜等視察中科院信息化工作和網絡中心工作
· 陳宜瑜就自然科學基金會工作人員職業道德等答問
· 自然科學基金會主任陳宜瑜為中國政府網正式開通一週年寄語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