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土資源部獲悉,國務院日前已批復《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在全國劃分出22個崩塌滑坡易發區、17個泥石流易發區、12個地面沉降和地裂縫易發區,以及總面積128.8萬平方公里的18個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十二五”時期,國土資源、氣象、水利等多部門將建立聯合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和短時臨近預警應急聯動機制。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威脅,使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明顯減少。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地質環境的人為擾動、特殊的自然條件以及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十二五”期間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形勢更加嚴峻,防治任務十分繁重。《規劃》指出,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重點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搬遷(避讓)與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應急技術體系建設、科學技術研究支撐等工作,初步建立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
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在突發性地質災害分佈的山地丘陵區建立泥石流專業監測站(點)665個、滑坡專業監測站(點)1973個和24萬處突發性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礦山塌陷監測預警區30處,岩溶塌陷監測預警區30處,建設完善10處國家級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研究基地。建立以縣(市)為單元,以村鎮為對象,國土資源、氣象、水利等多部門聯合的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和短時臨近預警應急聯動機制。在緩變性地質災害分佈的平原區建立以專業體系為主的自然區域監測體系,完善重點地區地面沉降地裂縫專業監測網。
同時,還將重點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建立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體系,對重大地質災害成因研判、風險區劃、監測預警、防控方法和防災減災技術標準開展研究等。
據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規劃》對全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地裂縫地質災害區進行了高、中、低易發區的劃分。其中,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主要分佈在川東渝南鄂西湘西山地、青藏高原東緣、雲貴高原、秦巴山地、黃土高原、汾渭盆地周緣、東南丘陵山地、天山、燕山等地區。高易發區面積112.7萬平方公里,中易發區面積377萬平方公里。地面沉降和地裂縫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主要分佈在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汾渭盆地和珠江三角洲。高易發區面積16.1萬平方公里,中易發區面積28.4萬平方公里。
據調查統計,目前全國約有地質災害隱患點近24萬個,威脅人口1359萬。本世紀前期氣候變化和地震均趨於活躍期,強降雨和地震引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縫災害將加劇,未來5至10年仍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記者何孟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