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至13日,全國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與補充耕地質量驗收評定工作會在廣西興安縣召開。會議分析了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工作面臨的形勢,總結交流了各地推進耕地質量建設,加強耕地質量保護工作經驗,安排部署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強耕地質量管理工作。
據資料顯示,我國耕地質量狀況不容樂觀。目前耕地基礎地力對糧食産量的貢獻率僅為50%,中低産田佔全國耕地70%以上,耕地負載逐年加大,耕地區域性退化問題比較嚴重,基礎地力後勁不足、生態性狀差等問題突出。為推進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2006年國家啟動實施了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支持農民還田秸稈,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2010年農業部與國土資源部密切合作,開展補充耕地質量驗收評定工作。
會議認為,通過各級農業部門努力,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近幾年,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資金規模逐年增加,實施範圍擴大到所有的省區市和中央直屬墾區,實施面積達到3775萬畝。秸稈還田項目區基本杜絕了焚燒秸稈現象,還田率達到95%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4%,畝均減少鉀肥用量1.5公斤。通過增施有機肥和種植綠肥,累計消納有機資源232萬噸,實現生物固氮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52萬噸。目前,全國已有27個省開展了補充耕地質量驗收評定工作,評定補充耕地面積213萬畝。有9個省建立了補充耕地後期培肥改良制度,累計培肥改良耕地71萬畝,佔驗收評定補充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
會議提出,要總結經驗,從強化管理入手,抓好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2012年項目的組織實施要“推動一個創新(項目實施方式創新),促進兩個結合(一是土壤有機質提升技術與其他技術的結合,二是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與其他項目的結合),抓好三個落實(招投標制度、技術服務和示範帶頭落實)”。各地要提高組織化程度,開展專業合作組織、種糧大戶秸稈集中堆漚試點,探索新的項目組織方式和工作機制。強化項目規範化管理,促進土壤有機質提升技術與秸稈粉碎還田、保護性耕作等技術結合,促進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與中低産田改造、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相結合,實現技術集成配套,發揮綜合效益。同時,抓好補貼物資招投標制度落實,抓好技術服務落實,抓好示範帶動落實,推進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持續健康發展。
會議指出,補充耕地質量驗收評定工作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各級農業部門要切實履行好農業部門耕地管理職責,推動補充耕地質量驗收評定工作由點到面開展。要積極探索有效的工作模式,樹立一批整省、整市全面推進的典型;要因地制宜制定或完善補充耕地質量驗收評定辦法和標準,多渠道爭取對補充耕地後期培肥的投入,加強對評定人員的業務培訓,切實提高其業務水平和實際操作技能。
會議強調,要著眼長遠,加強耕地質量建設管理。各級農業部門要積極參與《土地管理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修訂工作,爭取將耕地質量管理有關規定寫入法律法規。要借鑒湖南、江蘇等地的經驗,加快耕地質量管理地方性法規建設。要積極參與新建千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田間工程項目和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耕地質量區域站和監測點建設,深入開展耕地質量監測、地力評價工作。要積極爭取支持,做大做強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同步跟進、全面實施的原則,推廣應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質量提升技術,大力推進耕地質量建設。(李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