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青海省以改革為契機開啟文化名省建設新征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5月10日 11時02分   來源:青海日報

    一批批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推進,一系列提升青海形象的宣傳推介活動有序進行,省州縣鄉各級文化館(站)、圖書館、博物館免費開放,青海大劇院、青海科技館等標誌性文化科普設施投入試運營,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明顯增強,群眾性的文化活動日益豐富活躍……

    省十一次黨代會以來,青海省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契機,以青海獨特歷史、文化資源為基礎,大力改善文化基礎設施,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引導扶持特色文化産業,彰顯了大美青海的無窮魅力,探索出一條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特色發展之路。

    文化建設叫響青海的品牌

    青海是文化發展的後發之地,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稟賦。如何走出一條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發展之路,是省委省政府一直致力於思考和實踐的。

    發展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是青海省文化建設的主基調。

    站在這樣的歷史高度,省委省政府對推動青海省文化繁榮發展作出戰略選擇和部署。

    ——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實現文化自強,以文化名省建設的實際成效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動各級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社會開放,開展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城鄉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大力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做大做強一批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市場主體;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彰顯地域特色,著力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構建以崑崙文化為主體的多元一體文化格局……

    五年來,一系列文化建設成就碩果纍纍。

    崑崙文化、河湟文化、青海湖文化、三江源文化、原子城、“花兒”、格薩爾、熱貢藝術、康巴風情、沙島沙雕……眾多品牌活動展示了青海省獨特的地域民族風情,提高了青海特色文化的知名度;

    青海湖國際詩歌節被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重大文化創意之一,躋身當今七大國際詩歌節之列;

    世界山地紀錄片節以“山地民族,原生影像,人類記憶的延續與傳播”為主題,在世界紀錄片界引起強烈反響;

    青海國際唐卡藝術與文化遺産博覽會、民族文化旅遊節已成為文博會展的文化品牌。

    大美青海香港行、台灣行、上海行、北京行及赴國外文化推介交流活動,更是提升了青海的知名度、美譽度,讓青海自信大方地踏進了國內外媒體和舞臺。

    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青海高原世界盃攀岩賽、中國青海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並稱青海省三大國際體育品牌。

    各州(市、地)縣也正在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瑪域格薩爾文化旅遊節、熱貢藝術節、祁連山草原風情文化旅遊節、鹽湖城暨崑崙文化旅遊節、三江源賽馬節、梨花節、油菜花節等等,異彩紛呈,正在形成新的文化品牌。

    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為打造青海文化名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底蘊深厚的悠久歷史,獨具魅力的人文風情,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大美青海向世界展示著文化的無窮魅力。

    文化建設以惠民體現價值

    以文化野,決定了文化的屬性絕非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青海近5年來的文化建設以其多姿多彩的面貌,詮釋了一個真理:只有人民群眾,才是社會主義文化真正的創造者、傳承者、享受者。文化惠民,成為青海文化建設交響曲的主旋律。

    五年來,青海省不斷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牧區電影放映、農家書屋、文化進村入戶等一批文化惠民工程的實施,使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88.89%;

    覆蓋全省的4358個縣級支中心和基層服務點,逐步形成了功能齊全、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青海大劇院、青海科技館新館、原子城紀念館、海西州民族文化中心等一批標誌性文化科普設施投入試運營;

    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場館的免費開放;

    西寧市、格爾木市的6個社區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社區;青海小屋獲北京奧運會"中國故事"展示活動最佳團隊獎;海東、海南等地的29個鄉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大通縣文化館、祁連山文藝演出隊等18個集體獲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先進集體稱號……

    一系列文化建設成就讓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多的文化發展成果,藝術節、花兒會、展覽會、廣場文化活動等群眾文化活動也開展的有聲有色,成為人們追求和諧、崇尚文明的窗口。

    把特色文化建設作為文化産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五年來,青海省加大了對文化事業和産業的扶持力度扶持力度。從民族文化品牌的塑造,到文化旅遊精品劇目的生産,再到農牧民文化技能技藝的培訓和文化"走出去"工程,青海省文化産業從小到大,逐步發展。

    全省文化産業文化産業對經濟增長和農牧民增收的作用初步顯現。五年來,全省文化産業單位的全年營業收入為69.24億元,文化産業實現增加值22.38億元,佔同期生産總值的1.66%。

    今天的青海,文化産業已不再是過去的勢單力薄,是擁有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最多的西部省份之一。

    文化建設植根民族文化的沃土

    2011年7月12日,在“兩岸同心,我們同行”海峽兩岸青年交流主題聯歡活動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對青海省“熱貢藝術”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要求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熱貢藝術”更好地發揚光大。

    “讓各民族文化得到充分發展,是青海各族人民實現‘四個發展'的精神基礎和文化基礎。”省委省政府站在高起點高角度上審視自己的特色文化體系。

    當熱貢藝術、格薩爾、藏戲、花兒一一走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民族色彩斑斕的多元文化格局充分顯示出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保護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非物質文化遺産活態傳承機制的視野裏,靜態保護和以民間産業開發為載體的動態保護相得益彰:玉樹新寨嘉那嘛呢、貝大日如來佛石窟寺及勒巴溝摩崖、玉樹藏娘佛塔及桑周寺、達那寺等4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災後修繕工程的全部開工建設,44處省級以下文物保護單位搶險修繕方案得到評審論證。

    纍纍碩果是在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雙輪驅動,雙翼齊飛”中凝聚而成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57項,省級名錄9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0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13名。黃南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為國家批准的全國第三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青海特色文化在發展與保護的空間裏科學、有序地逐步推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的互動發展成為實現文化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

    ……

    這裡是神奇的土地。

    這裡是最高的高原。

    從這方高大陸起飛,找準文化建設定位,明確方向,全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將再一次迎來難得的機遇。

    悠久豐富的民族歷史、青海特色文化的華彩樂章,將使青海大踏步地邁進服務體系健全、産業優勢明顯、發展活力強勁、品牌效益突出的文化名省行列。(王瓊瑤)

 
 
 相關鏈結
· 青海省文化新聞出版廳與中行青海分行簽合作協議
· 青海出臺"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 總投資96.66億元
· 青海副省長張建民:真抓實幹 加快文化名省建設
· 青海:“民兵文化中心戶”成為先進文化傳播窗口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