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蘇波《瞭望》撰文:以新求進:製造業強國路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5月14日 16時39分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

以新求進:製造業強國路徑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 蘇波

    強化自主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新的增長點,加快形成新競爭優勢,建設轉型升級新載體,不斷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造業保持長期快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2010年,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産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過美國的19.4%,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中國製造業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未來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具有高度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但同時也蘊含著一系列重要機遇。

    三個挑戰

    從挑戰來看,中國製造業發展的約束條件正在不斷增加。

    其一,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經濟循環體系,發達國家消費模式的調整,對出口導向特徵明顯的中國製造業形成較大的結構性制約。長期以來,全球經濟循環的主要特徵是:歐美等國的赤字財政和高消費帶動中國等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製成品出口,中國等國的高儲蓄高出口,形成鉅額外匯儲備,大量購買歐美國家主權債券,為其高消費進行融資。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這一循環出現了“短路”,突出表現在兩個“難以為繼”上:一方面,歐美等國的高消費、高負債模式難以為繼,另一方面,中國長期依賴出口帶動製造業和經濟增長的模式也到了必須改變的地步。後金融危機時代發達國家消費模式的調整,必將對中國出口産生極大的制約,曾延續多年的發達國家強勁消費拉動製造業增長的格局在較長時期內難以恢復,全球貿易格局也隨之發生變化,貿易壁壘將呈現出形式多樣和頻率高發的態勢。

    其二,發達國家“回歸”製造業,發展中國家之間競爭加劇,中國製造業發展面臨雙重壓力。近年來,在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衝擊之下,發達國家開始反思,認識到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才是保持國家競爭力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歐盟、美國均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大力發展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興産業,力圖重振製造業。與此同時,新興發展中國家也紛紛作出戰略部署,加快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産業升級。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中國製造業將面臨前有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阻截,後有東盟、印度、拉美等國家和地區加速追趕的雙重壓力。

    其三,能源資源約束趨緊,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傳統競爭優勢逐步減弱。2010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量達22.7億噸油當量,而自2000年以來累計消費量達178億噸油當量。2010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了54.8%,鐵礦石、鋁土礦、銅精礦、鉛鋅礦、鉀鹽等對外依存度分別為53.6%、55%、65%、30%、70%。隨著中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對能源資源的需求也將持續提升,資源類産品價格上漲具有較強的剛性特徵,將直接帶來製造業生産成本的上升。勞動力總量大、成本低曾是中國製造業的突出比較優勢,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這一優勢也在不斷流失。根據相關預測,2015年中國勞動力總量將達到峰值,之後將緩慢下降。近年來東部沿海地區大面積的“用工荒”和工資薪酬的快速上漲反映了這一變化。從製造業從業人員平均工資來看,當前越南是約每月1000元,印度大概是600元,而中國東部沿海已經達到了2500元至3000元。

    總的來看,隨著能源資源、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中國製造業的綜合成本已超過印度、越南等一些新興發展中國家。中國製造業長期依賴的低成本比較優勢逐步削弱,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這種形勢下,如何保持持續快速增長勢頭,同時推進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中國製造業必須回答的一個重大問題。

    兩大機遇

    從機遇來看,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歷史性契機正在到來。

    其一,持續快速增長的10億人口級的國內市場將為中國製造業發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撐。城鎮化進程加快和消費結構升級發展,是中國經濟的內生增長力量。這一內生增長機制在“十二五”時期乃至未來20年,仍然是中國製造業實現較快增長的基礎和前提。2011年,中國城鎮化水平歷史性地突破了50%,達到51.27%,未來每年仍將有1000多萬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根據測算,一個農民轉化為市民,消費需求將會增加1萬多元,1000多萬農村人口進城,可以帶動1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

    與城鎮化水平快速提升相同步的是,中國消費結構也已進入到戰略升級階段。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費結構邁向食、用、住、行高級消費的升級,由過去的百元、千元提升到萬元乃至10萬元的等級,消費政策也正朝著有利於居民消費的方向變化。一個快速增長的10億人口級別的國內消費市場,是任何一個國家在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都未曾擁有過的,英法德等歐洲國家的國內市場是千萬級別的,美日俄是1億級規模的,而當前中國的工業化,是與13億人口級市場相結合的,這是中國製造業所擁有的最大優勢也是最大機遇之一。

    其二,新一輪科技革命為中國製造業趕超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戰略機遇。當前,全球進入到一個創新密集和新興産業快速發展的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加緊孕育。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醞釀和發展,將使中國製造業面臨一個技術上趕超發展、結構上加快升級的重大機遇。同過去幾輪科技革命中中國始終處於跟隨狀態相比,以新能源、節能環保、信息為主導的技術創新,更多地是建立在傳統成熟技術基礎上,因此,中國製造業基於過去30年發展所積累的技術基礎和研發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接近世界先進水平。與此同時,大國大市場的優勢使得先進技術在中國有著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容易形成規模經濟,降低研發成本,並實現産業化。如果中國製造業能夠抓住這一機遇,完全有可能在若干重要領域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趕超,成為産業發展的領導者。

    由大到強路徑

    “十二五”是中國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實現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加快建設製造業強國,要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一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主線,強化自主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新的增長點,加快形成新競爭優勢,建設轉型升級新載體,不斷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總的來説,就是要“以新求進”。

    其一,加強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走創新驅動、內生發展道路。加強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關鍵是要使企業真正成為“三個主體”,即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發展的主動權,最根本的是靠科學技術,最關鍵的是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與跨國公司相比,我國企業不僅在研發投入佔比方面低於跨國公司,在研發投入總量上更是遠遠落後。比如,2010年微軟公司研發投入達86億美元,英特爾公司84億美元,而我國當年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全部研發經費僅737億元,約合113億美元。要著力引導企業增加投入,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健全由企業牽頭實施應用性重大科技項目的機制,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技術創新活動、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還要發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核心引領作用,結合實施産業發展規劃,以核心裝備、系統軟體、關鍵材料、基礎零部件等關鍵領域為重點,組織實施重點産業技術創新工程,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撐製造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在關鍵領域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産權。加強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絕不是要封閉發展,而是開放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要把本土企業掌握自主知識産權作為戰略導向和主要目標,通過境外並購、技術合作、建立海外研發機構、吸納國際科技人才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以此掌握産業和技術發展的主動權。

    其二,重視商業模式創新,加快發展服務型製造等新型業態。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模式創新與企業技術創新、産品創新等同樣重要,必須高度重視商業模式創新在製造業發展中的作用。美國蘋果公司今年2月10日市值達到4560億美元,超越埃克森美孚(4020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甚至高於微軟(2567億美元)和谷歌(1989億美元)的市值總和。蘋果公司的成功並不因為技術創新上的重大進展,而得益於商業模式的創新。蘋果公司突破了以往電子産品單獨作為商品出售的模式,通過自建的iTunes平臺開創了全新的“終端+軟體+應用+內容”的商業模式。就中國製造業而言,商業模式創新的空間廣闊,要加快發展節能環保領域的合同能源管理、現代廢舊商品回收再製造、各種基於製造的專業服務和增值服務等。

    從發達國家製造業近年來的發展特點來看,製造業同服務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正在轉型為某種意義上的服務企業。服務型製造已成為製造業增加值的主要來源,其發達程度成為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全球製造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應將服務型製造作為推動我國製造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重要著力點,加快構建服務型製造的産業技術體系,突破關鍵技術,鼓勵探索新模式和新業態,培育現代服務型製造企業,實施服務型製造示範工程,加快推進製造業服務化。

    其三,引導民間資本進入製造業,夯實實體經濟基礎。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要正確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係,實現二者協調發展。近年來,我國以製造業為代表的部分實體經濟受到衝擊,不少實體企業的經濟活動轉向房地産、民間借貸等領域,一些民營經濟發達地區甚至出現了虛擬經濟火爆、實體經濟弱化的局面。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國製造業長期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産品技術層次低、落後産能規模大、壟斷行業進入難,加之生産要素成本不斷上漲,導致投資回報率偏低。要改變這一局面,不僅要優化實體經濟發展的環境,更要靠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步伐。要加大對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提高製造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盈利水平;實施結構性減稅,切實減輕製造業企業的稅費負擔;放寬與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擴大民間資本投融資渠道;創新模式和方法,採用政府引導性基金、産業投資基金等多種方式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製造業尤其是戰略性新興産業,使其成為推動製造業發展新的資金來源。

    其四,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要加強統籌規劃,聚焦發展重點。戰略性新興産業門類多、涵蓋領域廣,産業發展存在一定差異性,有的仍處於技術儲備和開發階段,有的已進入到産業化階段。要加強統籌規劃,明確發展時序,選擇最有基礎和條件的領域作為突破口,集中優勢資源,突出發展重點,促進率先發展。要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産業自主發展水平。戰略性新興産業最主要的特點是新興科技的突破及與現有産業的不斷融合。

    從我國的航空、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産業發展現狀來看,如不高度重視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就難以實現從以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為主的跟隨性技術創新模式向以自主創新為主的領先型技術創新模式轉變。如果沒有自主創新的突破,戰略性新興産業將成為無源之水,搶佔未來産業科技制高點的戰略意圖更無法實現。因此,當前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一個重要著力點是放在技術創新和研發設計上,放在技術工程化、産業化上。組織實施重大産業創新發展工程和應用示範工程。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推進資源整合,強化創新品牌和服務,培育和壯大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優勢和産業鏈整合能力的龍頭企業以及具有專精特新特徵的專業化企業和“小巨人”企業,激發中小企業發展活力。

    其五,建設新型工業化基地和園區,形成製造業轉型升級新載體。堅持把工業園區和産業基地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加快推動製造業佈局向集約高效、協調優化轉變。實踐表明,産業集聚能夠強化專業化分工、優化生産要素配置、降低創新成本,是提高産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世界先進製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趨勢。許多製造業強國都有強大的産業集聚區作為支撐,如美國五大湖地區的汽車産業集聚區、西雅圖的航空産業集聚區、矽谷的IT産業集聚區;日本的京濱工業區、阪神工業區、九州半導體産業集聚區;德國的慕尼黑高科技産業區、法蘭克福化工産業集聚區等。這些産業集聚區不僅是國家重大産業佈局的重要承載地,也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要積極推動以産業鏈為紐帶、資源要素集聚的産業集聚區建設,引導企業和各種創新要素向園區和基地集聚。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工業園區和産業基地,進一步提升集約化水平,切實增強産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推行綠色發展和循環經濟,使其真正成為全面體現新型工業化要求、引領帶動製造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其六,推進重點領域體制改革,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當前中國製造業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有些和發展階段有關,也有不少是由體制機制不合理造成的。只有消除了體制機制障礙,才能為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鋪平道路。“十二五”期間,要加快重點行業體制改革,形成兼顧規模經濟、競爭效率、便於監管的産業格局。此外,還要通過有關戰略和規劃的制定實施,積極提升開放型經濟質量和水平。如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支持國內優勢製造業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鼓勵在境外發展資源初加工産業,支持自主品牌在境外商標註冊等。

 
 
 相關鏈結
· 蘇波到中國鋁業公司調研 參觀展廳聽取工作彙報
· 2012年全國招標中心繫統工作會議召開 蘇波講話
· 蘇波會見俄羅斯工業和貿易部副部長卡拉曼諾夫
· 苗圩、蘇波出席中國稀土行業協會成立大會並講話
· 全國原材料工業座談會在福建廈門召開 蘇波出席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