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管理和保護,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各地財政部門不斷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制定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探索建立績效考評機制,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取得實效。
北京: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
北京市財政局和市文化局聯合製定了《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辦法》規定,市級財政每年將安排專項資金,用於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徵集、整理、保護、傳承等工作。專項資金重點安排保護項目補助、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傳承補助、非物質文化遺産實物徵集三個方面。補助資金的發放將通過公開申報、專家和專業部門論證、聯合評審最終確定補助對象和補助金額。
同時,為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産企業發展,減輕非遺企業稅收負擔,財政局開展了非物質遺産企業稅收情況調查工作,與內聯升鞋業有限公司、藝術宮燈有限公司等五家非物質遺産生産企業進行了座談,聽取了企業稅收政策方面的訴求。針對企業反映的增值稅進項稅無法抵扣、財政性補助資金因免稅認定程序不暢企業無法享受免稅政策等問題,積極向中央有關部委反映,提出制定非遺項目稅收優惠政策建議,同時主動協調全市行業主管部門和稅務部門,理順工作程序,切實為非遺企業傳承發展排憂解難。
山東:深入普查 積極引導 強化機制
一、深入開展普查工作,積極搶救瀕危項目。全省實地調查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4.4萬項,摸清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的種類、數量、分佈狀況、生存環境、保護傳承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省政府分兩批向全社會公佈了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和擴展項目名錄328項。各市公佈市級名錄1071項,縣級名錄1860項。共整理出瀕臨滅絕或失傳的項目17850余項,80多個瀕危項目重獲新生。
二、整理出版文獻資料,充分利用保護成果。省級出版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叢書》和《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精粹》。全省共出版各類普查書籍646套,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建立了有價值的永久檔案性文獻。同時,積極引導非物質文化遺産融入到全省莊戶劇團調演、山東省農村文化藝術節、節慶文化活動等大型群眾文化活動中,豐富了群眾文化活動內容。截止2010年1月底,山東省共有以非物質文化遺産為依託的企業和經營業戶29630多個,實現利稅6.0542億元。
三、強化機制建設,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48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788名,縣級代表性傳承人2983名,全省各級傳承人共收徒6990余名。全省共成立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機構110多個,建成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博物館和傳習所167個;命名7個單位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基地”,20個單位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示範基地”,9個單位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教育傳承基地”。
安徽:3742萬元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
近年來,安徽省財政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不斷加大對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投入。2006年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項資金,2009年設立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專項資金,逐年增加,2010年增加到400萬元,並列入財政年度預算,專項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培養和資助、人員培訓、宣傳展示以及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十一五”期間,中央和安徽省財政共安排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經費3742萬元。
江西:近千萬元保護“民族記憶的背影”
江西省共投入專項資金982萬元,用於對國家、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及其他重大項目進行保護、保存、研究、傳承等。
其中,中央財政投入資金用於對嗩吶藝術、瓷板畫、薅草鑼鼓、歙硯製作技藝、萍鄉春鑼、全豐花燈、儺戲、草編、竹編10個國家級遺産項目、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及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保護中心進行補助;並對孟凡林(武寧打鼓歌)、程長慶(婺源儺舞)、劉詩英(瑞昌剪紙)、宋增禮(瑞昌竹編)、陳聖發、王炎生、曹開永(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7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給予每人1萬元的補助。省級財政投入資金主要用於保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如贛南採茶戲、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等67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得到了重點保護。
省財政廳要求,各相關部門要加強資金管理,嚴格審批開支項目,保證專款專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確保江西省民間文化遺産、“民族記憶的背影”能更好的傳承下去。
湖北省長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開創“長陽模式”
近年來,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共投入財政資金100余萬元,用於開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方式被專家們稱之為“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做的較好的典型”,被確定為“長陽模式”。其具體作法是:
一是積極支持出臺了全國首部縣級“非遺”保護法規《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使長陽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進入規範化、法制化軌道。
二是積極支持成立了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中心,保障人員經費、機構運轉經費安排到位。
三是積極支持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至目前已有“土家族舞蹈撒葉爾嗬”、“都鎮灣故事”、“長陽山歌”、“薅草鑼鼓”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長陽南曲”、“長陽吹打樂”、“長陽花鼓子” 被湖北省批准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四是積極支持組織民間藝人登記,建立民間藝人檔案,開展優秀民間藝人評選表彰活動,對高齡民間藝人發放生活困難補助。
五是積極支持舉辦民間藝術大賽,先後組織舉辦了資丘撒葉爾嗬大賽,山歌、南曲師徒大賽,全縣民間藝術展演等大型民間藝術活動。
浙江省海寧市:財政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發展
浙江省海寧市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項資金,實行年度項目預算和審核審批制。專項資金除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日常支出外,突出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繼承人和傳承基地的補助。
一是加大對傳承人的扶持力度。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代表性傳承人,除發放政府津(補)貼外,給予2000元/年的補助。
二是加大對繼承人的培養力度。鼓勵海寧市級以上的代表性傳承人和民間藝術家帶徒授藝,培養繼承人,實施學徒補助機制,給予6000元/人·年的補助。
三是加大對傳承基地的保護力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生態保護區、傳承基地和傳統節日保護基地的單位進行補助,經驗收後給予10000元/年的補助,補助經費專項用於基地建設。
新疆疏勒縣:專項資金保障非物質文化有效傳承
為保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確保非物質文化有效傳承,疏勒縣通過國庫集中支付中心撥付專項資金,保障該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0年和2011年度傳習補助經費。
近年來,疏勒縣積極鼓勵和支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組織力量保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保護人類文明成果,取得了較好成效。
目前全縣共有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其中,維吾爾族葫蘆絆跤和疏勒縣維吾爾族馕的製作工藝2個項目正在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