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18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中國籌委會代表團團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鷹出席由國務院扶貧辦和巴西社會發展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德國發展機構共同在“中國角”舉辦的中國減貧專題邊會並致辭。
杜鷹首先代表中國籌委會代表團對邊會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祝賀,對出席邊會的各位來賓表示誠摯歡迎,對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中國減貧事業的各方面人士表示衷心感謝!
他指出,1992年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大會召開以來,中國政府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將緩解和消除貧困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不斷加大力度,強化措施,創新機制,改善環境,減貧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按照中國政府1992年的扶貧標準,到2010年,貧困人口已穩定減少到1000萬以下;如果參考世界銀行每人每天消費1美元的標準,1990—2008年,貧困人口從5億減少到1億。同時,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社會事業不斷進步,貧困人口自我生存和發展能力顯著提高。中國是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使貧困人口比例減半的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杜鷹説,中國在實踐中不斷推進扶貧開發的理論創新、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
——中國堅持政府主導推動減貧事業。在扶貧工作每個重要歷史關頭,都召開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作出全面部署。國家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時,把扶貧開發作為重要內容,放在突出位置,並先後制定了三個國家中長期減貧規劃。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扶貧投入和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從中央到地方的扶貧工作領導機構,實行分級負責的扶貧工作責任制。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事業。
——中國堅持發展經濟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20年來,中國成功戰勝各種風險和挑戰,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不僅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使千百萬農民通過轉移就業增加了收入、解決了溫飽問題,還為增加扶貧投入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國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貧困地區發展。根據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戰略構想,中國從世紀之交開始,啟動並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大開發十幾年來,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40%以上都投入到了西部地區,開工建設了一大批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産業發展、以及能改善民生的社會事業有力地促進了西部地區的發展,形成了“以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以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良性互動新格局”。中國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開放式扶貧相結合,以最低保障兜底,以開放式扶貧謀發展。
中國堅持扶貧式開發方針,激發貧困地區內生動力。通過整村推進、小額信貸等方式,改善基本生産條件,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組織水平和自我發展能力。在部分地方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從根本上改變生存和發展環境。通過勞動力轉移培訓,提高就業、創業能力。發展貧困地區特色主導産業,調整結構,增加收入。
中國堅持開展減貧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銀行國際組織及有關國家、民間組織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減貧項目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減貧事業,致力於構建國際減貧交流合作平臺,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共享減貧經驗,共同發展進步。
杜鷹強調,儘管中國在緩解和消除貧困、促進可持續發展做出巨大努力,取得顯著成效。但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水平還不高,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還相當突出,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貧對象規模仍然很大,返貧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發展相對滯後,扶貧開發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2011年,中國政府制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面向未來十年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明確將消除貧困和改善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國家大幅度提高扶貧標準,讓扶貧政策惠及更多的低收入人口;國家劃定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在扶貧開發的新階段,中國將統籌協調各方面資源,加大支持力度,為徹底改變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面貌而做出新的努力。
杜鷹最後指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的召開,為各國回顧20年來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的成效,進一步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願意繼續加強減貧領域國際合作,加強合作、共享經驗,共謀發展,共同實現可持續減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