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教育規劃綱要落實兩週年:中國教育的世界眼光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8月20日 09時23分   來源:教育部網站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競爭日趨激烈。人才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教育的競爭。崛起的中國,要在世界舞臺上佔據重要的一席之地,必須超前謀劃教育改革發展;崛起的中國,要實現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必然要把自己放在國際教育發展的大坐標之下。中國的教育改革必須具有世界眼光。

    回首百餘年的歷史,中國從來不缺少向他人學習的心態。我們不僅要追趕、模倣,還應以更主動、更開放、更自信的姿態站在世界教育的舞臺上。教育規劃綱要從制定之初,就瞄準世界教育改革前沿,廣納群言、廣集眾智,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銀行專家參與開展相關調研,提出“世界一流”的目標,致力於擴大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提出“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兩年來,中國教育緊扣世界教育的發展脈搏,圍繞質量和公平兩大主題,把擴大教育開放作為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舉措,始終面向世界,著力加強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目前,我國與近200個國家建立了教育交流合作關係,與俄羅斯、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與39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出國留學人員遍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來華留學生源地國家和地區達194個,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正從學生教師人員交流向著全面人文合作和科研合作,從合辦課程專業向著合辦機構和大學,從課題聯合研究向著共建科研平臺快速演進,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格局日漸清晰,中國教育國際化水平日益提高,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正在破繭而出,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對推動教育改革發展、促進現代化建設的作用日益凸顯。

    融入世界——到國際熔爐中千錘百煉

    截至2011年年底,中國在外留學人員總數達142萬。近3年年均出國留學人數增長達23%,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

    在國際頂尖大學學從名師、開展研究、獲取學位,這樣的經歷曾經可遇不可求,如今,交換生、聯合培養、訪問學者、直接申請入學……中國學生有多種途徑步入世界名校殿堂,享受世界名校名師的優質資源。

    在經濟全球化的開放時代,“流動”本來就是世界教育發展的應有之義。歐盟將學生流動作為實現社會增長的重要發展戰略之一,提出到2020年,15歲至34歲青年中有出國學習或培訓經歷者的比例應翻一番,達到25%至30%;在高等教育領域,至少有20%的大學畢業生有國外學習或培訓經歷。世界很多國家都明確提出鼓勵學生出國留學交流,培養適應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

    中國教育以敏銳的世界眼光和國際視野,捕捉到世界教育開放發展的潮流。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融入國際社會,具備國際視野和知識,通曉國際規則,積極參與到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人才培養目標,並鼓勵創新和完善公派出國留學機制,加強對自費出國留學的政策引導,顯示中國對出國留學的積極態度。

    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實施兩年來,出國留學工作發展迅猛,留學規模逐步擴大。來自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中國在外留學人員總數達142萬。近3年年均出國留學人數增長達23%。

    以公派出國留學項目為主導、自費出國留學為主體的工作格局進一步形成。隨著出國留學渠道日益拓寬,出國留學效益持續提高,大批中華學子飛往世界各地,成為教育與文化交流的使者;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選擇回國工作或為國服務,為“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人才保障。

    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繼續發揮重要示範引領作用,選派了一批一流的學生,到國外一流的學科專業,師從一流的導師,取得了大批一流的科研成果。自費出國留學的規模不斷擴大,成千上萬的優秀學子自費出國,到大洋彼岸尋找夢想。國家設立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極大激發自費留學人員的愛國熱情,增強他們回國工作和為國服務的意識。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春暉計劃”、“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等項目引導和“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中國海外學子創業周”等創新創業平臺支持下,越來越多在外留學人員選擇回國創新創業或以多種形式為國服務。僅2011年,留學回國人員就達到18.6萬人,比2010年增加近5萬人。據統計,兩年來留學回國人數增長比例達到31%。

    在鼓勵出國留學的同時,中國教育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敞開來華留學的大門,廣迎天下優秀學子,來華留學進入質量同步提升的快速發展通道。2011年,來華留學人員首次突破29萬,比2009年增加2.7萬人,學生人數和中國政府獎學金生人數都創下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來華留學人數近兩年年均增速達10.8%。目前,來華留學生中學歷生人數達11.88萬人,佔來華留學生總人數的40.61%,年均增長速度達12%,高出來華留學生人數年均增速。2011年新錄取的中國政府獎學金生中學歷生的比例更高達77.8%。為進一步推動來華留學事業發展,中國政府適時推出留學中國計劃,提出到2020年,每年在內地高校及中小學就讀的來華留學生規模將擴大到50萬人次,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國際學生流動目的地國家,全方位提升中國教育的開放和國際化程度。

    悉尼大學前校長蓋文•布朗非常欣賞中國教育的開放政策和國際化策略。他認為,注重教育的國際化發展,鼓勵學生走出國門,吸引外國留學生走進來,這些做法對提高學生的素質是非常有好處的,也有利於高等教育質量的全面快速提高。

    走出去——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

    到2011年年底,在105個國家建立了358所孔子學院和500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帶動全球5000萬人學習漢語,42個國家和地區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今年夏天,位於北京的孔子學院總部異常繁忙,“漢語橋”夏令營迎來一批又一批外國師生。前來參加夏令營的外國師生,無論來自哪個國家、什麼膚色,無論年齡大小、職業如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都會簡單的漢語,都對中國文化充滿了好奇和興趣。

    紮根在全球各地的孔子學院、孔子課堂,主動適應各國人民學習漢語和了解中國文化的需求,緊緊抓住“漢語熱”的機遇,引領和帶動全球學習漢語人數迅速攀升,讓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漢語、了解中國,在全世界颳起了一股“中國風”。

    漢語教育國際推廣取得顯著突破,這肇始於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教育“走出去”戰略的提前謀劃、全球佈局。2010年,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教育國際交流,支持國際漢語教育,提高孔子學院辦學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推動漢語加快走向世界,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與日俱增。

    中國教育“走出去”戰略的步伐之大、速度之快,創造了世界語言交流推廣的新模式。從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烏茲別克斯坦成立,到2011年年底,在105個國家建立358所孔子學院和500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孔子學院用不到10年時間,走完西方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走過的路,深刻影響世界文化交流格局。

    中國教育“走出去”戰略的影響之廣、質量之高,受到了各國廣泛關注和普遍認可。在孔子學院帶動下,全球5000萬人學習漢語,42個國家和地區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華人華僑把孔子學院作為學習祖國語言文化、維繫民族情感的紐帶。國際輿論廣泛讚譽,孔子學院促成世界了解中國,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口的最好最妙的産品。

    中國教育“走出去”戰略的作用之大、效果之顯,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知名品牌。孔子學院堅持平等相待,不強加於人,已成為公共外交的重要資源。黨和國家領導人利用出訪機會,上百次出席孔子學院活動,與師生親切互動。各國領導人上百次出席孔子學院活動,孔子學院在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架起一座相互了解、深交朋友的友誼之橋。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漢語是橋,文化也是橋,中國教育在大膽“走出去”的戰略中,為中國與世界各國消除分歧、凝聚共識架起了一座又一座獨具魅力的無形之橋。2011年訪問過中國的美國佩頓中學學生艾利克•林霍姆學漢語已經3年,他用流利的漢語,滿懷期待地説:“我相信,我的未來一定會與中國有關。”

    請進來——不出國門享受優質教育

    全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從2002年的712個增加到目前的1594個,在家門口接受具有國際一流品格的教育,成為越來越多學生及家長的選擇。中外合作辦學也日益成為開展合作科研和引進外籍專家的橋梁和紐帶

    在上海浦東,一所全新的大學已啟動籌建。上海紐約大學,這個帶有“混血”色彩的名字,記錄著它不平凡的來歷。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和美國紐約大學合辦的這所學校,是中國第一所獲得教育部批准的中美合作大學。它標誌著,在中外合作辦學的道路上,中國邁出嶄新的步伐。

    一年後,這所學校將迎來全球各地的新生,其中51%是中國學生,他們將通過“三位一體”綜合評價體系錄取,另外49%的學生由美國紐約大學招生系統面向全世界錄取。全球招聘教師、全英文授課、師生比與紐約大學對接。“中國普通家庭的孩子,不出國門就可享受國外名校教育。”這是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俞立中推動建立這所學校的初衷。

    然而,上海紐約大學的創建,意義遠不止多一所好大學這麼簡單,這所中外合辦的高校被納入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希望借此探求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突破。

    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吸引境外知名學校、教育和科研機構以及企業,合作設立教育教學、實訓、研究機構或項目。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好若干所示範性中外合作學校和一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事實上,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已如雨後春筍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全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從2002年底的712個增加到目前的1594個,受到普遍歡迎和廣泛認可。在家門口接受高水平、國際化的教育,成為越來越多學生及家長的選擇。

    隨著中外合作辦學事業的快速發展,中外合作辦學在合作科研平臺建設、高水平專家引進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中山大學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建設過程中,中外合作院校也在同時聯合中國科學院、法國原子能委員會和中法兩國企業等,籌備建立核能領域的聯合研發中心。在上海交通大學交大密西根聯合學院,40%全職教師是引進的外籍學者,所有專業課程採用英語授課,課程體系、考核方式全面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對接,上海交通大學交大密西根聯合學院以其鮮明的國際化特色贏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培養學生80%以上進入國內外一流大學深造,這所中外聯合開辦的學院正在悄無聲息地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近兩年,教育部還通過在直屬高校啟動實施350余個“海外名師項目”和“學校特色項目”,支持高校聘請了近千名來華專家。

    伴隨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國際化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逐步落地生根。在浙江寧波,有一所與英國排名前十的諾丁漢大學形神皆相似的大學,英式風格的建築與諾丁漢大學形似,15人的小班教學,隨時打斷老師的課堂討論,以及來自30多個國家的學生,也讓它與諾丁漢大學十分神似。這所英國諾丁漢大學與浙江萬里學院聯合創辦的大學,以其鮮明的全英文授課、啟髮式教學和導師制特色,吸引了大量優秀學子的目光。

    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兩年來,越來越多高水平、示範性中外合作辦學開始涌現。上海紐約大學、溫州肯恩大學兩所中外合作大學的獲准籌設,在國內引發強烈關注;中山大學中法核工程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東南大學—蒙納士大學蘇州聯合研究生院、華中科技大學中歐清潔與可再生能源學院等四家高水平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設立,吸引了國際知名大學的優勢學科到國內辦學。國內一流高校參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積極性不斷提升,最新批准的86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由“985”、“211”高校舉辦的項目22個。

    這一大批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的建立,讓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紮根中國,讓中國學生不出國門即可享受優質教育,更讓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和人才培養模式紮根國內,激發著國內教育改革發展的活力、生命力。

    人文交流——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

    中俄、中美、中英、中歐四大人文交流機制相繼建立和完善,中國東盟、中國阿拉伯、中日韓教育交流平臺以及上海合作組織多邊教育合作等,全面拓展中國教育的國際交流途徑

    2011年11月,美國45個州的635名中小學校長及教育官員深入北京、黑龍江等地,開啟了他們的訪華之旅。中方為美國校長們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教育體驗活動。他們深入大中小學,觀摩課堂,與師生互動交流,感受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和中國教育蓬勃發展的現狀。

    “中美間的教育合作夥伴關係將使兩國從彼此的文化和資源中獲益。”美國馬薩諸塞州威頓學院副校長蓋爾•伯森這樣表示,“積極參與這一潮流,必將使中美兩國之間形成積極、穩定的關係。”

    人文交流是人與人的交流,心與心的交流。近年來,中俄、中美、中英、中歐四大人文交流機制相繼建立和完善。人文交流,正在被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和政治互信、經貿合作一起,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關係穩定發展的三大支柱,對消除認識差異、增進互信和友誼、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幾大人文交流機制的中方秘書處都設在教育部,足以顯示教育在人文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中俄人文交流早在2000年就成功開啟,雙方聯合舉辦“青年友誼年”、“國家年”、“語言年”、中俄中小學生成功互訪等重大活動,促成中國2萬多學生赴俄留學,俄羅斯1.3萬多人來華留學,對推動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開始於3年前的中美人文交流機制,由中方推出“三個一萬”項目,即“公派萬名學生赴美攻讀博士學位”、“漢語橋”萬人來華研修項目、新設1萬個專項獎學金名額,由美方推出“十萬人留學中國計劃”,成千上萬的中美學子獲益,為中美關係向前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剛剛啟動的中英人文交流機制,重申加強中英兩國教育夥伴關係建設,支持中英學生雙向流動。雙方共同開啟互派大學生實習、中小學結對交流、加強職業教育合作、推動高校與企業開展聯合研發等項目,互通有無,共享資源,進一步夯實中英合作的基礎和活力。

    中歐共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平臺,開展高等教育領域政策對話。2012—2016年,中國將提供3萬個獎學金名額,資助中歐學生交換學習,歐盟將支持5000名中國學生學者到歐盟國家學習,支持2000名歐盟國家學生學者赴華學習,推動中歐人文交流更上一個臺階。

    中國積極參加經合組織(OECD)“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在參與評估的34個經合組織成員國和該組織外的國家和地區中,我國中學生知識水平在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學生解決閱讀、數學、物理和化學問題的能力位列第一;與德國共建“中德職教合作聯盟”,中國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與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部長在兩國總理的見證下共同簽署協議,與德國科學基金會聯合支持兩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開發博士生學習和研究計劃;組織專家參與兒童基金會“Going Global”項目,與40個發展中國家啟動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開發制定。建立或參與中國東盟、中國阿拉伯、中日韓教育交流平臺,上海合作組織多邊教育合作以及亞太經合組織和亞歐會議工作機制,全面拓展中國教育的多層次、寬領域交流途徑,切實提高中國教育國際化水平。

    “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中國教育以其博大寬廣的世界眼光、包容開放的國際情懷,廣交四方賓客、誠待天下友朋,開啟與世界各國教育交流合作,搭建人民之間了解互信的橋梁,結下了深厚友誼,收穫了纍纍碩果。這正是教育人文交流的獨特魅力所在,也正是教育國際化的光榮使命所在。

    “到2015年,我國教育體系更加開放,教育的國際、區域影響力和競爭力大幅度增強,初步建成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和有影響的國際教育、培訓中心。”在教育部最新發佈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中國教育的國際視野和世界眼光更加清晰。這預示著,中國教育開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中國的教育體系將以更加開放、更加自信、更加主動的姿態,融入世界教育體系。

 
 
 相關鏈結
· 教育部繼續開通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電話
· 教育部開通高校學生資助熱線
·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率調研組赴滇西邊境山區調研
· 教育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熱線電話24小時專人值班
· 教育部:日本災區高中生來華休養團行程圓滿結束
· 國家助你讀大學——教育部詳解高校資助政策體系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