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第13屆國際禾穀類銹病和白粉病會議在北京召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8月30日 10時23分   來源:農業部網站

    8月29日,由歐洲和地中海銹病基金會、中國農業科學院共同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承辦的第13屆國際禾穀類銹病和白粉病會議在北京召開,這也是該大會首次在歐洲以外的國家舉辦。

    中國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家洋在開幕式上講話時指出,禾穀類作物是世界和中國百姓主要的能量和蛋白質來源,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栽培制度的變革及病原菌變異,全世界都面臨禾穀類銹病帶來的嚴峻挑戰,如小麥桿銹病新小種——Ug99現已快速傳播至東非、西亞,威脅到了全球和中國的糧食安全,必須對其加以控制。

    李家洋希望,此次會議能夠成為禾穀類銹病和白粉病防治信息交流和經驗共享平臺,為未來相關領域的合作搭建橋梁,會議取得的共識能為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改善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據了解,小麥條銹病和白粉病是影響禾穀類作物(小麥、大麥、黑麥、燕麥等)安全生産的重大生物災害。2009—2011年,小麥條銹病在中亞、西亞和北非(CWANNA)國家大流行,每年發生面積4.5億畝,産量損失10—80%,造成經濟損失10億美元以上。而中國是世界上小麥條銹病發生範圍最大、危害損失較重的國家,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小麥條銹病年均發生面積6000萬畝左右,投入防治費用1.5—3億元,防治後年均減産10億公斤以上。小麥白粉病是中國小麥的第二大病害,目前每年發生面積1億畝左右,造成的産量損失3億公斤以上。

    中國政府對小麥條銹病、白粉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高度重視,近年來,科技部、農業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資助開展對小麥銹病和白粉病的發生流行規律、監測預警以及綜合防治理論和技術研究。通過全國小麥銹病工作者60多年的長期大協作,完整地揭示了中國小麥條銹病的流行體系,查明了病菌越夏、越冬地區、方式和條件,明確了病害大區流行規律、菌源傳播規律以及病菌致病性變異、品種抗病性“喪失”規律及其二者的相互制約、興衰循環的互作關係,構建了條銹菌特異性cDNA文庫,明確了病菌的基因表達特性,獲得了一批與病菌致病性和生長髮育相關的基因,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麥白粉菌遺傳圖譜;在應用技術研究方面建立了一套切合中國實際的條銹菌生理小種鑒別寄主和監測系統,制定了“重點治理越夏易變區、持續控制冬季繁殖區和全面預防春季流行區”的病害分區治理策略,提出了基於菌源基地秋季菌源數量為基礎的病害中長期異地測報方法,研發出了抗銹良種、藥劑拌種、退麥改種、適期晚種、作物間套種、自生麥苗清除以及帶藥偵察、打點保面和實時監測、統防統治等一系列病害關鍵防治技術,按區域構建了小麥條銹病綜合治理技術體系,並在生産上大面積推廣應用,實現了有病無害和病害持久控制;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借助全國小麥銹病和白粉病研究協作組平臺,建立了國內科研、教學單位和技術推廣部門的長期合作機制,形成了一支穩定從事銹病和白粉病研究的全國性科研團隊,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級科技人才。

    開幕式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唐華俊主持。大會圍繞病害流行和預測、病菌群體遺傳與多樣性、病菌基因組學以及寄主—病原物互作的分子生物學、寄主抗病性及其遺傳育種、病害綜合治理策略與技術等5個專題進行了學術交流,7名國際頂級專家作了學術報告,58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報告了在禾穀類作物銹病和白粉病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進展,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的3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相關鏈結
· 李家洋會見伊朗農業官員和澳大利亞農業科技專家
· 農業部副部長李家洋:農業科技要能“頂天立地”
· 李家洋與江西副省長就加強農業科技合作進行座談
· 李家洋會見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校長戴克豪森博士
· 李家洋強調:加強種業科技創新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