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在武宣縣當過5年社區幹部的覃帥,第一次以公務員身份走進自治區黨校,與來自全區各地的新生一起接受崗前集訓。“這是我人生一大轉捩點!”接受記者採訪時,他的聲音中仍帶著幾分興奮。
自2009年到現在,廣西連續4年從基層幹部中定向考錄了976名鄉鎮機關公務員。“這種有針對性、連續性、規範性的公開選拔,調動了基層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改善了鄉鎮公務員隊伍結構,吸引了更多優秀青年人才到基層工作。”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負責人説。
據組織部門對前3批定向考錄公務員適崗情況的調研顯示,他們的工作責任感和事業心較以前更強,群眾工作能力提升較快,能夠較好地適應鄉鎮機關工作,用人單位普遍反映良好。
打破身份門檻,為幹部成長開闢“綠色通道”
近10萬名的村(社區)幹部和大學生村官是個龐大的群體。過去,在管理和選拔上對他們缺少有效的激勵機制,長期繁瑣、緊張而又艱苦的基層工作讓部分人逐漸産生疲倦感。
剛剛考取鄉鎮公務員的碩士研究生劉相,原先是南寧市良慶區的大學生村官。回想起那三四年間的經歷,他頗為感慨:“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很多‘硬骨頭’任務最終都要落實到基層去完成,壓力很大。有時遇到個別群眾不理解,連門都不讓進,必須耐心做工作。”
對此,來自蒼梧縣有過多年村支書經歷的蘇陽升深有同感:“縣裏、鎮裏的中心工作,村裏也有份,各種辛苦只多不少。”
很多農村基層幹部一幹就是十幾年,儘管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可由於受公務員“門檻”的限制,始終改變不了“農民”的身份,經濟待遇與成長空間也非常有限。
開展定向招錄鄉鎮機關公務員,讓優秀基層幹部有機會進入國家黨政機關工作,無疑為他們的成長開闢了一條“綠色通道”,使他們在前途上有了盼頭、工作上有了勁頭、施展才華上有了更大奔頭。
重視基層閱歷,破解鄉鎮幹部結構單一問題
淩雲縣瑤族村幹部楊昌明,堅持10多年靠打工和自主創業捐資助學,曾經入選中國網絡媒體“感動中國人物”。由於名聲在外,有家區直企業開出年薪十幾萬邀他入職,卻被婉言謝絕:“我捨不得離開父老鄉親。”為帶領更多村民致富,他報考了鎮政府農業助理,他覺得“在鄉土間建功立業,是件‘痛並快樂著’的事。”
同他一樣,參加定向考試的廣大基層年輕幹部,是一群長期紮根基層、埋頭苦幹、內心想為家鄉幹實事的人。他們有個共同點:普遍了解基層生産生活、熟悉鄉土人情,與群眾有血肉聯絡。這些正是新形勢下鄉鎮機關工作所必需的。
2006年公務員法實施以來,通過公務員統考進入鄉鎮機關的公務員,多數是從“校門”進入“機關門”的年輕人,比較缺乏基層的生活閱歷。
定向招錄,可以直接把善於做群眾工作的村(社區)幹部、熟悉基層業務的鄉鎮事業單位人員和那些在基層一線磨煉、綜合素質較高的大學生村官選拔到公務員隊伍,較好地破解了鄉鎮幹部隊伍來源結構單一和聯絡群眾、服務群眾能力不足的問題。
在劉相看來,幾年的基層工作經歷絕對受益匪淺。這位長沙人不僅學會了説白話,連壯話也能聽得懂,尤其在基層黨建、處理協調群眾糾紛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
大學生村官吳珍琦從2008年就駐守在田陽縣最偏遠的村莊。他負責農事村辦,經常在村和鄉鎮之間來回奔波,“群眾利益無小事,基層天地很廣闊,只有滾一身泥,才接得地氣。”所以,當同時考取團縣委和鄉政府兩個崗位時,他選擇了後者。
“我在全村成功推廣經濟作物種植,村民普遍增收,有的年收入達9萬元。”自治區、市、縣三級人大代表,來自南丹中堡的苗家女子馬娓説起社區支部書記任內的“政績”倍感自豪,“我希望到新崗位後,能繼續發揮我的優勢和專長,有機會為鄉里的群眾謀更多福利。
吸引人才回流,激勵更多優秀青年紮根家鄉
過去,由於基層幹部收入低,政治上沒有奔頭,村(社區)“兩委”班子呈現了後繼乏人的尷尬局面。往往是能幹的不想幹,想幹的幹不了。
“記得有句笑話:社區工作老人多,三個幹部五個牙。”鹿寨縣城東社區主任覃艷春回憶説,許多有知識、有才能的青年人不願在社區任職,打工的打工,經商的經商,紛紛外出謀生去了。“如今一些比較能幹的青年人又回來了,一邊忙於參加社區公共事務,一邊帶頭搞科技種養。”覃艷春説。
開展從基層幹部中考錄鄉鎮公務員後,體會到了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重視、關懷基層幹部的溫暖,激發了廣大優秀青年發展一村經濟、服務一方百姓的激情。老百姓讚聲一片,都説重視基層的選人用人政策的導向好。
2011年南寧市村“兩委”換屆,吸引3700多名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成員等“經濟能人”進入新一屆村“兩委”班子,比上一屆增加了19.7%,為加快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人才支撐。
由於允許選聘到村級組織工作滿兩年以上的大學生村官報考,這對吸引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建功立業起到了促進作用。以南丹縣馬娓所在的社區為例,近兩年老支書、老主任紛紛“讓賢”,一下進來了3名大中專畢業生。據了解,2009年以來,廣西平均每年有5800多名高校畢業生報考大學生村官,一大批優秀青年學子決心要到農村的艱苦環境中去鍛鍊成長。
定向招錄,也有效激發了廣大基層幹部學習政治理論、法律法規、“三農”業務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據統計,2009年以來,全區14個市的村(社區)幹部自願參加農廣校等學歷函授培訓人員每年達1.25萬多人,有效提升了整體素質。
堅持科學規範,確保定向考錄成為群眾滿意工程
據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負責人介紹,廣西開展面向基層幹部招考鄉鎮公務員工作,是進一步加強鄉鎮幹部隊伍建設,改善幹部隊伍結構的現實需要,是進一步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樹立正確用人導向的重大舉措。為切實把中央和自治區從基層和生産一線選拔優秀幹部的精神落到實處,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從基層實際出發,週密組織、精心設計,使這一合黨心、順民意的改革舉措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調整招考範圍,堅持重視基層關愛基層的用人導向。2009年、2010年僅僅面向村支書和大學生村官,2011年擴展到農村“兩委”班子成員、大學生村官和鄉鎮事業單位人員,今年又延伸到城市社區“兩委”幹部。
——尊重鄉鎮需求,解決鄉鎮幹部“招不來”的問題。每年都根據鄉鎮編制的空缺情況制訂計劃,優先考慮艱苦邊遠地區的職位。招考條件設置,盡可能敞開大門、不拘一格。比如,對擔任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和村(居)委會主任的報考人員,年齡放寬到40歲,學歷放寬到中專(高中),其他報考對象年齡放寬到35歲,學歷放寬到大專。同時,全部取消專業限制,注重實踐經驗和群眾工作能力。
——突出“本地化”,解決鄉鎮幹部“留不住”的問題。探索把“懂鄉音、解鄉情、親鄉鄰”的優秀本土人才選拔到鄉鎮公務員崗位,更好地服務鄉里鄉親。比如,面向村(社區)幹部招錄的職位要求報考對像是本縣(市、區)的生源。由於家在本地,成長在本地,很容易融入群眾、服務群眾,同時也能保證他們更安心工作。
——突出“幹得好的人考得好”,解決不同類型對象同臺競爭的公平性問題。命題圍繞群眾工作特點和基層幹部實際,側重考查基層幹部服務群眾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體現“出基層題、考基層事”的特點。
——突出陽光操作,堅持全程監督確保公正公平。主動加大宣傳力度,讓基層幹部充分知情、充分參與、充分監督。連續幾年的考錄工作風清氣正,群眾普遍反映,這是公開公正的“陽光考錄”,能夠讓“勝出者服眾,落選者服氣”。(記者 魏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