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青海玉樹地震災區重建也迎來收穫季。10月9日,青海省玉樹地震災後重建現場指揮部通報:截至9月底,1173項災後重建項目(不含住房)已開工1144項,開工率97.5%。城鄉居民住房重建優先,今年年底所有居民住房基本可以達到入住條件。
“希望群眾今年入冬前都能入住新房!”玉樹地震後至今,青海省委書記強衛多次到災區看望群眾,考察重建,最牽掛群眾的住房等民生項目。不久前,青海省省長駱惠寧專程赴玉樹調研災後重建,他在工地上説,要全面完成結古鎮住房重建,堅決打贏今年的決勝之戰。
從空中俯瞰,重災區結古鎮像一隻展翅的鳳凰。地震發生後,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傾力相助下,各路援建者克服重重困難,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展開了人類災難史上罕見的大重建。兩年多浴火重生,玉樹振翅欲飛。
民生優先,讓災區群眾先住進新房
玉樹地震災區屬於高寒地區、國家重點扶貧開發地區。這裡高寒缺氧,每年自然施工期只有6個月左右,重建的制約條件很多。但是,群眾要回家,孩子要上學,災區人們等不起。援建,刻不容緩。
2010年6月9日,國務院頒布玉樹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要求力爭用3年時間完成恢復重建的主要任務。北京和遼寧,中國建築工程公司等四家央企,部隊以及青海省內的援建者陸續進駐玉樹,一時間,在10多平方公里的結古鎮上匯集了多支建築業“國家隊”。
玉樹重建,民生為先,住房以及學校、醫院等群眾急需的公用設施均籌劃在前。這些建築業“國家隊”參與建設過“鳥巢”等大型工程,克服過世界級難題。在玉樹重建中,他們又遇到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
玉樹當地建材供應匱乏。本地沒有建材,周邊沒大城市支撐,多數建材靠長途外運。今年5月4日,玉樹縣第三民族中學工地,卡車師博高緒輝招呼工人搬運水泥,他説:“從西寧到玉樹820公里,兩個司機換班開,要跑24個小時才能到,遇到雪天就不好説了。”
玉樹山高路窄,施工空間有限。中國建築援建安衝鄉的幾個村地處深山,進村要翻越海拔4600米的紅土山埡口,1米多寬的小橋只能容下一輛小推車通過,建成一套80平方米的農牧民安居房,運材料需要小推車來回100多趟。
玉樹高寒缺氧,每年自然施工期僅半年左右,這是援建者最頭疼的事情。工地上的水龍頭時常被凍住,蘭州軍區的援建者就發電抽水,確保施工。他們請來青藏鐵路施工人員現場支招,攻克多個技術難題。援建者每天輪流上陣12個小時,他們負責的玉樹州八一孤兒學校等3個項目均提前竣工,經有關專家勘驗,工程質量全優。
援建者在玉樹經歷了生存的考驗。這裡平均海拔4000多米,站著不動相當於在內地背著40多斤重的東西。一些年輕人高原反應強烈,頭疼、胸悶、失眠時時困擾。這裡氣壓低,米飯很難熟透,水很難燒開,溫水泡麵就是美餐。
面對複雜、艱難的重建環境,援建者始終報以樂觀。辛苦的汗水,重重甩去;思親的淚水,偷偷抹掉。面對外界一些人對重建進度的疑惑,這些新玉樹人沒有怨言,只是埋頭實幹。
結古鎮一天一個樣子:2011年7月初,北京援建的巴塘路等4條路通車;8月中旬,結古鎮主幹道勝利路等5條道路通車,這裡創下的不僅是“北京速度”,更有“北京質量”。北京援建的隆寶鎮中心寄宿小學等工程,通過北京市建築“長城杯”驗收。
一項項民生工程建設如火如荼,據青海省玉樹地震災後重建現場指揮部通報:截至今年9月底,玉樹州16710戶農牧民住房全部完工,入住率75.4%;22439戶城鎮居民住房全部開工,完工率82.3%,入住率43.96%。44所重建學校已有42所投入使用,到外地就讀的學生已返校,剩餘兩所學校預計10月底完工。63個醫療衛生項目已開工62項。民生工程陸續投用,然而直到今年春,玉樹州、縣直機關辦公區重建仍未動一锨土。根據規劃,當地幹部將在板房、帳篷裏至少度過4個寒冬。玉樹州委一位負責人説:“我們在哪辦公無所謂,讓農牧民早日搬進新房,讓孩子們早日走進新校園,是我們的首要職責,也是最大心願。”
尊重科學,孕育綠色環保新玉樹
玉樹地處三江源國家級生態保護區,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因此,玉樹災區重建融入科學發展理念,統籌考慮建設和生態保護,堅持尊重自然、生態重建、綠色重建。
玉樹少樹,當地人説,由於自然條件差,在玉樹,樹比玉更珍貴。在重建扎西科路時,為保住10多棵70多年樹齡的楊樹,援建方北京市政路橋公司不惜多次修改施工方案。
為保證結古鎮2013年擁有一片新綠,從2011年3月起,北京的援建者分赴青海各地選擇了丁香、青楊等適合當地的苗木。找樹苗不易,運樹苗簡直是一場戰役。苗木在48小時內不栽下有可能死亡,這些採苗點離結古鎮大多超過1500公里,沿途翻山越嶺,一旦遇到雨雪降溫天氣,苗木可能被凍傷凍死。為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援建者在西寧到結古沿線設立多個“氣象信息收集點”,密切關注沿途天氣,確保苗木安全運抵結古。經歷一個嚴冬,一些新栽的苗木凍死了。為提高樹苗成活率,他們在土壤中添加藥物,給苗木裹上保溫紡布。還向當地群眾請教,能用的辦法都用上了。
地震前,玉樹能源結構單一,人們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牛糞和煤炭佔75%以上。重建讓玉樹第一次有了天然氣站,許多單位和居民將告別煙熏火燎。過去玉樹地區電網電壓等級低,供電可靠性較差,重建過程中,玉樹電網與青海主電網實行聯網改造,玉樹的用電短板將得到解決。如今在玉樹重建項目工地,隨處可見沼氣池、太陽能、光伏等新型能源設施。玉樹正在逐步告別傳統的能源,迎來劃時代的變革。
重建讓玉樹能源結構得到優化,結古鎮第一次有了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填埋場等。結古鎮污水處理廠去年底竣工,設備已經調試安裝完畢,年處理污水1.5萬噸,可滿足結古鎮污水處理需要。該污水處理廠利用微生物降解技術,處理過程實現無公害的要求。北京援建方介紹:微生物降解技術不是什麼尖端科技,但在海拔3700米的結古鎮,要培養適宜污水降解的微生物則是創舉。
保護生態,科學發展,玉樹在重建的號角中獲得新生。目前,重建規劃的93個生態環境項目已開工84個,7個環境整治項目全部開工,51個地質災害治理開工49個。一次重建,將幫助玉樹實現跨越20年的科學發展。
心手相連,共築團結和諧新豐碑
地震無情,全國有愛,各族人民手牽手、心連心,共渡難關。援建者留下的不僅是結實美觀的建築,更是民族團結和諧的豐碑。
來自四面八方的援建者,都把自己當成新玉樹人。2010年5月8日,中國規劃設計研究院向群眾公示重建設計方案,藏族阿媽拉珍指著展板高聲説著什麼,由於交流困難,阿媽情緒越來越激動。費了好大勁,設計者才弄清楚老人的意思,原來她對自家所在片區的設計不太滿意,如何向她解釋?大家手足無措。這時設計組負責人鄧東急中生智,他張開雙臂,走上前先熱情地擁抱拉珍,然後比劃著交流。一個簡單的動作,讓老阿媽的情緒平復很多,她留下住址。此後一週,鄧東和同事們多次登門回訪,完善方案,直到設計得到拉珍和鄰居們的認可。老阿媽對那天的情形記憶猶新:“真沒想到這個專家會像我的孩子那樣親切。”
鄧東和同事們清楚:玉樹重建的設計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術,更需要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讓群眾廣泛參與。“到玉樹重建,我們不是專家,是玉樹人的兄弟。”
援建,結下手足深情。“聽説一個援建者受傷了,醫院的血不夠,我們就過來了。”2011年9月24日晚,在玉樹州人民醫院的板房內,近百名藏族群眾自覺排起長隊,爭著獻血。原來一位北京援建者當天下午遭遇車禍,做手術需要輸血,可玉樹血庫告急!一人受傷牽動眾人的心,各方紛紛行動起來。手術成功了,守候在醫院不停祈禱的一位藏族老阿媽忍不住哭了:“這孩子是好人,會一生平安。”
百姓的笑臉是對建設者的最高獎賞。在結古鎮扎西大同居民定居點,中國中鐵5個月完成610套居民住房,藏族群眾為援建者獻上潔白的哈達。結古鎮拉巴卓瑪的新家是一座二層樓,地面鋪著地板磚,新買的藏式傢具油光發亮。每當客人來訪,拉巴卓瑪都都伸出大拇指:房子修得很好,老百姓很滿意,感謝共産黨。
重建家園,災區群眾與援建者同心協力。在隆寶鎮新建的1600多套住房中,有3套具有特殊意義,這是北京援建者與當地牧民合作完成的。受各方援建的深情感染,隆寶鎮的群眾也積極響應,儘管連鐵鍬都不會握,40名藏族牧民報名組成施工隊,跟著北京的師傅學建房。君勤村41歲的洛松經過兩年磨練,基本掌握電工等6項手藝,當上牧民施工隊隊長。在他帶領下,隊員們各自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於是,就有了那3套凝聚八方力量的新居。
感恩,因援建更加醇厚。夏天去玉樹,在距離隆寶鎮40公里的紅土山裸地上,“感恩祖國、感謝北京”8個綠底白邊的大字格外醒目。原來,為了表達對各方援建的感恩,當地政府和群眾用草皮在山上“栽”下心聲。三年援建,一生情誼。在玉樹常聽到這首歌:玉樹,我美麗的家園,一場山崩地裂之後,你在哪?玉樹,請你不要悲傷,我的心和你在一起……援建總有結束的一天,“大愛同心、堅韌不拔、挑戰極限、感恩奮進”的玉樹抗震救災精神將永遠在玉樹、在青海落地生根,並將融入“自信、開放、創新”的新青海意識,激勵青海人民建設新青海、創造新生活。(張志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