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海洋六號"隨船見聞及對我海洋科考事業發展思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0月22日 14時21分   來源:國土資源部網站

太平洋驚濤駭浪中的民族脊梁

    去年,應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走向深海大洋”新聞宣傳活動的邀請,記者登上“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參加中國大洋第23航次科學考察活動。

    北京時間2011年8月4日上午9時,記者和第二航段的首席科學家何高文一道,一行六人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出發,經過10多個小時的飛行,于夏威夷當地時間8月4日上午10時半,抵達了“海洋六號”補給的第一站火奴魯魯港30號碼頭。科考隊員們熱情地對我們説,“哈哈,才用一個多小時就從廣州趕來了!”

    夏威夷時間比北京時間晚18個小時。我們輾轉飛行了10多個小時,卻只是重復了一個8月4日。就這樣,登船的一剎那,遠洋航程奇妙地開始了。

    “海洋六號”船于2009年秋入列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由我國自主設計、自行建造,裝備有大量先進船舶及調查設備。入列前,記者曾登船參加了它在長江口的一次試航,對船的穩定性、易操控性等有一定了解。但其應用於海洋科考的能力,在2011年的這次遠航中,記者才得以見識和體驗。

    據了解,調查船進行取樣,都是到達預定位置後,停船開始取樣,但即便風平浪靜,由於海流、風向等影響,幾千噸的調查船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漂移。尤其是在大洋深海區,水深上千米,取樣設備下沉到海底便需幾個小時,等到了海底,船位早已偏離,設備的位置更難確定。記者了解到,有一年“海洋四號”船科考人員發現了一個重要的調查點,但第二年再去時,卻找不到了。

    “海洋六號”改變了這個狀況。2011年8月的一天清晨,“海洋六號”抵達鑽探站位,準備工作。船長下令啟動動力定位系統後,在茫茫大洋之中,“海洋六號”就在這一預定位置紋絲不動了。這一新手段,大大提高了海洋科考的精準度,也是“海洋六號”的一大亮點。系統通過感應器獲取風浪、涌流等數據,借助360度旋轉的螺旋槳推進器,自動推進、調整,最終使船在預定位置牢牢定住。

    正因為這樣,深海淺鑽等一批新的調查手段才能在“海洋六號”的“動力定位”相助下得以實施,準確鑽取海底富鈷結殼礦區的礦石,成為中國大洋第23航次科學考察的重頭戲。

    此外,“海洋六號”還可以以光電複合纜對水下的鑽機進行供電和通信,通過攜帶的攝像頭,科考隊員可以實時觀察到鑽機座底等信息,並在線操作。坐在科考船的監視器前,幾千米深的海底世界盡收眼底。當鑽機啟動,海底涌出“濃煙”,深海魚蝦等不時從鑽機旁搖曳而過,真令人激動而震撼!

    可視化、精準定位、光纖數字傳輸等高科技設備,正提升著我國海洋地質工作的水平。我國的海洋地質工作正在不斷趕超海洋強國,甚至引領這個時代的潮流。

    在1個多月的遠洋採訪中,記者接觸了全船60多位科考隊員。與10年前記者參加南沙科考時比較,科考人員年輕多了。

    他們平均年齡不到34歲,大部分為“70後”和“80後”。駕駛價值5億多元、滿載高端設備的“海洋六號”船航行上萬里的船長、輪機長,也不過30多歲。科考隊的學歷層次高了,船員中不乏擁有本科學歷的人員,科技人員更是大多擁有本科、碩士學歷,博士也不少。

    這支年輕的科考隊伍,破解了“海洋六號”遠洋航行所出現的種種新問題。在記者親歷的40多天航段中,長至萬米鋼纜,大到數噸鑽機,小到集成電路,細到髮絲般的光纖,哪出了故障,他們都能修好,按計劃全面完成科考任務。

    距離海面3米多的三層作業甲板上,一條繩索相連,一邊是波濤洶湧的太平洋,一邊是談笑風生的科考隊員。巨浪撲打在甲板上,有時讓科考隊員全身濕透,但他們照樣泰然自若地檢查設備,談笑風生。

    這支年輕的科考團隊,在太平洋的驚濤駭浪中,成為擔負社會和民族重任的脊梁!

    走向深海大洋,除了帶來對現代海洋地質工作的新體驗外,也帶給記者對海洋工作的新思考。

    太平洋有遼闊的國際海底,這些國家管轄海域範圍以外的洋底及其底土,也稱“區域”,是人類共同財産。

    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英、加拿大等國組建的跨國財團就在太平洋開始了大規模找礦活動,並圈定了一批有商業開發遠景的礦區。

    我國起步雖晚,卻奮起直追,經過20多年的努力,先後獲得多金屬結核資源合同區、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區。如今,富鈷結殼勘探礦區的申請也進入緊要關頭……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深海大洋尤其重要。雖然我們擁有“海洋六號”、“大洋一號”等先進的調查船和一系列高科技裝備,但應該看到,與海洋強國相比,我國還有很大差距。對於海洋,對於太平洋,我們是不是應該關注更多?(記者 陳惠玲)

屢創“首次” 仍有差距

    在“海洋六號”船上近50天的時間裏,記者對我國的海洋科考工作有了大體了解,對科考人員的工作、生活狀態以及他們對事業執著的精神,有了更為切身的感受。

    走進深海大洋,對如今的中國有著太多重要的意義。最近幾年,我國的海洋科考事業發展迅速,不斷創造出新的輝煌,讓國人為之驕傲。

    中國正在向深海大洋跑步前進。

    見證三個“首次”

    近年來,隨著國家的重視,投入的不斷加大,我國在海洋科考中不斷刷新著自己創造的紀錄,一個個“首次”被創造了出來。在記者親歷的中國大洋27航次中,就取得了三個“首次”的科考成果。

    第一個“首次”,是首次在西太平洋海山周邊的深海盆地區發現大面積分佈、資源量可觀的富鈷結核,初步圈定出富鈷結核成礦區分佈範圍。

    富鈷結核多分佈于海山周邊的海底,由鈷、銅、鎳等金屬元素被吸附在海底懸浮物表面生長形成,每生長一厘米就需要好幾百萬年的時間。

    “海洋六號”在對西太平洋某海山進行資源調查的過程中,通過在海山周邊進行幾個站點的箱式取樣工作,發現5000米~6000米深的海底富鈷結核覆蓋率極高,初步估算儲量巨大。

    鈷是一種重要的礦産資源,廣泛應用於硬質合金、磁材、電池和化工等方面。我國陸地上的鈷資源量極其匱乏,但需求量很大。據統計,我國2010年鈷消費量為1.9萬噸,對外依存度達94%。因此,這一發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在環境調查方面,“海洋六號”也創造了一個“首次”——在大洋首次建立起了海山區深海多目標立體環境監測系統。

    在第二航段中,“海洋六號”對某海山進行調查,共布放了7套海洋環境調查錨泊系統(簡稱錨係),刷新了我國大洋科考布放錨係的紀錄,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海山環境長期監測體系。

    第三個首次,是開展了對世界最深海溝——馬裏亞納海溝的科學考察,實現了我國首次對世界最深處的地形地貌進行精細探測的目標,測量獲得海溝“挑戰者深淵”最深處水深值為10923米。

    “海洋六號”上的多波束海底地形調查設備十分先進。通過這套設備,科考船隻需要正常行使,海底的地形地貌信息和數據就能被及時地反映出來。為各種資源和環境調查提供海底詳細的地形地貌信息,以及為“蛟龍號”7000米海試提供海底地形圖,靠的都是這套先進的設備。

    和我國過去的一些科考船相比,“海洋六號”絕對可以稱得上是“鳥槍換炮”,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我國海洋科考事業的進步。

    中國的科技之花將開遍深海大洋。

    仍須努力追趕海洋強國

    和一些海洋強國相比,我國走進深海大洋的腳步邁得太晚了。

    據了解,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英、加拿大等國就已經在太平洋開始了大規模找礦活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到20世紀70年代末,這些國家已經圈定了一批有商業開發價值的多金屬結核礦區,其開採技術研究也取得重大進展。

    在這個時候,我國早期的海洋地質科考活動才剛剛開始。1978年4月,我國“向陽紅05”號科考船在進行太平洋特定海區綜合調查過程中,首次從4784米水深的地質取樣中獲取到多金屬結核的樣品。

    中國必須加快速度,努力追趕,才能在新一輪國際海底資源分配中爭取主動。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礦産資源,但當1994年國際海底管理局成立時,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圈定”了海底固體礦産最豐饒的區域。目前,在剩下的區域內,各國勘探開發的競爭日益激烈。

    一些問題制約著我們前進的腳步。

    技術能力是一個突出的問題。目前,我國海洋科考船上的很多設備雖然先進,卻依靠進口。就拿“海洋六號”來説,發電機是德國的,動力定位系統是美國的。

    “海洋六號”是一艘完全電氣化的科考船,就連廚房做飯用的都是電。三台主發電機就像是“海洋六號”的心臟,這顆心臟卻不是國産的。動力定位系統是進行深海淺鑽等作業時必須開啟的,電腦綜合計算各種數據,利用可以360度自動旋轉的螺旋槳推進器,向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馬力自動推進,從而使船牢牢固定在預定的經緯度上。在國際上,這是非常先進的。但可惜的是,這套系統也不是國産的。

    人才也是我國海洋科考中的一塊短板。

    今年大洋27航次,“海洋六號”調查部共有35名調查人員,其中“80後”就有21個。年輕人有其特有的活力、激情和創造力,是我國海洋事業的未來。但是,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海洋科考人才的斷層現象。

    船上的專家説起這些不無憂慮:“一方面,要加強培養,讓這一代人儘快成長起來。另一方面,要持續加強海洋科考人才培養,讓更多的學生選擇並熱愛這一事業,防止斷層繼續出現。”

    應加大對海洋科考的投入

    要想進一步加快我國走向深海大洋的腳步,我國應繼續加大對海洋科考的投入。投入應重點放在船舶建造、科技攻關、項目經費和人才的培養與激勵上。

    雖然今年和“海洋六號”同樣先進的科考船“科學號”已經建造完成,但我國先進的、現代化的科考船數量還是太少。記者了解到,一些已經使用幾十年本應退役的科考船仍在繼續使用,這不僅影響海洋科考的質量和效率,還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應該通過調研,充分了解我國海洋科考的需求,有計劃地合理安排新的科考船建造項目,提高我國海洋科考的硬實力。

    科技攻關也是急需加強的一個環節。

    前面提到,我國使用的很多科考設備都是進口的,並沒有自主的知識産權,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超過別人純屬天方夜譚。隨著海洋科考的深入,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技術需求。因此,必須不斷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鼓勵科技工作者進行攻關。

    船漂在海上,每天都會有幾十萬元的開銷。應該適當增加項目經費,使科考人員有更多的根據實際需要,合理靈活安排工作的空間,使科考工作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海洋科考工作十分艱苦,應該給科考人員更多的關懷,以提高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就拿中國大洋27航次來説,科考人員離開家庭、親人長達120天。在船上沒有手機信號,沒有網絡,完全與世隔絕。飲食上也十分單調,沒有新鮮蔬菜可吃。可以説,這些科考人員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在承受著煎熬。

    要想提高大家的積極性,一方面應該儘快提高出海的補助標準,與陸地上的工作人員拉開一定差距。另一方面,應該出臺一些更加人性化的管理辦法,比如加大人員輪換的範圍,規定海上工作時間上限,增加科考人員的休假時間等。只有這樣,大家的熱情才會更高,工作起來才會更有效率。(記者 王少勇)

穿越馬裏亞納海溝

    9月10日上午9時30分,“海洋六號”船調查部負責人通知記者,中午時分,“海洋六號”要經過馬裏亞納海溝。

    即將穿越世界上最深的海溝。期待、難以抑制的激動!

    馬裏亞納海溝位於菲律賓東北、馬裏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全長2500多公里,是宏偉的自然奇觀,只是肉眼看不到。它的最深處在海溝的南端,我國科學家測定的最新數據是10923米。這次“海洋六號”穿越的線路在海溝的中北端。科學家説,可能不會超過1萬米,但這裡仍是世界上最深的地方之一。

    9時50分,記者來到地球物理綜合實驗室,這裡擺放著堪稱世界一流的海洋地球物理探查儀器裝備。就以測深儀器論,這裡擺放的EM122多波束測深系統和P70淺層剖面儀,均具有1萬米的測深能力,特別是EM122多波束測深系統,測深從20米到11000米,據説可以測量世界上海洋任意角落的深度,而且其測量寬度可達30公里。

    “海洋六號”以每小時15海裏(15節)的速度航行。地球物理綜合實驗室內的一台計算機顯示屏上,實時勾畫出這次航行的軌跡:馬裏亞納海溝由北向西南橫臥,一個黃色箭頭(代表著船)正在向它行進。9時52分,多波束測深顯示屏上顯示的深度為:6007米。大於6000米,這是地理學意義上真正海溝的深度。海溝,由於板塊俯衝作用而形成的狹長洼地,往往作為俯衝帶的標誌。

    隨後,多波束測深顯示屏上的數字緩緩跳動:6503、6600、6666、6807、6868……技術人員説,還得一段時間,剛到馬裏亞納海溝邊緣,地形起伏變化不大。

    11時14分,多波束測深顯示屏顯示:7000米!船舶隆隆的發動機聲不時傳入耳際,看看顯示屏,我們的科考船繼續以15節的速度前進。在7000米級這一深度的海上,“海洋六號”行進了39分鐘後,多波束測深顯示屏突然跳出了一個新的深度:8027米。

    8088、8163、8359……到11時57分,測深儀測出此處馬裏亞納海溝的最深深度:8411米。

    借助現代科技的手段、裝備,讓我們的手臂延長,讓我們能夠看到更深遠的地方。記者見證了水深從5000多米增加到8000米,最深的超過了8400米,把珠穆朗瑪峰沉入這裡,也不過剛剛露出個尖尖的“腦袋”而已,這真是讓人感嘆的世界極限景觀。

    之後,我們走上四層甲板,回望剛剛穿越的馬裏亞納海溝海面:無邊無際的大海,由早晨的深黑色,在明媚陽光照射下變為醉人的湛藍色,藍得像藍寶石一般。

    “海洋六號”正朝著前方,劈波斬浪,行進在歸航途中。(記者 丁全利)

 
 
 相關鏈結
· “海洋六號”科考船展示中國大洋第27航次的科考成果
· “海洋六號”抵達西太平洋目標海山開展調查工作
· "海洋六號"有望在2013年打鑽取樣南海可燃冰
· 科考船"海洋六號"赴太平洋開展國際海底礦産勘查
· "海洋六號"船勝利完成中國大洋第23航次科考任務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