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氣象局:從氣象科普工作看我國氣象事業科學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0月25日 08時50分   來源:氣象局網站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國光指出,氣象科普工作是發揮氣象服務效益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公共氣象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七大以來的五年,氣象科普工作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中啟迪民智,進一步推動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在實現氣象科學技術社會化、大眾化過程中服務民生,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在公共氣象服務效益的有效發揮中惠及民眾,進一步推動氣象事業發展成果共享。

    有人曾這樣形象地解釋科學普及:以時代為背景,以社會為舞臺,以人為主角,以科技為內容,面向大眾的一台“現代文明戲”。

    對於氣象科普工作而言,黨的十七大以來的五年,在公共氣象服務引領下的氣象科普大幕一經拉開,其舞臺不斷拓展至農村、學校、社區、機關、企事業和車廂等,圍繞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重點,面向公眾特別是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者和社區居民等重點對象,演繹著“業務化、常態化、社會化、品牌化”特色,上演了一台啟迪民智、改善民生、惠及民眾的好戲,每一齣“節目”都足以令人驚艷。

    這五年,氣象科普工作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中啟迪民智,提高了全民科學素質。

    于俊澤是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的一名學生,也是“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願者中國行”的忠實隊員。今年7月,他來到四川省眉山市白馬鎮龔村,結合當地的天氣、氣候特點,為村民講解氣象災害防禦知識。這是他第二次參加這項活動。2007年至今,已有1萬餘名大學師生投身於此。在炎炎烈日下,他們“哪需要就去哪”,汗水灑在2000余個基層鄉鎮、5萬餘家農戶、1500余所中小學校和150余家大型廠礦企業。

    除了“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願者中國行”,氣象部門極力打造並形成規模的系列氣象科普品牌,在這五年裏影響力和效益與日俱增——

    已連續舉辦31屆的全國青少年氣象夏令營,走遍祖國大江南北,6萬多名營員進一步增強了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意識,提高了熱愛地球、呵護自然的綜合素質;《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在行動》系列宣傳片和畫冊每年更新,並在世界氣候變化大會上播放和提供,形成了各部委提供資料、發改委召集部委審定、中國氣象局專業團隊製作的社會化工作機制;《氣象知識》雜誌在2008、2009、2010至2011年連續3次入選新聞出版總署《農家書屋重點報刊推薦目錄》,發行量取得里程碑式飛躍……

    儘管形式不同,受益人群各異,但是這些氣象科普品牌卻直指共同的目標,那便是:啟迪民智。對此,中國氣象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許小峰曾給出這樣的解釋,通過氣象科普提升廣大公眾對大自然的認識,一方面讓其理解大自然的恩賜,另一方面掌握防災減災常識,並以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由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相通性,掌握了這些知識,還有利於增強其對人生和社會的理解,從而最終實現從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向提高國民科學素質的飛躍。

    正是基於此,作為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成員單位,近年來,中國氣象局積極參與《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10-2020年)》落實工作,著重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禦氣象災害能力;著重科普惠農,提高農民趨利避害的致富本領;著重決策服務,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發展能力;著重科學避險,提高城鎮居民和勞動者綜合減災能力。中國氣象局聯合中國科協、團中央積極開展大學生志願者活動,聯合農業部開展氣象科普進農村活動,通過創新氣象科普進校園工作,研發滿足未成年人需求的氣象科普資源,與教育部門聯合開展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形成了未成年人氣象科普教育體系,受到各牽頭部門和合作部門的高度肯定。

    這五年,氣象科普工作在實現氣象科學技術大眾化、社會化過程中服務民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氣象科技與社會作為氣象科普的“土壤”,哺育著其生長,而複雜的氣象科技需要進行社會化和大眾化後方能具備鮮活的生命力併發揮科普效益。同時,氣像是一門專業性非常強的綜合性交叉學科,氣象科普是整個科普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決定了氣象科普要緊緊依靠政府推動、部門協作和全社會參與,形成發展合力,這與氣象服務社會化的理念如出一轍。

    2007年,重慶開縣的一場雷擊事故,讓數名小學生如花般的生命隕落。如今,憶及此事,人們在痛惜之餘,也欣慰地看到,自那以後的五年裏,我國沒有發生一起中小學雷擊事件。這得益於兩個方面,針對中小學生的特殊需求,一方面,國家組織實施的“防雷工程”,將氣象科學技術及時送到學校,目前已在4620所中小學完成了建設任務;另一方面,氣象部門將氣象科學知識通俗化,與教育部門加強合作,將數十萬張防雷科普知識光盤送進了校園。

    顯而易見,最好的科普應在生活中、在亟需之時,面向民生需求,運用大眾易於接受的方式展開。在日本福島核泄漏期間,中國氣象局及時與主流媒體聯合製作的核輻射科普知識和氣象預報信息服務專家訪談被廣泛轉載,穩定了民心、促進了和諧;在“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全國科技周”“全國科普日”等重要活動期間,年均1800多個氣象臺站、100余個氣象科普場館向社會公眾敞開大門,氣象科普工作者走進社區,走上街頭,走到百姓身邊,主題突出的氣象科普諮詢和宣講引人入勝;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舉行、“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對接等熱點事件發生之時,針對公眾關心問題的氣象科普讓人印象深刻。

    通俗化是科普大眾化的重點和難點。“要做老百姓看得懂、用得上的氣象科普。”鄭國光多次強調。

    正是秉承這種理念,氣象科普工作者開發製作集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的高品位氣象科普作品。《遠離災害》科普電視片、《防雷避險手冊》圖書與《防雷避險常識》挂圖分別榮獲2009、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變暖的地球》獲得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科教片獎。近5年來,氣象部門出版發行氣象科普圖書500余萬冊,製作播出氣象科普影視作品5000多部(集),發表氣象科普文章9萬餘篇,擴大了氣象科普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正是秉承這種理念,各地加大與科協及有關部門的合作力度,創新氣象科普宣傳形式。與中國科協一起製作的“開發空中雲水資源——模擬降水實驗”因為具有較強的交互性、操作性,在2011年“全國科普日”開幕式上受到習近平、劉延東等中央領導的關注;與公交公司和鐵道部共同舉辦的“氣象科普伴你行”等系列科普活動,每年持續3個月,累計受益乘客達1500萬人次;在當地政府與科協的支持下,氣象山歌在廣西唱響,老百姓自編並傳唱山歌,務農經商事半功倍;各級氣象部門聯合當地政府、科協等開展氣象科普趕大集、氣象科普宣講大行動,以及農業氣象專家聯盟等豐富新穎的活動,逐步擴大氣象科普知識的覆蓋面,公眾樂於參加並享受其中。調查顯示,2010年,公眾對氣象科普的滿意度為77.4%。

    這五年,氣象科普工作在公共氣象服務效益的有效發揮中惠及民眾,推動氣象事業發展成果共享。

    今年6月,吉林省榆樹市劉家鎮,“氣象科普村”建設活動揭幕。劉家鎮是繼安徽小崗村、貴州改堯村、陜西水洼村、河南趙河鎮後的第五個有農業生産特色、氣象災害影響比較大的試點村。農民代表李崇東激動地説,這幾年有了炮彈和火箭,村裏沒有遭受冰雹災害;而“準確及時”的氣象信息和“易懂好用”的氣象知識接連不斷地發到大夥兒手裏,給大家帶來了好收成。

    人民群眾能不能收得到、聽得懂、用得上各種氣象信息産品,是衡量公共氣象服務效益的主要標準。而“聽得懂”和“用得上”離不開氣象科普的幫助。科普工作是氣象服務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發揮氣象服務效益的重要途徑、重要手段。

    在氣象災害“不設防”的農村,氣象科普試點村的建設既得益於將氣象科普融入到“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當中,更得益於氣象工作政府化理念的付諸實踐。各地氣象部門爭取將“兩個體系”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等重點工作納入各級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公共服務範疇、公共財政投入、目標考核中,真正實現了農業氣象服務、農村氣象災害防禦向鄉村延伸,氣象科普向鄉村延伸。

    在氣象災害“高風險”的城市,氣象部門充分利用現有電視、廣播、網絡、手機、電話、電子顯示屏等現代氣象信息發佈手段開展氣象科普宣傳,氣象科普公眾覆蓋面不斷提高。包括中國氣象科技展廳、江蘇南京北極閣氣象博物館、浙江岱山颱風博物館等在內的50余個氣象科普場館在氣象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不斷完善科教功能。217個國家級氣象科普教育基地也集中展示了最新的氣象現代化建設和公共氣象服務發展成果。

    通過4.5萬個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近55萬名氣象信息員,數萬塊氣象顯示屏和海量氣象短信服務等途徑,氣象科學知識及氣象災害防禦指南得到了有效傳播和接收。廣大公眾不僅享受了公共氣象服務效益,更是最大程度地享受了氣象事業科學發展成果帶來的實惠和快樂。可以説,氣象科普起到了潤物無聲的作用。(記者 談媛)

 
 
 相關鏈結
· 鄭國光呂維峰共商黑龍江省氣象為農服務工作
· 我國發佈新一輪氣象衛星發展規劃 投入約217億元
· 12家氣象單位入選2012年度“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 氣象局局長: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氣象發展道路
· 鄭國光會見郭金龍 共商北京率先實現氣象現代化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