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衛生部部長解讀《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1月05日 14時11分   來源:衛生部網站

    “初步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使全體居民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服務質量、服務效率和群眾滿意度顯著提高,個人就醫費用負擔明顯減輕,地區間衛生資源配置和人群間健康狀況差異不斷縮小,基本實現全體人民病有所醫,人均預期壽命在2010年的基礎上提高1歲。”這是我國衛生事業“十二五”規劃的總目標。

    圍繞這一目標,衛生部部長陳竺接受《健康報》專訪,解讀衛生事業“十二五”發展藍圖。

    規劃設計遵循“大衛生”理念

    《健康報》:10月8日,國務院發佈《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這與以往規劃的發佈形式有什麼不同?

    陳竺:“十一五”以前的衛生事業發展五年規劃都是部門規劃,《衛生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是由國務院批轉印發的,而此次《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則是由國務院印發的。從《規劃》涵蓋的內容上看,已不僅僅涉及衛生服務領域改革和發展的目標和重點工作,而是從“大衛生”的角度出發,包括了其他與促進人民健康相關的內容,如醫療保障、食品安全、醫療救助、藥品供應保障、醫學教育、科技發展、健康産業等方面。“十二五”規劃的印發,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重視,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著力解決群眾反映突出的看病就醫問題的決心,也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民生問題的關注。

    《健康報》:在該《規劃》的編制中,如何處理好與醫改“十二五”規劃的關係?

    陳竺:《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是衛生事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它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目標,是深化醫改的體系支撐,為實現醫改提出的“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奠定工作基礎。

    醫改“十二五”規劃則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和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心,以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目標,以解決阻礙衛生事業發展重大體制機制問題和體系結構調整為重點,通過化解衛生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性和結構性約束,為有效推動衛生事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為實現不斷提高國民健康水平的奮鬥目標奠定體制機制基礎。

    兩個《規劃》共同服務於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奮鬥目標。只有堅持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動力,才能實現衛生事業和國民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堅持以衛生事業和國民健康可持續發展為目的,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順利推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確保實現“保基本”目標

    《健康報》:這次編制的“十二五”規劃與以往的五年規劃相比有什麼亮點?

    陳竺:該《規劃》從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需求出發,明確了到2015年,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目標任務,並做了制度安排,確保“保基本”的目標能夠實現。

    《規劃》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立足國情,秉承充分利用和優化配置現有醫療衛生資源的原則,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期間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的重大工程項目,主要包括重大疾病防控體系建設、衛生監督體系建設、農村急救體系建設、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體系建設、地市級綜合醫院建設、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兒童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和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等。

    針對影響國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與健康問題,《規劃》還提出,“十二五”期間,要針對防控重大疾病、保障重點人群健康、控制健康危險因素開展三大類19項國民健康行動計劃。此外,《規劃》還提出了人才、科技、信息化等方面的重點建設工程和項目。這些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將對各項規劃目標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健康報》:此次為何將“人均預期壽命”納入五年規劃指標體系?

    陳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首次將“人均預期壽命”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體系。《規劃》因而將“人均預期壽命在2010年基礎上提高1歲”作為核心指標,並圍繞其構建“十二五”時期衛生事業發展指標,研究提出了健康狀況、疾病預防控制、婦幼衛生、衛生監督、醫療保障、衛生資源、醫療服務和衛生費用等方面的23個指標。這些指標全面體現了“十二五”期間需要著力加強的重點衛生工作。

    《健康報》:“十二五”期間,基本醫療保障將提升到什麼水平?如何更好地解決重特大疾病患者“因病致貧”問題?

    陳竺:《規劃》提出,我國將逐步提高政府對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的補助標準,到2015年達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個人繳費水平相應提高。逐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險最高支付限額和費用支付比例。普遍開展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門診醫療費用統籌,支付比例提高到50%以上,穩步推進職工醫保門診統籌。

    《規劃》提出,要在全國全面推開提高兒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臟病、尿毒症等大病醫療保障水平工作,將肺癌等大病納入保障和救助試點範圍,並適當擴大病種,提高補償水平。發揮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多種形式補充保險和公益慈善的協同互補作用,有效提高保障水平。

    為醫療資源優化配置指路

    《健康報》:對於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農村地區醫療資源薄弱等現狀,《規劃》是否提出了解決方案?

    陳竺:《規劃》提出,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優先建設發展縣級醫院,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使90%的常見病、多發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難複雜疾病的診治、康復能夠在縣域內基本解決。

    《規劃》還提出,切實保障邊遠地區、新區、郊區、衛星城區等區域的醫療資源需求,重點加強兒科、婦産、精神衛生、腫瘤、傳染病、老年護理、康復醫療、中醫等領域的醫療服務能力建設,新增醫療衛生資源重點投向農村和城市社區等薄弱環節。引導患者合理就醫,保障群眾就近獲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為了充實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規劃》提出,到2015年,通過轉崗培訓、在崗培訓和規範化培養等多種途徑培養15萬名全科醫生,使每萬名城市居民擁有兩名以上全科醫生,每個鄉鎮衛生院均有全科醫生。要為農村定向免費培養醫學生,為縣級醫院培養骨幹醫生,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醫務人員到基層工作。

    《健康報》:在擴大醫療資源、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方面,《規劃》給非公立醫療機構留出了哪些發展空間?

    陳竺:《規劃》提出,需要調整和新增醫療衛生資源時,在符合準入標準的條件下,優先考慮社會資本。放寬社會資本辦醫的準入範圍,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商業保險機構等社會力量及境外投資者辦醫,鼓勵具有資質的人員(包括港、澳、臺地區人員)依法開辦私人診所。

    《規劃》提出,公立醫院資源豐富的城市,可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在內的部分公立醫院改制重組,積極穩妥地把部分公立醫院轉制為非公立醫療機構。

    同時,《規劃》提出要遏制公立醫院盲目擴張,每千名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4張的,原則上不再擴大公立醫院規模。到2015年,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均達到醫療機構總數的20%左右。

 
 
 相關鏈結
· 衛生部長:2015年“全體人民病有所醫”基本實現
· 衛生部—梅裏埃基金會啟動第二輪結核病防治項目
· 衛生部黨組書記張茅會見美國哈佛大學肖慶倫教授
· 上海市衛生部門披露“醫托”欺詐伎倆
· 衛生部:張茅一行到北京市門頭溝區調研醫改工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