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節氣。“立冬”時節,天氣漸寒,再加上近期北方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普遍低迷,流行性感冒的高發期即將到來,公眾需注意預防流感侵襲。
雖然今年的“立冬”節氣是11月7日,但從3日開始,我國北方大部地區遭強冷空氣橫掃,帶來大範圍降溫雨雪天氣,連續來襲的冷空氣已經讓我國北方地區感受到冬天急促而來的腳步。氣象專家介紹説,與往年相比,今年入秋以來首個寒潮到來的時間較常年偏早,尤其是華北地區出現如此強的降溫雨雪過程,在歷史上是比較罕見的。雖然寒潮的影響基本結束,但氣溫回升幅度有限,再加上弱冷空氣影響北方大部,中央氣象臺預計,未來三天北方最高氣溫多不足15℃;同時南方地區受降雨影響也會自西向東出現一輪降溫過程。明後天,又將有一股較強的冷空氣進入我國新疆,之後會再度自西向東影響我國大部。
“立”是“開始”的意思,我國古代有“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的説法。也就是説,從立冬這天開始,冬天就要開始了。現代氣象學標準更為嚴謹,以連續5天的日平均氣溫小于10℃,作為進入冬季標準。按照這個標準,“立冬為冬季開始”的説法,主要適合黃淮、江淮等地區。黑龍江大興安嶺北部的冬天,來得比立冬要早一些,一般9月上旬入冬;江南真正的冬季,則在立冬之後半個月左右。立冬期間的華南北部,即便寒風掃過,氣溫會迅速回升,晴朗無風之時,常有“十月小陽春,無風暖融融”之説。這裡往往12月才會進入冬季。
專家建議,“立冬”時節,天氣漸寒,氣溫降低,流行性感冒的高發期即將到來。預防流感可接種疫苗,還應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注意均衡飲食,加強鍛鍊,提高抗病能力。同時,要科學合理安排飲食起居,注重保暖,輔以運動和精神調養。
中醫專家認為,此時節在飲食上要溫補,多吃溫性食物,預防疾病。每年“立冬”之初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高發期。所以,中老年人特別需要注意防寒保暖,適時增減衣物。要經常曬曬太陽,促使表皮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同時,冬季寒氣逼人,人體需要更多能量來維持平衡,飲食要以溫補為主。“立冬”過後,在菜品上可首選羊肉燉蘿蔔,適當多吃點肉類。此外,龍眼、山藥、大棗等溫熱之品,可抵禦寒冷。
【相關鏈結】
立冬趣味民俗
儘管現在的立冬,在氣象學意義上,已經不能算是秋季和冬季的分水嶺,但是這一節氣在老百姓心裏,一直有著不一樣的分量,很多古時的谷語、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這個節氣的不少俗語,是以立冬之日天氣來預示整個冬季天氣走向。比如“立冬晴,五穀豐”、“立冬晴,窮養人”等。大致意思是説,立冬這天如果天氣晴朗,來年的收成會很好。窮苦人家哪怕不用費力耕作,天公也會照應風調雨順,足以養活一家人。
至於立冬的習俗,有些大同小異,比如腌制蔬菜、開始冬季進補等。還有的則很有地域特色。
比如北方人愛在這一天吃餃子。餃子有“交子之時”的意思,而立冬是秋與冬相交的日子,所以立冬吃餃子的傳統,在北方已經流傳了上百年。還有人説,立冬吃餃子,撈出鍋後不能馬上吃,要一隻一隻擺放在洗得很乾淨的篩子裏,稍微晾一下,把水滴掉。這是為了在吃之前先敬土地神,感謝他在秋天裏慷慨的給予。
而天津等不少地方立冬一定要吃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餡餃子。但因為立冬時節已經很難買到倭瓜,所以當地人在夏天時就買好了倭瓜儲存起來,專等立冬這一天包餃子吃。
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同時,古代認為瓜代表結實,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説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冬至也叫“過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賀,民間互相拜賀、宴請。普通百姓則食餛飩,象徵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
而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我國台灣省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立冬農事
立冬後要及時做好大棚搭建工作。同時,做好大棚蔬菜管理,白天氣溫高時可在背風口揭膜通氣,晚上要注意做好大棚密封工作。
華北及黃淮地區一定要在日平均氣溫下降到4℃左右,田間土壤夜凍晝消之時,抓緊時機澆好麥、菜及果園的冬水,以補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間小氣候環境,防止“旱助寒威”,減輕和避免凍害的發生。
江南及華南地區,及時開好田間“豐産溝”,搞好清溝排水,是防止冬季澇漬和冰凍危害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