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為國理財為民服務--十六大以來財政發展改革成就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1月08日 08時59分   來源:財政部網站

為國理財 為民服務
——黨的十六大以來財政發展改革成就
財政部部長 謝旭人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客觀要求,是基於我國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所做出的必然選擇,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黨的先進性的迫切需要,對於推動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和利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新的顯著成就,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國內生産總值(GDP)由2002年的12萬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47.2萬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了1.5倍;人均GDP由2002年的1135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5432美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了1.4倍。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年增長近2倍;農民收入連續8年保持較快增長,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977元。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顯著躍升,我國經濟總量佔全球經濟總量的份額,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經濟總量世界排名從2002年的第六位,上升至2010年以來的第二位,外匯儲備規模自2006年2月起位居世界第一。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進出口貿易總額從2002年的6200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6萬億美元,由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出口總額躍居世界第一,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對外直接投資居世界第五。社會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2002年全國城鎮化率為39.1%,2011年已超過50%。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全面實現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初步形成了覆蓋13億城鄉居民的養老和醫療保險體系,最低生活保障、公共衛生、就業、住房保障等政策體系不斷完善。這十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民財富積累最快、老百姓得實惠最多、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提升最明顯的時期之一。

    全面推進財政發展改革,有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公共財政具有穩定經濟、配置資源、調節分配、監督管理等重要職能,是黨和政府履行職能的物質基礎、體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監管手段。黨的十六大以來,全國財政系統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牢固樹立大局意識、服務意識、法治意識和責任意識,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堅持為國理財、為民服務財政工作宗旨,全面推進財政發展改革,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有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國家財政實力進一步壯大。十年來,在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礎上,通過持續推進財政改革,建立完善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財政收入規模不斷邁上新臺階。全國公共財政收入由2002年的1.89萬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0.37萬億元,年均增長20.82%。財政實力的不斷壯大,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服務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的物質基礎和財力保障。全國公共財政支出由2002年的2.21萬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0.89萬億元,年均增長19.39%。同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用於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與就業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比重穩步提升。

    財政宏觀調控不斷加強。財政政策是政府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針對經濟運行的不同形態,需要及時採取適當的財政政策措施組合。十年來,財政部門按照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著力發揮財政政策在穩定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協調發展、調節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職能作用,根據經濟運行情況的變化,先後相機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綜合運用預算、稅收、國債、貼息、轉移支付等多種政策工具,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並強化與貨幣、産業等政策的協調配合,促進了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有力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增強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後勁和可持續性。通過不斷探索,我國財政宏觀調控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即由被動調控向主動調控轉變,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變,由單一手段調控向運用綜合工具調控轉變。這些轉變標誌著,我國已基本建立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適應不同經濟運行形態需要的,包括目標定位、政策取向、工具組合、時機選擇、組織實施等一系列要素在內的財政宏觀調控政策體系,應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能力顯著增強。

    財政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顯著成效。財政收入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黨的十六大以來,財政部門認真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按照“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要求,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持續加大對民生領域的投入力度,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十年來,全國財政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住房保障、文化體育與傳媒等民生領域的支出保持了快速增長,2011年全國公共財政用在與人民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計38539億元,比上年增長31.7%;用在農業水利、公共交通運輸、節能環保、城鄉社區事務等方面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支出合計35737億元。在國家財政持續有力的支持和推動下,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全面實現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國家資助政策體系,大力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穩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不斷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有效實施了積極的就業政策,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全面推進,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從就業人員擴大到非就業人員,從城鎮居民擴大到農村居民,待遇水平穩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體系全面覆蓋城鄉居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隨著政府衛生投入的大幅增加和各項改革的穩步推進,群眾個人就醫負擔進一步減輕,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建立並不斷完善財政住房保障政策體系,持續增加資金投入,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大力促進文化事業發展,支持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博物館、紀念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和對外文化交流,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産業發展。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市政公共設施建設紮實推進,城鄉社區公共服務得到明顯改善。同時,積極支持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有力保障了受災群眾和地區生産生活,支持和推動了災後恢復重建。

    財政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黨的十六大以來,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各級財政認真貫徹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政策,不斷加大財政農業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涉農補貼政策。中央財政十年來累計安排“三農”支出超過6萬億元,年均增幅超過20%。2011年全國公共財政“三農”支出29342億元,佔到全國公共財政總支出的26.9%,比2010年增加5129億元,增長21.2%。財政支農力度的不斷加大,有效推動了農村改革發展。通過穩步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全面取消農業稅,進一步規範了農村稅費制度,加快了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步伐,使國家與農民的分配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礎。在國家財政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農業發展連上新臺階,農業農村經濟充滿活力,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穩步提高,2011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3.5%,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4.8%,糧食生産實現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8年增産。農民收入連續8年較快增長,消費能力和生活水平穩步提高。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農民生活和農村面貌發生巨大的可喜變化。

    財政支持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顯著成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黨的十六大以來,財政部門緊緊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政策創新和制度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取得了積極進展。不斷增加財政科技支出,有力支持了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等,促進加快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加大對十大産業調整振興規劃項目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了扶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和企業“走出去”,鼓勵非公經濟發展,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有力推動了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推動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等生態環保項目,支持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進一步完善了退耕還林政策,穩步推進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改革,有力地促進了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及時出臺和不斷完善相關財稅政策措施,全面落實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等區域發展戰略,2011年,中央對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增加到34881.33億元,為2002年的8.7倍,年均增長27.1%。如果以東部地區為100,2011年中西部地區人均財政收入分別為39和48;享受中央轉移支付後,中西部地區人均財政支出分別達到72和97。通過中央財政的財力轉移與調節,東、中、西部之間的財力差距明顯縮小,推動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了地區協調發展。

    公共財政體系進一步健全。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共財政體系,是我國深入推進市場化取向改革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六大以來,財政部門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著力建立完善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了分稅制財政體制,健全轉移支付制度,增加了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規模,改革出口退稅分擔機制,簡化了中央與地方體制結算關係,積極推進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等財政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不斷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進一步規範了中央與地方分配關係。加快推進政府預算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了公共財政預算制度,完善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探索建立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匯總試編了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全面取消了預算外資金,將所有政府性收入納入了預算管理,初步建立了由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構成的政府預算體系。深入實施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等多項重大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了以公正、公開、規範、透明和績效等為主要特點的現代預算管理制度,為加強政府預算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遵循“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徵管”的原則,穩步推進稅制改革,全面取消農業稅,統一了內外資企業稅收制度,全面實行消費型增值稅,調整完善個人所得稅、消費稅和資源稅等稅收制度,開展了個人住房房産稅改革試點,進一步完善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稅政統一、結構優化、公平合理、調控有力的政府財政收入體系。同時,積極支持國有企業、投融資管理體制、金融體制等方面改革,在推動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

    財政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堅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財,根據財政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把握財政管理規律,更新財政管理理念,全面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切實加強財政法制建設,財政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健全,財政行政執法和監督工作得到加強,財政法制宣傳教育深入開展,廣大財政幹部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進一步增強。著力強化預算編制和執行管理,建立了預算編制與預算執行、結轉結余資金管理、資産管理有機結合的機制,年初預算到位率明顯提高,預算支出執行的及時性、均衡性、有效性和安全性顯著增強。完善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管理辦法,進一步規範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的補充和調用,地方也普遍建立了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制度。縣鄉等基層財政建設不斷加強,財務會計等各項財政管理基礎工作進一步夯實。政府債務管理逐步規範。預決算公開力度持續加大,中央財政預決算公開內容涵蓋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並向社會公開了中央財政年度行政經費支出總額、“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支出情況,地方財政預算公開工作也穩步推進。預算績效管理穩步推進。建立健全了覆蓋所有政府性資金和財政運行全過程的監督機制,基本構建了實時監控、綜合核查、整改反饋、跟蹤問效的財政監督機制,實現了由事後監督為主向事前、事中、事後監督全覆蓋的轉變,“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順利完成了金財工程一期建設任務,信息化建設與財政業務管理融合更加緊密,應用支撐平臺在省級和地市級財政部門全面推廣實施,22個省份實現了省、市、縣三級貫通,財政工作的信息化、現代化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財政系統精神文明、幹部隊伍和黨風廉政建設不斷加強,持續推進打造政治過硬、業務熟練、作風優良的財政幹部隊伍,為財政發展改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堅實的人才保證。

    財經對外交流與合作深入拓展。黨的十六大以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國國際地位穩步提升,世情國情的變化對財經對外交流與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財政部門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在財經領域務實開展全球性多邊對話與合作,積極參加國際經濟政策協調,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有效服務於國家整體外交,為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通過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等雙邊財經對話與合作機制,我國與世界主要國家和經濟體的財金合作不斷加強。利用東盟+中日韓財長會議等機制,推動區域務實合作,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深入融合。廣泛參與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合組織以及建立自由貿易區等多邊、區域、雙邊關稅談判及經貿合作,提升了我國在國際交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參與二十國集團財政及央行部長級非正式對話、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金磚國家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等多邊機制和論壇,以建設性的姿態參與國際氣候變化融資談判和磋商,加強與國際經濟政策的協調,提高我國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話語權,有效維護了我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推動世界銀行(簡稱世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治理結構改革取得重大進展,2010年,我國在這兩個國際組織中的投票權分別由2.77%、3.65%增至4.42%和6.07%。通過參加世行、亞洲開發銀行(簡稱亞行)、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簡稱國際農發基金)、全球環境基金等國際金融組織的理事會、執董會等重要會議,進一步增強了我國在國際發展援助領域中的話語權和國際發展規則制訂中的參與權。

    總的看,過去十年,隨著我國財政實力的不斷壯大,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公共財政特徵日益顯現;財政宏觀調控的職能作用得到有效發揮,財政政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財政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重大進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財政支農力度不斷加大,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格局逐步形成;財政支持調結構和轉方式取得顯著成效,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財政體制、預算制度、稅收制度等改革積極推進,公共財政體系不斷健全;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不斷提高;財政對外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有效服務國家整體外交大局和國內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這些成績,生動而鮮明地體現和反映了黨的十六大以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新的巨大成就,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蓬勃生機和強大活力,也為新時期繼續推進財政發展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堅持五個注重,推動財政科學發展

    過去的十年,各級財政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財政發展改革各項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第一,注重服務大局、推動科學發展。各級財政牢固樹立、始終堅持科學發展理念,從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努力發揮財政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優化經濟結構和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作用,以及在應對突發事件中的財力保障和政策支持作用,積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第二,注重以人為本、保障改善民生。財政部門牢固樹立、始終堅持公共財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理念,自覺處理好促進經濟發展和調節收入分配等各種關係,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財政發展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支出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傾斜,向社會事業發展薄弱環節傾斜,向困難地區、基層和群眾傾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第三,注重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牢固樹立、始終堅持深化改革是科學發展強大動力的理念,敢於和善於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積極推進各項財稅改革,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體制機制,公共財政體系基本形成,有力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與完善。

    第四,注重強化管理、提高財政績效。牢固樹立、始終堅持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理念,一手抓建章立制,一手抓管理執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紮實推進管理基礎工作和基層財政建設,切實增強執行力,不斷提高財政管理效能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第五,注重建設隊伍、提升幹部素質。牢固樹立、始終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和隊伍建設是基礎建設的理念,按照業務工作和幹部隊伍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要求,科學選人用人,強化班子建設,完善培訓機制,健全學習制度,切實提高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能力水平,為推動財政發展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組織保障。

    認清形勢,開創財政發展改革新局面

    未來一段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歷史性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國際看,經濟全球化將在曲折中繼續發展,國際産業分工和貿易格局將出現深度調整;國際地緣政治、能源資源爭端、宗教文化衝突等此起彼伏,將深刻影響力量均衡,全球治理結構將會出現顯著變化;氣候變化和能源資源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制約將進一步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全球公共産品的需求空前增長。從國內看,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內需潛力巨大,未來仍將進一步釋放;長期發展積累的技術、裝備條件,促使生産供給能力大幅提升但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人力資源供給有保障但人口紅利逐步消失,自然資源和環境承載壓力加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有效發揮,但各項改革逐漸步入“深水區”,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釋放發展活力的難度更大,任務更艱巨。這些都對做好新時期的財政發展改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財政工作將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財政工作的各項要求,堅持統籌兼顧、量力而行、積極穩妥、科學管理的原則,依法理財、科學理財、民主理財,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財稅改革,著力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加強財政科學管理,著力提高財政管理績效;強化幹部隊伍建設,著力提高財政幹部綜合素質。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作出新的貢獻。

    財政部門將一以貫之地堅持和踐行為國理財、為民服務的財政工作宗旨,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處理好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的分配關係,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努力使財政調控能力明顯增強,財政收支結構進一步優化,財稅改革取得新的突破,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顯著提高,有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此,將突出抓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堅持科學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平穩較快發展。不斷完善財政宏觀調控政策體系,促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明顯成效。有效控制財政風險,增強財政發展的後勁和可持續性。二是堅持不斷改善民生,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進一步優化財政收支結構。實現財政收入平穩較快增長,財政收入結構更加合理,稅收佔財政收入的比重逐步提高。財政用於“三農”、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科技、文化、保障性住房、環境保護及節能減排等方面的支出力度加大。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三是堅持改革創新,完善財稅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財政體制,逐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全面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進一步優化稅制結構,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政府預算體系,逐步完善預算編制和執行管理制度,健全以現代國庫制度為特徵的財政資金管理體系。四是堅持科學管理,不斷提升財政管理績效。深入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不斷完善財政法制,切實加強財政管理基礎工作和基層建設,強化預算績效管理,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本文摘自財政部部長謝旭人主編的《為國理財為民服務——黨的十六大以來財政發展改革成就》一書。)

 
 
 相關鏈結
· 十六大以來商務成就綜述十二:妥善應對貿易摩擦
· 打造技能中國--十六大以來我國高技能人才建設綜述
· “十六大”以來我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成果巡禮
· 制度體系完善--十六大以來黨的制度建設成就綜述
· 十六大以來教育改革發展成就:走出去的中國步伐
· 十六大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紀實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