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上海積極探索服務産業和應用技術研發新模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2月04日 09時09分   來源:文匯報

    上海産業技術研究院3日與中國聯通邯鄲分公司等簽約,計劃于未來三年內,在邯鄲市建成綜合交通信息系統,並推廣上海研發的太陽能智慧公交站牌。

    由産研院領銜研發的太陽能電子站牌目前在技術上已成熟,但要進一步在上海推廣,還缺商業模式。如今,它率先在河北邯鄲尋找到了“遍地開”的商業模式。這也是上海産研院積極探索應用技術如何通過“非技術創新”,打開市場空間的一種嘗試。

    上海為探索貫通“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創新鏈,于去年8月成立了上海産業技術研究院。半年來,定位於應用技術研發的産研院不斷探尋一個問題的答案:如何找到市場需要的技術?如今這個問題有了初步答案:與用戶一起創新。

    共同研發,瞄準未來技術與市場

    太陽能公交電子站牌,是當初尚在籌建中的産研院所作的首批嘗試項目。將若干成熟技術通過集成創新,再繞開涉及諸多行政審批、利益分割的各種“非技術難題”,它以低成本、深受百姓歡迎的形象,在一年多裏,先後出現在了上海5條公交線路上。

    正當産研院為電子站牌的大範圍推廣尋找合適的商業模式時,河北邯鄲主動遞來了合作的橄欖枝。邯鄲市“政府總體管理,個人承包線路”的交通運作模式,正適合採用太陽能電子站牌及其背後的智慧交通集群調度平臺,來提升服務質量,承包商也因可吸引更多客流而願意承擔費用。

    産研院科技處副處長吳俊偉告訴記者,太陽能電子站牌在一年多的實踐中,不斷根據用戶需求改進,才有今天。儘管同一個産品或技術,走向不同市場,其商業模式也許會不盡相同,但這個未來的市場目前已朦朧展現在産研院面前。

    最近,一個LED車燈的“創新夥伴計劃”在産研院啟動。這是産研院嘗試的又一種新的合作模式。目前參與這個計劃的6家科研機構和企業都參與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他們的目標是共同攻入一個未來的市場:將LED用上汽車大燈。

    華東師大納光電集成與先進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孫卓教授是“夥伴”之一。他告訴記者,LED燈光柔和、節能高效,在汽車上的應用很多,但一直無法“上崗”大燈,關鍵在於散熱問題無法解決。汽車大燈位於發動機前方,正對著“熱源”,要讓它勝任汽車大燈這一崗位,必須從整體設計入手,熱設計、材料、加工,乃至封裝等每個環節都需緊密配合。

    “目前不少國外汽車配件廠都在爭搶這塊未來的‘蛋糕’。”主管這一項目的産研院副院長石謙説,他們希望這塊“蛋糕”能由中國人來做。産研院將承擔一部分的研發投入,降低企業的風險。除了未來的市場收益外,“創新夥伴”的研發模式是産研院更看重的隱性收益。

    將企業需求“梳理”成技術參數

    為何企業經常不買教授的賬?實驗室和生産線之間“雞同鴨講”是主要原因:教授追求論文漂亮、單項指標卓越,而企業就希望解決碰到的實際問題。再深入一層,其實是我國企業將生産中的問題轉化成實驗室問題的能力不足。

    産研院首席專家、上海大學施利毅教授對此有切身體會。在與世界光學鏡片巨頭——法國伊視路公司近10年的合作中,留給他印象最深的是,跨國公司非常善於將對新産品、新技術的需求,轉換成一系列技術參數,比如硬度、折光率等等,而不是模糊的“材料再硬一些”、“片子再透一些”。

    産研院院長鈕曉鳴認為,幫助企業完成這道“梳理”或“翻譯”工作,將會是産研院今後的一項重要任務。現在很多企業,尤其與民生直接相關的企業,需要對技術需求進行梳理,通過集成創新對産品設計、工藝流程和裝備等進行改造,就能提高生産效率和産品品質。只要能幫他們邁過這道坎,創新需求就會大量釋放。為此,産研院將與滬上輕工行業合作,啟動下一個“創新夥伴計劃”。

    迄今,産研院在另一個特殊領域——轉化醫學中,已找到了一些與用戶需求匹配的支撐模式。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中心、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在進入産研院後,除了攀登科學高峰外,還多了一個目標:利用高技術、高水平的技術平臺,支撐與臨床結合的醫學研究。兩家機構與上海多家三甲醫院合作,為臨床尋找病因、新的診斷指標,做了大量工作。

    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彭志海告訴記者,通過與兩家機構的合作,臨床上篩選到了好幾個基因多態性的指標,能幫助醫生在器官移植手術後,科學制定免疫治療的方案。在這些指標的幫助下,不同病人使用免疫抑製劑的用藥量相差可達5-10倍,這將在相當程度上減輕病人痛苦和醫療負擔。

    為企業跨出“最後半步”做高參

    提起上海産研院,上海建材集團總裁邱平説:“我們太需要這個‘高參’了!”

    建材集團對産研院為何如此熱情?因為産研院幫它解決了一個大項目的“最後半步”。兩年前,上海建材集團承接下了國家發改委十五個生態文明項目之一——建一座“綠色垃圾焚燒爐”。通過1700℃的高溫焚燒,它能把難以處理的污泥變成水泥,而且處理過程幾乎不産生二惡英。他們已在金山區建成了一個小型水泥廠,接下來準備投資近19億元,在白龍港建2條日産4000噸水泥熟料生産線的大型示範基地。

    不過,技術由小放大,建材集團總感覺哪“差了口氣”,但自己又難以請教到對路的專家,而這半步若跨不好,就可能砸招牌、丟市場。在此當口,剛成立不久的産研院出面,幫建材集團召集了一次技術研討會,請來了國內外該領域應用技術的頂級專家,齊來“會診”項目,而這種“會診”將伴隨項目整個“生命週期”。

    “完成了這次‘提升’,我們對明年示範項目更有信心了。”邱平告訴記者,最近該集團與産研院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今年,該集團準備拿出位於寶山的園區,與産研院對接,研發新技術。此外,還準備拿出位於徐匯濱江的5萬平方米寫字樓,與産研院及世界500強企業共同開發新材料。

    為企業當參謀,也是産研院的定位之一。石謙告訴記者,“企業重視生産與市場,而産研院作為一個公益性研發機構,能更多關注行業動態,匯集專家資源,為企業創新當參謀。”未來,産研院還將通過發揮滬上各類應用技術科研院所的力量,關注行業的共性技術研發,引領産業升級。(記者 許琦敏)

 
 
 相關鏈結
· 我國第二個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花落重慶
· 兩部門明確促進節能服務産業發展增值稅等政策
· 我國首個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區在上海成立
· 安徽省日前出臺44條稅收優惠政策服務産業轉移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