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解讀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2月04日 15時15分   來源:科技部網站

農業現代化 農村信息化 農民職業化 農業發展潛力在科技
——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解讀中央一號文件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1月31日發佈。一號文件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為此,科技日報特邀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解讀一號文件精神。

    創新驅動 構建農業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

    科技日報:今年發佈的一號文件是新世紀以來10個中央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突出了組織創新主題。您認為有何重大意義?

    張來武: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四化同步發展道路。並提出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在201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強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抓住兩個關鍵”,即著力培養新型經營主體,著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和多元服務主體。

    去年一號文件,明確了農業農村科技的基礎性、公共性、社會性戰略地位。今年的一號文件更加突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亮點便是組織創新,強調大力培育服務主體,構建農業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

    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靜態的看,創新驅動要看生産要素中科技、人力資本、生態比重,如果傳統的要素比如土地、人工、資本佔的較多,便和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區別不大,如果經營體制和經營主體改變了,比如讓科技特派員來做農場,這就有了內生驅動的力量,令人耳目一新。經營方式方面,創新驅動更重視市場、品牌、現代物流等市場倒逼方式驅動。微觀經營方式的創新,要求在市場、生産過程中充分吸引科技的要素,吸引資本,實現科技市場價值。

    在農村領域創新就可以是重新組織産業、重新培育經營主體。經營主體可以是企業、準企業的形式,隨著農場、大戶等多种經營主體的出現,一二三産融合發展,農業的附加值可得到大幅度提高。

    今年一號文件提出的組織創新,強調集中力量發展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就要求成體系推動城鄉統籌的服務體系,這其中不僅僅包含公益性服務,最重要是要有第三産業的進入,全産業鏈就要求經營主體多元化、專業化、職業化。

    去年,科技部同教育部一起在十所大學成立了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這是在學習美國、印度的大學推廣模式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進行的新探索,目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有關高校已探索建立了一批綜合服務基地、分佈式服務站,服務地方農業、農村發展,一批高校也在積極爭取加入試點。在社會化創業服務模式中,以24萬科技特派員為代表,他們在做企業在創業中,和農民一塊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領著農民幹、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賺。

    現代農業是以現代服務業引領的一、二、三産業結合體

    科技日報:今年一號文件再次強調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您理解的現代農業是怎樣的?

    張來武:現代農業不是傳統的第一産業概念,而是以現代服務業引領的一、二、三産業的有機結合體。

    現代農業的實質就是科技型農業,是以現代科技引領農業一、二、三産業融合、産前産中産後一體化的産業體系;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是用先進科技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過程。隨著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快速轉型,農業的核心要素將由土地、水等自然資源,轉變為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是以科技等現代生産要素的綜合投入為基礎,以現代物質條件、工業化生産手段和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以社會化的服務體系相配套,用現代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進行管理的“産業化大農業”。

    實際上,在城市,第三産業非常發達,比如在城市做産業或企業,需要市場,營銷部門就可自動找上門來。但在農村,第三産業就比較欠缺發達的環境和配套。縮短城鄉二元差距,必須轉變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統籌城鄉服務體系,首當其衝抓三産,要把農業的産業鏈拉開,做到高效服務、三産服務、系統服務,再在農業工業的基礎上依靠科技進行標準化種植養殖。

    産業鏈的拉開要注重品牌、物流配送等,微笑曲線的右端與之相應,微笑曲線的左端的産品研發等才能得到高回報。今年一號文件以專門一節來談,提出要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由此強調它是農業的組織創新,以一二三産業融合方式設計和發展現代農業,以現代農業促進新型産業聚集,進而形成人氣聚集和城鎮的形成和發展,這樣依託現代農業發展形成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是實施“四化同步”的重大戰略。

    科技特派員是職業農民

    科技日報:目前,雖然中國擁有9億農民,但大部分男性青壯年勞動力都在外務工,留在農村的群體被稱為“386199”部隊,即婦女、小孩、老人。那麼未來我國誰來種地?又要怎麼種地?

    張來武:現代農業需要培養職業農民。國際發達國家發展農業的經驗表明,改造傳統農業,提高勞動生産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依靠科技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培養一批職業化的現代農業大軍。從目前勞動力需求來看,城鎮化和二、三産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要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職業化培訓和技術服務工作,培養造就有知識、有技能、懂市場、懂經營的現代新型農業産業工人,使他們依靠自身技能,提高創業致富能力,既能夠在農忙生産季節當好生産技術工人,也能夠憑藉專業特長在農閒季節從事二、三産業。

    10年前,在寧夏工作的時候我就深切體會到,中國農業是迫切需要突破的地方。於是,2002年寧夏啟動實施了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目前,這個行動變成了科技部、農業部、教育部九個部委一起抓,全國24萬科技特派員成為了職業化、專業化農民的先鋒,帶動了一大批農民創業,領辦、創辦或協辦了一批小微科技企業和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截至2011年底,法人科技特派員有7298家,科技特派員組建的利益共同體有1.6萬個,創辦了8401家企業。這項行動加速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示範和推廣應用,做大做強了地方特色優勢産業,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致富。

    信息化讓“小農民進入大市場”

    科技日報:目前,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依然是我國要面臨的顯要問題,您認為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張來武:中國幅員遼闊,信息化水平差距是城鄉“二元結構”的主要差距之一,在實施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推進農村現代化的“四化同步”中,推進農村信息化則是最薄弱而且是最重要的關鍵環節。

    10年前,我們在寧夏農村率先轉變發展方式、進行創業實踐中,注意到農村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更需要系統設計和轉變;注意到新農村是需要在信息化引領下的新型城鎮化;注意到只有信息化可以打破數字鴻溝,信息化程度越高,農業格局越合理;注意到唯有信息化才能讓世界變成平的,讓寧夏的小孩和美國小孩接受到一樣的教育,這就是為什麼唯有信息化領域,會有小孩超過父母、學生超過老師的案例。

    寧夏建成的網絡三農呼叫中心服務平臺的成功案例説明,越是貧困的地方,信息化越有市場。農産品和工業産品不同,它們更鮮活,更個性,因此對信息化要求更高,新型農民最重要的體現便是對信息和市場的掌控能力。因此,城鄉“二元結構”鴻溝在信息化時代有可能最終被填平。

    目前,科技部、中組部和工信部聯合啟動了國家農村農業信息示範省建設工程,已在山東、湖南、安徽、河南、湖北、廣東、重慶等七個省(市)組織實施並取得初步成效。希望通過3到5年,在全國範圍內把農村信息化都做起來,讓更多農民享受信息化帶來的福祉。

 
 
 相關鏈結
· 中央一號文件解讀:農民合作組織將獲更多政策支持
· 中央一號文件解讀: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
· 科技部人員赴中國農科院就貫徹中央一號文件調研
· 科技部召開科技系統報告會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