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上午,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山東東營宣佈,“十二五”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正式啟動。
據了解,我國現有18億畝耕地中2/3是中低産田。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將在河北、山東、遼寧、天津等地建立核心區、示範區和輻射區。實施週期為5年,目標是實現到2017年增糧60億斤、到2020年增糧100億斤。重點任務是:加強環渤海中低産區糧食增産增效關鍵技術,開展中低産區糧食增産增效技術集成與示範,強化中低産區糧食增産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強化糧食科技平臺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推進糧食增産多元化服務體系建設。
萬鋼指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吃飽、吃好、吃得安全成為基本需求。但是,糧食增産與水土資源矛盾、糧食結構性供需矛盾、糧食增産與農民增收矛盾、糧食增産與勞動力不足矛盾卻日益突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於科技創新。面對新需求和新矛盾,要抓好以下重點:一是要在提高糧食單産上有新突破,依靠現代科技支撐提高糧食單産潛力;二是要在中低産田治理上有新突破,依靠科技加快大面積中低産田綜合增産技術;三是要在糧食産業綜合效益上有新突破,依靠科技發展高效型現代糧食産業。
萬鋼強調,中低産田是制約當前糧食持續穩定增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子,也是增産糧食的重要突破口。環渤海4省(市)中,有4000多萬畝的中低産田和1000多萬畝的鹽鹼荒地,糧食增産潛力巨大,有望建成“渤海糧倉”。科技部和中科院聯合4省(市)實施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能加快帶動區域中低産區糧食增産,能有效緩解農業水土資源約束,能推動區域規模化糧食增産和現代農業發展。
萬鋼對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實施提出了五點要求:一是在發展目標上,將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並重,建立增産增效同步的技術體系;二是在頂層設計上,按照“四化同步”構建現代農業産業,建立糧食生産和多種新型産業有機集成的産業結構;三是在管理機制上,要建立多部門聯合推動機制,確保工程的順利實施;四是在實施措施上,要與“一城兩區百園”工程結合,發揮園區結盟優勢,整合資源,協同推進;五是在區域佈局上,在提煉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經驗基礎上,分期規劃實施黃淮平原西部、東北平原西部、黃土高原北部等低産農田集中區增糧增效科技示範工程。
工程諮詢專家組組長、中科院院士李振聲在啟動會上説,在黃淮海地區,中科院有成熟的大面積鹽鹼地治理經驗,但在環渤海不適用。通過不斷地嘗試,採用鹽鹼地治理、微鹹水灌溉、種植耐鹽小麥品種三項措施,在環渤海中低産區可産生20%以上的增産效果。在科技部立項支持下,通過一年來在濱州無棣縣的試驗,已建立起7000畝示範樣板,營造出“渤海糧倉”的縮影。
山東省委副書記、代省長郭樹清表示,要充分認識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和“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建設的重要意義;集中精力做好各項基礎性工作,確保示範工程順利推進。
啟動會對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實施進行了系統部署,標誌著該工程進入實質性的推進階段。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山東省副省長張超超、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出席會議。河北省、山東省、遼寧省、天津市科技廳(委)等負責人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