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蛟龍”號在國際海底管理局一環境特受區下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8月15日 20時21分   來源:海洋局網站

    形狀如同向日葵的海葵,好似扎了半個口袋的球形海綿,尾部像長了一片細長葉子的長尾海參……當地時間8月14日(北京時間8月15日),“蛟龍”號在太平洋又拍攝到新的物種。下潛人員為唐嘉陵、楊波、鹿博。

    此次下潛是“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二航段第五次下潛,海區選擇在太平洋國際海底管理局一環境特別受關注區內。下潛的主要目的是進行近底觀測、高清攝像,並開展沉積物、底棲生物等綜合作業,最大下潛深度為5226米。

    由於早晨涌大浪高,位於“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前端的採樣籃及相關採樣設備在布放時受涌浪拍擊丟失。這讓潛航員唐嘉陵頗感意外,第一時間向現場指揮部彙報情況,同時對潛水器技術狀態進行檢測。

    在權衡之後,現場指揮部決定取消採樣作業,其他任務按照原計劃進行。

    出乎預料的狀況並沒有影響到三位下潛人員,反而使這個“80後”組合更加專心一致地將精力集中在海底拍攝工作上。左舷是高清攝像機所在的位置,善於照相和攝像的楊波發揮了他的特長。“除了從聲學系統配合完成航行作業外,我通過此次下潛還進一步鍛鍊了海底拍攝技術。”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春生表示,從此次海底拍攝的照片看,效果好、質量高,是第二航段這幾個潛次最優的一次。

    鹿博是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談起第一次下潛,他用“既高興,又緊張”來形容。“以前看過很多海底的圖片和錄像,但是感覺完全不一樣。親眼所看的海底具有立體感,非常震撼。”鹿博説,“在海底的時間雖然有4個多小時,但還是覺得過得太快了,很希望指揮部多給一點時間。”

    此次下潛雖未取得任何樣品,但拍攝的圖片美輪美奐:貌似白蘿蔔的海葵,飄逸靈動的十腕海星、六腕海星,色彩各異的各種大個海參,相互遙望的傘花海鰓和海百合……令人嘆為觀止。

    通過高清視像,共觀測到了4種~5種海綿、2種海葵、2種水螅、1種珊瑚、1種花海鰓、多種巨型原生單細胞動物、2種魚、1種長鬚蝦、5種海參、1種海百合、2種海星等20多種巨型底棲生物,拍攝到了豐富的高質量海底生物資料。

    海洋生物學家王春生介紹,通過此次下潛發現,該區生物大部分種類與我國多金屬結核合同區(簡稱“合同區”)相同;該區的優勢種與合同區東區一樣,都是長尾海參,而與合同區西區的優勢種透明海參不同;該區巨型原生單細胞動物較豐富,動物的糞便較多,表明有機質比合同區西區高。由於本海域以大個體海參為主,因此,其生物密度不如合同區西區高。

    現場指揮部決定當地時間8月15日開展常規CTD(溫鹽深)、表層生物拖網和多管地質取樣作業。 

 
 
 相關鏈結
· “蛟龍”號在海底爬山 發現山麓生物相對少
· “蛟龍”號在海底爬山 發現山麓生物相對較少
· “蛟龍”完成第三潛將轉戰魏源海山
· “蛟龍”號完成第三次下潛作業將轉戰魏源海山
· 海洋局局長劉賜貴視頻連線慰問“蛟龍”號隊員
· 中國科學家搭乘"蛟龍"號"大洋第一潛"滿載而歸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