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蛟龍”號在海底爬山 發現山麓生物相對較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8月13日 20時41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向陽紅09”船8月12日電(記者 余曉潔)“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當地時間12日(北京時間13日)在位於東北太平洋的魏源海山爬坡考察,發現海山山麓的生物相對海盆來説較少,這對將來的海底採礦來説是個好消息。

    魏源海山位於東北太平洋的中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內,是由中國提名並經國際航道組織核準命名的海山,旨在紀念清代學者魏源。“蛟龍”號此次下潛的最大深度是4930米,然後開始在海底“爬山”,沿海山斜坡進行了生物和環境綜合觀測,拍攝高清照片,並進行沉積物、底棲生物和岩石取樣。

    “今天在魏源海山爬坡絕對是個精細活。我們朝東南方向沿著一條山澗往上爬,山上有嶙峋突起的石塊。潛水器保持距地一米多高航行,需要不斷躲避峭壁。”隨“蛟龍”號下潛的工程技術專家葉聰説。

    “蛟龍”號主駕駛傅文韜則給出了一串數字:“魏源海山高2100多米。我們坐底後,沿著一條山澗往上爬了三段。第一段坡度較緩,大約15到20度;第二段特別陡,有60到70度,高差約300米。最後來到一個平坡。總共爬坡500多米高,航行距離2000多米。”

    “蛟龍”號本次下潛團隊由3人組成,還有一位就是本航段首席科學家、來自國家海洋局的王春生研究員。他介紹説,本次下潛最大的收穫就是改變了以往對深海海山山麓生物分佈的認識,探明這裡山麓底棲生物豐度很低。與前三次下潛的詳勘區海盆相比,兩地生物種類相似性高,但魏源海山生物數量明顯不及海盆區。

    “這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它意味著將來在結核區採礦不會給生物帶來嚴重損害。至少,在魏源海山它們可以建立起新的家園。”王春生説。

    本次下潛時的海況不佳,給潛水器的布放、回收造成了困難。但科考隊還是成功完成了作業任務,“蛟龍”號下潛後取得了多種海綿、珊瑚、海山岩石和沉積物的樣本,還觀察到一系列魚類、海參、海星、海百合、鎧甲蝦等生物。

    12日晚,航次指揮部會議決定向下一個作業點——國際海底管理局環境特別受關注區進發。如果海況等各種條件允許,將在14日再次下潛。環境特別受關注區是國際海底管理局為監督海底採礦對環境的影響而專門劃出的一些區域,每塊區域內包含一個至少4萬平方公里的核心保護區。

 
 
 相關鏈結
· “蛟龍”完成第三潛將轉戰魏源海山
· “蛟龍”號完成第三次下潛作業將轉戰魏源海山
· 海洋局局長劉賜貴視頻連線慰問“蛟龍”號隊員
· 中國科學家搭乘"蛟龍"號"大洋第一潛"滿載而歸
· 中國科學家王春生9日將首次乘“蛟龍”下大洋
· “蛟龍”第二航段首次下潛 海底多金屬結核豐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