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農業部58套“技術組合拳”打造糧食生産新增長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0月08日 10時19分   來源:農業部網站

    糧食是關係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重要基礎。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背景下,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與耕地、水等資源約束趨緊的矛盾日益凸顯,如何促進糧食繼續穩定增産,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的目標,是一項現實而緊迫的任務。

    近日,記者從農業部了解到,為進一步挖掘增産潛力,促進糧食生産穩定發展,2013年農業部在總結高産創建成功實踐的基礎上,組織開展了糧食增産模式攻關,通過將各地萬畝示範片的成熟模式進行完善配套,對薄弱環節和技術瓶頸開展科技攻關,集成組裝區域性、標準化高産高效技術模式,在更廣範圍、更大面積推廣普及,實現示範區域産量超過現有大田産量的20%。

    農業部種植業司葉貞琴司長説,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農業生産力和生産關係都處在變革的關鍵期,農業生産正由人工、畜力和小農具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轉變,農業經營正由分散的小農戶為主向規模化經營的方向轉變,農民種糧正由主業向兼業、副業轉變。適應這種變化,需要集成推廣以機械化為載體的區域性、標準化高産高效模式,推進糧食生産的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帶動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為適應這種新變化,農業部組織育種、栽培、農機、植保等多領域的專家和各地農業部門,立足我國糧食生産的科研基礎、産業基礎和要素基礎,統籌考慮不同區域作物種植佈局、茬口安排、光溫水等資源稟賦,將高産創建萬畝示範片的成熟模式,進行集成組裝、完善配套,制定了涵蓋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西南西北4大區域、29個糧食生産優勢區域,涉及玉米、小麥、水稻、馬鈴薯、油菜5大作物,以不同主推技術為核心的58個區域性、標準化高産高效模式。

    全國農技中心謝建華副主任介紹,58個糧食高産高效技術模式,既是地方實踐經驗的凝練提升,也是專家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制定糧食高産高效技術模式,主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高産與高效相結合,確定不同技術模式的目標産量。既考慮實現高産,挖掘增産潛力,也兼顧投入産出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實用與先導相結合,確定不同層次的增産技術模式。目前制定的58個技術模式中,有1/3左右選用了生産中已普遍應用的技術,1/3左右選用了目前重點示範推廣的技術,1/3左右適度超前。三是農藝與農機相結合,組裝配套綜合性的增産技術模式。特別是以機械化為平臺,對適合農機作業的品種和栽培技術進行定性描述,對作業機械和作業指標進行定量表達,形成從種到收套餐式的組合,便於農民選擇應用。四是示範與推廣相結合,確定技術模式的適宜經營規模。在分析了每種區域性、標準化技術模式投入産出效益的基礎上,按照使種糧農戶達到城鎮居民戶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為標準,提出每個技術模式適宜的經營種植規模。

    與糧食高産創建和整建制推進的思路不同,糧食增産模式攻關突破了行政區域的界限,在生態類型相近、種植制度相同的區域內,實行農科教結合、産學研協作、跨縣、跨市、跨省聯合推進,協作攻關,突破制約區域內糧食産量提升的關鍵技術瓶頸,形成區域性、標準化的高産高效模式。

    據了解,今年秋冬種,農業部將率先在河北、山東、河南、安徽4省,開展7個小麥區域性、標準化高産高效增産技術模式示範;在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四川5省,開展7個油菜區域性、標準化高産高效增産技術模式示範。

 
 
 相關鏈結
· 東北糧食有望再迎豐收—來自糧食生産一線的見聞
· 吉林省對秋季糧食生産工作作佈置 立足抗災奪豐收
· 有關國際機構預計未來10年中國糧食生産增勢趨緩
· 糧食局副局長徐鳴到湖北省調研糧食生産等工作
· 王儒林強調抓時間搶進度保質量為糧食生産奠定基礎
· 山東2013年將投入237億元財政資金支持糧食生産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