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記者 于文靜)當前,秋收大忙時節已經到來。東北大糧倉經歷了前期低溫春澇、夏季罕見洪澇等災害,今年秋糧長勢如何?能否再迎豐收?作為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糧食生産面臨哪些挑戰?記者日前赴黑龍江、吉林等省份一探究竟。
局部受災 秋糧總體長勢良好
初秋的東北空氣清冽。在全國産糧大縣(市)——黑龍江省肇東市、慶安縣、雙城市和吉林省榆樹市,湛藍天空下,金黃的水稻和玉米像潮水一樣隨風涌動著收穫的訊息。
在肇東市太平鄉東合村種糧大戶孫君忠家的地裏,記者看到玉米已經成熟,個個籽粒飽滿。他告訴記者,雖然遭遇低溫春澇,播期推遲,由於使用農機深松整地、機播、噴灌、大壟雙行等技術,玉米株數增加約20%,加上雨水充沛,玉米長勢很好,預計畝産增加700斤。
記者從黑龍江省、吉林省農委了解到,今年兩省糧食種植面積擴大,為豐收奠定基礎。黑龍江今年糧食種植面積21431萬畝,比上年增加518萬畝,吉林糧食作物種植面積7821萬畝,比上年增加10萬畝。其中,高産作物玉米和水稻增加較多,低産作物大豆有所減少。
今年東北罕見洪澇引人關注。據了解,洪澇主要集中在沿嫩江、松花江、黑龍江等江河及支流兩岸,多為沿江河行洪區壩外地、低窪易澇地塊和高速公路兩側無排水條件地塊,這些地區秋糧損失較重,然而並非主産區,而且降雨對坡地、崗地、漫崗地秋糧生産有利,彌補了洪澇損失。
“俗話説‘旱災一大片,澇災一條線。’”綏化市農委副主任門貴昌表示,尤其對於東北“十年九旱”地區,今年糧食長勢明顯好于常年。
據記者了解,目前東北秋糧長勢總體良好。由於大多數遭遇洪災的壩外地為農民自行開荒地,不在每年的責任田統計範圍,對糧食産量損失的數據影響有限。據兩省農委綜合多方面因素分析,今年糧食總産均有望再創新高。
利用多種科技手段防災減災
今年春天,黑龍江省雙城市東躍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5萬畝玉米地推廣了大壟雙行新型種植技術。“這種種植方式讓每坰地(15畝)增加了20%的種植面積,株數提高,每坰地産量從1萬7千斤左右提高到2萬7千斤。”全國種糧大戶、合作社理事長劉彩華説。
從過去種地收多收少看天氣,到如今充分依靠科技,利用多種技術手段防災減災、挖掘增産潛力,東北地區把科技貫穿到今年糧食生産全過程。
在防災減災方面,黑龍江針對局地洪澇,積極架設排澇設施、安裝水泵強排,把內澇損失降到最低。黑龍江、吉林發揮鄉村監測網點作用,加強病蟲害監測,採取飛機航化作業、高桿噴霧機等機械施藥,“蟲口奪糧”;對受低溫災害、生育進程拖後的地塊,及時噴施葉面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加快作物生育進程。
在挖掘增産潛力方面,黑龍江大力開展糧食增産模式攻關,在20個縣市區開展超級稻“雙增一百”、在47個縣市區開展玉米“雙增二百”科技行動。完成小農水項目、國家“節水增糧行動”高效節水灌溉工程360萬畝年度建設目標。吉林以高光效栽培技術、保護性耕作和高産示範方為抓手,開展噸糧田攻關。
“秋天利用機械整地、保水保墑;玉米大壟雙行的栽培模式增加産量;寬窄行輪作使土地每年得到一次休耕、保水保肥,這些技術對提高糧食生産能力起到重要作用,體現了科技是第一生産力。”榆樹市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何亞榮對記者説。
糧食豐收須警惕“谷賤傷農”
採訪中,一些基層農業部門負責人和糧食經紀人指出,今年東北糧食生産有望再迎豐收,但一些地方糧食收購也面臨倉容已滿導致的收儲能力不足等問題,要警惕糧食增産而糧價下行,造成“谷賤傷農”。
榆樹市農業局副局長邵建廷表示,近年來糧食價格有下行壓力。今年糧食豐收,糧價穩中趨弱,要引導農民掌握好市場規律,適時出手。建議國家儘早啟動托市收購,保護農民利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程國強指出,今年秋糧收購在即,當務之急應及早安排部署秋糧收購政策預案,完善現行托市政策操作辦法,多管齊下做好秋糧收購,穩定市場預期。這在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嚴峻的背景下,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意義重大。
程國強建議,抓緊制訂今年秋糧收購政策預案,建立多元主體托市收儲機制。採取有效措施鼓勵糧食深加工消費。同時,抓緊研究托市收購的替代措施,建議從明年開始啟動政策性“種糧收入保險”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