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是一個綠色的世界。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5.8%,被譽為華北“綠肺”,森林資源總資産達1216億元,相當於人均在“綠色銀行”存款3.28萬元;在全國“2012綠動中國”活動中,僅評出6個“綠色城市”就有承德;目前全市已形成林果加工、森林生態旅遊、園林綠化苗木和花卉以及林下經濟等四個産業,今年重點實施的生態文明建設“五大工程”正在著力推進,一個“天藍、地綠、水凈、城美”的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即將出現。
風沙地中織綠錦
如今,走進豐寧滿族自治縣小壩子鄉榔頭溝,再也見不到“地不打糧,沙子埋房”的“沙進人退”景象了,取而代之的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藍天、青山、綠樹,天地相融構成了一幅美麗畫卷。“仔細瞧瞧那條綠色風景帶,就是過去的沙丘區。這些年俺們鉚足勁植樹造林。現在,我們村的綠化率已經達80%!”村委會主任吳喜和説。榔頭溝村地處風口,曾是小壩子鄉風沙災害最嚴重的村莊之一,現在卻成了如畫的風景地。榔頭溝的巨變只是承德京津風沙源地區生態建設與治理的一個縮影。10多年來,承德強力實施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工程,初步建成了灤潮河上游水源涵養林、沿邊沿壩防風固沙林等五大防護林。目前,不僅有林地面積331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5.8%,沙化面積比八十年代減少34.8%;還構建起9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0個省級森林公園,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
荒山坡上築富路
“我們這大山溝,大多都是山坡地,一年下來累死累活也打不了多少糧,總是過窮日子。自從栽上板栗樹,日子越來越好了!”説這話的是興隆縣孤山子鎮孤山子村的栗農徐敏。他家種植板栗已10年了,昔日不打糧的山坡地,如今已栽滿了栗樹,年産板栗萬斤,年收入達七八萬元。“在孤山子鎮像徐敏這樣靠板栗富裕起來的農戶多了。”該鎮主管農業的副鎮長趙井立告訴記者:“如今,小板栗變成了大産業,去年板栗産量突破1.2萬噸,産值達到1.3億元。”
孤山子鎮僅僅是承德通過種植果樹致富增收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果樹已成了承德農民的“搖錢樹”;林果産業已成為承德調整農業産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濃墨重彩之筆。目前,全市板栗種植面積達110多萬畝,年産量達到15萬噸,已建成46個重點鄉鎮板栗基地建設。在承德,除板栗樹外還重點發展了山楂、核桃、山杏、蘋果等果樹,全市果樹基地面積達720萬畝,實現農民人均1畝果。到2017年,以幹鮮果樹為主的果樹面積將達1000萬畝、人均5畝果,林果産業將成為農民實現綠色小康夢的支柱産業。
大山溝裏飄菇香
金秋時節,走進安杖子村,食用菌棚到處可見,空氣中瀰漫著菇香,成為一道令人稱奇的風景。眾多國內外客商、專家、創業者們紛紛前來訂貨、探秘、考察。素有“地無三尺平”之説的平泉縣臥龍鎮安杖子村,昔日是個連照明電費都交不起的窮山村,現在該村有93%的農戶發展食用菌産業,每年生産食用菌達300多萬盤(袋),年創産值2500萬元,全村人均收入5000多元。
近年來,承德市立足有限資源,大力發展食用菌産業,創造出了無限財富和奇跡。目前,全市發展食用菌達4億多盤(袋),産量40萬噸,實現産值42億元。已形成近50多萬人口參與的食用菌産業集群。隨著食用菌産業的快速發展,承德人發現一個致命問題,以鋸末為原料的食用菌産業,每年要“吃”掉上億公斤的木料。如何既要讓食用菌産業“吃”飽,又要讓綠水青山長存?該市堅持“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循環發展理念,掀起了一次次造刺槐林高潮,形成了“林木→食用菌→廢料→菌糠飼料→養殖→畜禽糞便→沼氣池→沼渣、沼液→還田作肥料”的閉合式循環經濟鏈,找準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最佳結合點,走出了一條具有承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記者 楊金文 通訊員 梁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