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上午,隨著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廣東省常務副省長徐少華共同敲響開市鑼,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在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正式啟動,邁出以市場化機制促進“節能減碳”的第一步。
交易所大廳大屏幕上的信息顯示,現代“賣碳翁”在電子網絡上完成首筆交易,買賣雙方分別是陽春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和廣州大學城華電新能源有限公司,交易量為2000噸,成交價格為61元/噸,交易額為122萬元。這一交易記錄,點亮的是廣東在全國率先嘗試碳排放配額競拍模式的市場發展之路。
廣東省碳交易啟動首日,共有7家企業成功實現7筆交易,總成交量為120029噸,累計成交金額722.174萬元,最高成交價61元/噸,最低成交價60元/噸。7筆交易3個賣家、4個買家,除了1家水泥企業外,其他全部為發電企業。韶關粵江發電成為最大賣家,出售4筆共75013噸配額;湛江中粵能源則是最大買家,購入兩筆共5萬噸配額。
“現在碳排放要求更嚴格了,我們的碳配額滿足不了生産需要,所以通過碳交易來購買,這讓我們更加重視節能減排。”如願購買到碳配額後,中粵能源公司人士表示。
作為全國“兩省五市”碳交易試點之一,較之早前啟動的深圳、上海和北京,廣東是全國首個設立有償配額的試點省份。廣東碳市場也創下了碳配額規模、首日交易、首日成交單價、首日交易額等多個全國第一。
3天前,廣東省在全國率先發放了首批300萬噸有償碳排放權配額,28家企業競價成功,總成交1.8億元。如果説碳排放權配額有償發放是由政府主導的一級市場交易,那麼碳排放權交易則是由市場主導的二級市場交易。在産業專家看來,碳排放權交易是利用市場手段激勵企業節能減排的有益方式,讓節能意識強的企業在作出“犧牲”的同時,也能嘗到經濟效益的“甜頭”。
碳排放權交易,是指通過設計碳排放總量,明確參與企業、行業範圍,對碳排放權指標進行配額分配的交易方式,從而達到節能減排、控制溫室氣體的目標。解振華表示,廣東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對於全國探索利用市場化手段控制碳的排放、實現低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廣東是我國經濟總量最大的省份,同時也是“十二五”碳排放要求下降幅度最大、任務最艱巨的省份。廣東省碳排放交易試點不僅為本省碳排放管理提供經驗,也為國家建立全國統一的碳市場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