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我國航天的每一步,都體現著中國式的神奇效率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太空飛行取得圓滿成功。
“神舟一號其實是一艘初樣産品。”戚發軔回憶説,實際上,那是長征二號F型火箭的首次飛行試驗,主要目的是考核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利用這一機會,工程指揮部決定發射一艘不載人的試驗飛船,藉以驗證飛船關鍵技術和系統設計的正確性以及整個大系統工作的協調性。
神舟一號設計了最小配置方案,飛船的13個分系統只採用了8個。
“讓初樣産品上天是要冒一定風險的,”戚發軔用“度時如年”這個詞來形容自己在飛船運行21個小時裏的忐忑不安,“直到返回艙落地,我的心也才落了地。”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飛船再次載著中國航天人的希望飛上太空。這一次,飛船運行時間從神舟一號的1天增加到了7天。
神舟二號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技術狀態和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那是對工程總體和各系統的第一次全面考核。”當時任飛船系統總指揮的袁家軍説,在返回艙返回後,神舟二號的軌道艙按計劃留軌運行了約半年時間,獲取了大量寶貴的數據。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升空。
與前兩艘飛船相比,神舟三號對一些直接涉及航天員安全的系統進行了改進和提高。
神舟三號仍是無人飛船,但船上卻有人的身影——“模擬人”。
“‘他’裝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以及形體假人,能夠模擬航天員呼吸和心跳、血壓、耗氧以及産生熱量等重要生理參數,為航天員進入太空探路。”第一任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宿雙寧説,與美國、前蘇聯先把動物送上太空試驗不同,“模擬人”是我國載人航天的一項創造,事實證明,“模擬人”成功地完成了使命。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后平安返回。
這是我國實施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前的最後一次無人飛行試驗,飛船的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行時完全一致,載人航天涉及的各系統包括應急救生區全面啟動,甚至連航天員的換洗衣服都給裝上了。
前3次無人飛行試驗中發現的有害氣體超標問題,在神舟四號上得到了徹底解決。
……
一步一步,中華民族終於走到了夢圓太空的時刻。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成功進入太空,並在飛行21小時後安全返回地面。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兩年後的金秋時節,神舟六號載著中國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再升太空,在為期5天的飛行中,他們脫下航天服,從返回艙首次進入軌道艙進行了空間科學實驗和日常生活活動。
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有限的國力,使中國航天人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在進行載人飛行之前,可以發射近10次,甚至10多次無人試驗飛船。我國只進行了4次無人飛行試驗就實現了載人飛行,有很多東西只能靠第一次來檢驗。
“平均一年一艘飛船,而且每一次狀態都有變化,這對於尚處於起步階段,技術與生産力量還不成熟的中國來説,是非常快的速度。”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