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載人航天:中華民族面向未來的雄心壯志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2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徐壯志)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我國在短短13年間,就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並能夠開展有人參與的空間實驗的國家。

    載人航天,是當今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更是人類未來發展的新疆域。

    奇跡般的飛天路上,灑滿了中國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展示了中華民族面向未來的雄心壯志。

    夢想,不會永遠被塵封——中華民族的千年執著,在新中國一朝實施

    很多人不知道,早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就曾啟動載人航天工程。

    作為最原始火箭的發源地,誕生過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的國度,中國,在人類邁入航天時代之時,面臨的更多的還是生存問題:10多歲的人民共和國,還是一個百姓吃不飽肚子的國家。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上天——舉世震驚的消息,表明這個曾在人類走向海洋和天空時掉隊並因此遭受了巨大痛楚的民族,決心在人類向太空的遠征中不再落後。

    舉國歡慶之際,北京京西賓館裏,4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已在討論中國該造怎樣一艘飛船。

    “當時已做出了精美的飛船模型,飛船名字叫‘曙光號’。”親身經歷了那次會議的研究員李頤黎回憶,根據當時的年份和月份,被命名為“714”工程。

    但,無論是經濟基礎還是工業設計、製造水平,加上“文革”造成的動蕩和破壞,我國還遠不具備開展載人航天的條件。1975年,我國對載人航天的探索暫時停止了,“曙光號”最終只塵封在一張張的構思圖和一個個的試驗中。

    “現在看來這個決策真英明,那個時候如果搞,可能花很多錢也搞不成。”1968年進入航天界的戚發軔,在後來又見證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決策過程,並在神一至神五期間擔任飛船系統總設計師。這位資深的航天專家指出,當上世紀80年代我國再次開始討論載人航天時,時機已不容再失了:美國、前蘇聯、歐洲、日本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航天計劃,連印度、巴西等國也紛紛出臺各自的高技術發展計劃。

    世界又進入了一個科技加速發展時期。此時,距中國“曙光號”飛船工程下馬已近10年。

    航天技術與空間探索,是衡量一個民族智慧、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對一國的政治、經濟、科技、社會等方面的發展均具有戰略性影響。所以,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説,這是一個必須“有所為”的領域。

    1986年3月,由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等4位著名科學家聯名上報黨中央的“國家高新技術發展建議”被鄧小平批准。這就是著名的“863計劃”。

    “‘863計劃’的出臺,對我國開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劑作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回憶説,從這一年開始,科學家們經過多次討論,反復論證,對中國載人航天發展的途徑逐漸形成了共識:從載人飛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南海勤政殿聽取原國防科工委、航空航天部的彙報。並決定啟動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

    中國,終於又開始了向太空進軍的新征程。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