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載人航天:中華民族面向未來的雄心壯志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27日   來源:新華社

 

    太空,人類未來的疆域——載人航天的發展,已把中華民族帶入了全新的發展平臺

    雖然乘坐神舟六號登上太空只是兩個人,卻預示著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已踏上了一個新的發展平臺。

    從“五”到“六”,不過一個小小的數字增加。而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六號,卻是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大步。

    “它標誌著中國的載人航天進入了真正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試驗新時代。”空間應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顧逸東説,科學實驗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無法預料到的情況,需要人的直接干預。所以説,航天員的參與將使空間科學實驗實現質的飛躍。隨著下一步交會對接、建立空間實驗室等工作的逐步展開,廣袤無垠的太空,將為我們提供取之不盡的豐富資源。

    陸、海、空、天是人類活動的四大疆域。歷史上,每一個新疆域的早期拓展者,都在當時的國際競爭中佔據了無可匹敵的優勢。載人航天,已使我們國家的發展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高起點上。

    “人類已經邁入太空時代,但是,人類的太空探索才剛剛開始。”顧逸東説,太空為人類提供了高度、微重力、超高真空、無限的能源和物質資源,當然,還有更多的不知有多麼廣豐富的空間資源,可以肯定,人類會最終離開地球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實際上,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來自太空的支持。當你手持遙控器在幾十個頻道間換來換去尋找合意的電視節目時,當你收聽明天的天氣預報時,當你在打電話或上網時,你已經在享受來自太空的服務了。而你餐桌上的可口的菜品,你生病服用的療效顯著藥品,都有可能有來自太空的背景。

    發展空間技術半個世紀以來,全球發射到空間軌道上的航天器已有4000多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説,中國的發展,也從航天事業中獲益匪淺。

    1984年4月8日,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今天,通信衛星已被廣泛用於電視、廣播、長途電話、電視教育、金融、電力等部門,幾乎每一位中國人,都在不同方面享受著衛星帶來的文明和方便。

    自1987年以來,有800多個品種的植物種子乘坐我國發射的返回式衛星進行了太空育種試驗,培育出一批高産、優質的農作物新品係和新品種。

    新藥品、新材料、新物種……我國1100多種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目前,已有1800項空間技術成果運用於電視轉播、紡織、石油、交通運輸、醫療等行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如果沒有‘兩彈一星’等大工程的帶動,就不會有衛星通信、航天遙感、微電子等行業的發展。”王永志告訴記者,地球資源是有限的,太空資源是無窮的。

    載人航天,使中華民族在未來的發展中,擁有了一個更高的起點和無限的可能。(完)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