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我國“十一五”時期若干重大戰略任務
———訪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
回首即將走過的新世紀頭五年,這是我國歷史進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是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五年。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強調,《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了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主要任務,為我們指明了奮鬥目標和前進航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破解“三農”難題
《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是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
馬凱主任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蘊涵著四個新的思想和思路。
第一,通過統籌城鄉發展破解“三農”問題。“三農”問題始終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從人口結構看,能否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關鍵和難點不在城市和城市居民,而在農村和農村居民。“三農”問題難就難在眾多的且不斷增加的農村人口與有限的且越來越少的農業生産資源的尖銳矛盾。在解決溫飽的階段,“三農”問題可以在農業和農村內部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解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民論農民,解決“三農”問題就難有大的突破。因此,解決“三農”問題,必須超越農業和農村的層次,站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把農業生産放到整個國民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循環中,把農村發展放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把農民增收放到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統籌考慮。
第二,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破解“三農”問題。總體上看,我國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要順應這一趨勢,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逐步解決“三農”問題。從“十一五”開始,要逐步建立起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長效機制,包括財政對農民的直補機制,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以及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的機制等。
第三,通過明顯改善農村的整體面貌破解“三農”問題。二十多年來,我國城市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農村面貌的改善不大,中西部地區的農村更為落後。我國人口眾多,即使今後城鎮化水平達到70%,仍會有4億到5億人居住在農村。因此,在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減少農村人口的同時,也要把農村建設好,加強農村道路、通信、電網、飲用水、沼氣、垃圾收集處理等方面的建設,通過農民的辛勤勞動和國家的政策扶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整體面貌。
第四,通過擴大公共服務覆蓋農村的範圍破解“三農”問題。長期以來,政府為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務較多,而農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務較少,在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和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城市居民存在差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逐步解決農村公共服務嚴重滯後的問題,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逐步使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一樣,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十一五”期間要重點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和公共衛生,加快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大扶貧減貧力度,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