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汽車、節電照明、節水灌溉,從生活細節,到涉及國家命脈的工業建設、交通運輸,通過實物、模型、圖片、錄像、投影等多媒體的展示,使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成為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的事……
這是“2005建設節約型社會展覽會”上的一組鏡頭。12月17日,由國家發改委、中宣部、全國人大環資委、科技部等13個單位聯合在北京舉辦的這次展覽,圍繞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展示了我國工業、農業、交通、建築、民用等領域,近年在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經驗。
雖然已是寒冬,但每天有6000余人前往參觀,有資深環保人士、科研工作人員、普通市民;有坐火車從外地趕來的,有單位集體組織來的;有不斷詢問的青年,有認真做筆記的老人,也有自己動手做再生紙的小學生……他們都帶著關心中國可持續發展未來的熱心而來。由於觀眾要求強烈,展覽會特別由原定的5天延長至8天。
這個展覽引發了網上關於節約話題的熱烈討論,“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科技是推動節約的最有力的手段”、“取締一次性電池”、“發展公共交通”、“治理好白色垃圾也是節約”、“手機充電器應該統一”、“堅決抨擊揮霍主義,唾棄攀比”、“浪費是對後代的犯罪”、“均衡調度,合理髮展”……
只言片語的民聲,反映出民情。可以看出,節約教育在中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能源短缺制約行業發展
如果説來自於民間的聲音更多的出自於對生活細節的重視,那麼,來自高耗能行業企業在快速發展中遇到的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已使他們對節約的關注正變為積極行動。
11月29日,中國有色金屬協會和中國機冶建材工會在江西南昌聯合召開了“全國有色金屬行業開展爭創節約型企業會議”,雲南鋁業股份有限公司代表説出了大家的心聲:拉閘限電、原材料價格上漲、節約用水……幾乎成了所有有色金屬同行們遇到的共同問題。
會議結束時,來自鋁、銅、鎢等幾十家國內大型有色金屬企業發表了一份倡議書,呼籲開展宣傳教育,從細節著手,小處著眼,節約一滴水、一度電,提倡崗位上的小發明、小創造,讓循環經濟和節約型企業的理念成為企業職工的共識和自覺行動,開展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工程,使企業走上可持續的健康發展之路。
我國是有色金屬的生産國、消費國和貿易大國,2005年,我國銅、鋁、鋅等10種有色金屬的産量連續4年居世界第一位;全國65%的銅原料和47%的氧化鋁依靠進口;與此同時,我國有色金屬礦産資源綜合利用率僅為60%左右,德國、日本、法國再生鋁佔本國鋁總量分別為62%、64%、98%,我國再生鋁僅為20%左右。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康義警告説:“部分有色金屬企業滿足於目前有色金屬行情看漲及企業經濟效益好,忽略了自身在全社會整體協調發展中所面臨的危機。”
專家指出,我國有色金屬行業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別無選擇,只有轉變增長方式,建設節約型産業,走新型工業化之路,才能保證有色金屬工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創新是建設節約型企業的靈魂
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是國家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大政方針,需要全社會的投入,其核心是科技進步和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一位工會主席這樣説:“企業即使沒有跑冒滴漏現象,也不是節約型企業。”
新疆有色集團公司工會副主席余潔説:“建設節約型企業,開展節約活動,不能虎頭蛇尾,對於企業生産和發展來説,需要扎紮實實、長期具體的工作。比如,職工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容易調動,但也容易喪失,如果企業連續舉辦三四年創新大賽,創新能在生産各個環節發生,工人發明創造的水平不亞於工程師。”
事實上,對企業能源、資源損耗環節最熟悉的莫過於廣大職工。有關人士特別強調,在大力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今天,要充分發揮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組織職工技術攻關小組、查找節能漏洞等方式,加快技術創新,治理浪費環節,開發和推廣節能降耗方面的新成果、新技術。同時把提高職工群眾節約資源的能力,作為“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的重要內容。
今年1~10月,西南鋁業集團職工圍繞公司節能降耗提出合理化建議578條,節支創效1328萬元。如擠壓廠工模具車間銑工班針對多孔圓棒熱擠壓模具發明了拋光磨頭,使加工工時由35小時減到13小時,加工工序由原來的10道減少到6道,每年可節約成本8萬餘元,發明的拋光磨頭獲得了國家專利。
新疆有色集團公司是一個有50多年曆史的老企業,新疆是能源大省,由於連年開採,使資源枯竭,企業也因此陷入7年的低谷,到2000年才開始走出困境。該集團工會副主席余潔説:“職工深切體會到只有企業的大發展才有個人的小發展。每年職代會最關心的就是企業發展,那種責任心絕不亞於廠長經理;此外,職工對自身的技能學習、素質培養極為關切。我們企業曾經連續多年舉辦職工技術創新大賽,每年評獎會上,工人們就三五成群議論明年再搞什麼新發明,士氣之高,超乎想象。”
節約教育刻不容緩
在參觀建設節約型社會展覽時,中央領導特別強調,建設節約型社會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加強宣傳教育,增強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資源意識和節約意識,努力營造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良好氛圍,使節約成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過去,一位工人解決了一個與螺絲帽有關的技術難題,産生一系列的節能效果。廠裏開表彰大會,將工人請到主席臺,由總經理親自頒獎。這件事在廠裏引起很大反響,無論是這位工人還是工友,都吃驚于一個崗位上的小發明,竟然對於企業來説如此重要。
今天,“讓節約成為習慣和生活方式”、“開發與節約並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等標語牌已經挂在了西南鋁業集團公司廠區門口、職工休息室、工作現場,工會副主席楊志祿告訴記者:“這是強化職工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意識。如果人人能夠樹立節約觀念,它所帶來的效益不可估量。現在,我們應該大力進行節約意識的宣傳教育活動,讓節約意識深入人心。”
然而,節約意識的培養不可能靠一項活動就能達到,必須持續開展節約教育,將節約教育納入全民教育體系,逐步提高全民的資源意識和節約意識。
比如,在很多家庭,洗臉水都直接倒掉,造成很大的浪費。其實洗臉水還可以用來做很多事情,可用來洗衣服,用洗衣服的水來拖地,用拖地的水去澆花澆菜……如果每個家庭都能這樣做,一天能節約多少水?全國每天又能節約多少水?一年、十年又能節約多少水?
這只是小小的一個方面,節約的方法有千萬種,還有更多的方法等待著我們去發掘,但這就要求每個人都要有節約意識和資源意識。因此,節約意識教育的開展刻不容緩。早一天提高了節約意識,就能早一天促進節約型社會的建設。
有關專家同時指出,回顧新中國的歷史,為節約而節約的活動其實常年都在進行,但低效甚至是無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政府主導下的倡導節約、反對浪費二者之間找到合理的支點,確立科學的消費觀,引導人們樹立這樣的認識:日常生活消費以滿足人的需求為界,不能過度消費,必須以大自然的承受力為限,不能竭澤而漁。把“節約一粒米、一滴水、一張紙、一度電、一分錢”與健康飲食、有效使用、合理消費、分享資源聯絡起來,最大限度地挖掘節約的時代內涵和宏觀價值,節約教育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記者陶映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