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月20日電(記者郭奔勝、季明、張道生)記者從日前相繼召開的蘇浙滬“兩會”上了解到,長三角一體化已經被三地分別寫進了各自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預示著長三角區域內的要素流動正由市場驅動向行政推動和市場聯動轉變。
“一體化”不約而同地寫進規劃
地理概念上的“長江三角洲”,如今成了區域內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個主題詞。五年前制定的《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僅有兩處提到“長三角”。五年以後,當浙江省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即將出爐時,記者得知該綱要草案9次提及“長三角”。
浙江“十一五”規劃草案提出,未來五年將進一步推進蘇浙滬的交通互聯、産業互補、要素共享、環境共保,以及人才、信息、資金等要素自由流動。一位連任了兩屆的浙江省人大代表告訴記者:“‘十五’計劃對於如何融入長三角的表述只有一句話,而‘十一五’規劃對於浙江如何參與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卻有大段大段的表述。”
據了解,代表委員們正在熱議的江蘇、上海兩地的規劃草案,“促進長三角區域合作”都有專門的章節來説明。上海市提出,通過加強區域交通、能源、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的合作,促進長三角城市群整體競爭力提升。江蘇省在規劃中強調,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是進一步整合區域要素的契機,協調區域內市場競爭規則、形成統一開放的區域共同市場被看作是重點要做的事情,南京與上海之間的快速軌道交通是馬上要啟動的大項目。
江蘇省人大代表、張家港市市長王翔説,一體化被鄭重地寫進五年規劃,意味著兩省一市的規劃空間意識在擴大,發展視野和要素整合正在進一步突破“省界”,這代表了一種更高層次的共識和需求。
“高層共識”助推一體化
在各地“兩會”召開前的2005年12月25日,兩省一市的黨政“一把手”就在杭州聚齊,共商發展大計。據有關人士透露,這樣的“高層會晤”近幾年每年年底都會進行一次,領導們再忙也不改變這一慣例。“以前見面務虛多一些,現在談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內容,而且共同的話題也越來越多。”
最近的這次會面,兩省一市的領導除相互交流了各自“十一五”時期的發展思路外,同時還討論了“十一五”時期加強長三角地區合作與交流的總體思路以及2006年需要著重推進的工作。他們討論的一些內容,已經被吸收進了各自的規劃中。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三地的發改委在制訂規劃草案過程中,多次進行了面對面的溝通。江蘇省發改委副主任朱曉明説,就在江蘇省召開“兩會”期間,上海市發改委的一位副主任還專程到江蘇商量規劃中提到的交通以及長江航道共同開發問題。
類似這樣的見面成為三地許多政府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朱曉明説,規劃的內容過去是不相互透露的,有的甚至當作秘密事項,但現在三地在規劃上是透明的、互補的,這反映了三地在區域合作上的高度誠意。
一體化進入“深水區”
加快推進長三角一體化,不僅僅是區域內的共同意志,也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國務院已經把長三角一體化確定為國家區域發展的重大戰略。“十一五”是戰略推進的關鍵時期。
江蘇省發改委副主任朱曉明透露,在三地制訂體現一體化內容的規劃草案的同時,國家發改委也正在制訂長三角區域發展的國家規劃,已經進行了多輪調查。三地的規劃實際上也在呼應國家發改委的意圖。三地能做的事情先做起來,需要國家協調的産業佈局、交通規劃等方面的內容,交給國家有關部門來安排。
經過近幾年的摸索與適應,長三角兩省一市的協作從市場自發的層面走到了行政推動的層面,未來五年長三角的一體化毫無疑問要進入“深水區。”但越是往深處走,就越會觸及到各自的利益,協調的難度也會增大。
記得一年前記者在浙北一個縣採訪時,當地外經貿局的工作人員還向記者訴苦,縣裏每年下大力氣為自己培養了200多名技工,但其中超過一半最後跑去了上海。於是,縣裏面擔心接軌長三角會讓自己流失許多珍貴的“資源”。
在採訪中記者感覺到,三地的部分代表委員還對規劃的實施難度表示擔憂。他們認為,規劃中提到的交通、信息網絡、流域水利治理、生態環境整治、旅遊、人力資源、信用體系等方面的內容相對容易做到,但港口資源整合、産業分工、通關一體化、環境保護標準等方面內容,落實起來還需要一個過程,有的還存在著跨區域流動的障礙,三地都需要拿出巨大的勇氣。
不過,人們還是看好長三角一體化的未來。就在這次浙江省“兩會”期間,來自金華的樓志浪代表建議省裏將位於浙中的金華也納入到長三角發展的統一規劃中去。樓志浪説:“實際上,金華對上海的依賴還是很重的。”
“‘十五’期間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十一五’仍將如此。一體化將為浙江‘十一五’發展提供一個很好的發展平臺和基礎。”浙江省副省長王永明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