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網2006年“兩會”專題
編者按: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在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同時,讓更多的人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讓人民群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今天,回望2005,我們欣喜地發現,在農業、社會保障、就業、教育、醫療、交通、環保等八大領域,百姓正得到越來越多看得見的實惠,幼有所學,老有所養,中青年勞有所得,收入持續增長。
兩會召開之際,聚焦民生八大亮點,我們欣慰,也看到問題和差距,更鼓足創造未來美好生活的幹勁。
就業
政策好 難題解
繼續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認真落實各項扶持再就業的政策措施,並把實施範圍擴大到集體企業下崗職工。加強就業指導、培訓和服務。
———摘自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
“我們鎮的年輕人中,至少有一半因為有了一技之長,外出打工。”談起國家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丁旗鎮副鎮長梁文珍告訴記者:“去年國家在我們鎮增加了專項資金投放,組織群眾開展社區服務、機械維修等短期職業培訓和勞務輸出,不少人在沿海發達地區當上了藍領工人。國家積極的就業政策,讓我們鎮裏的老百姓提升了就業競爭能力,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積極的就業政策也讓更多的城鄉勞動者特別是就業困難人群受益。通過一場場面向下崗失業人員開設的招聘專場會,大齡人員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和自信;在一次次的“春風行動”中,農民工進城求職不再像以前那樣艱難;一個個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政策,讓沒有工作經驗的莘莘學子發展天地更加廣闊……就業,這個民生之本,在2005年讓普通勞動者感到踏實、欣慰。
來自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表明,去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970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1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83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2%。
“只要不挑剔,飯碗不難找”,這是一些地方的公益性就業服務機構向求職者做出的承諾。事實上,在這個承諾的背後,是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和積極的就業政策,對富餘勞動力數量龐大且總體素質不高這一就業難題的有力破解。(記者 吳衛南)
收入
腰包鼓 居民樂
繼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中低收入者收入。通過多種措施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摘自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
數據見證了2005年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493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00年實際增長58.3%,年均增長9.6%;——
—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達3255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00年實際增長29.2%,年均增長5.3%……
2005年,黨中央出臺1號文件,以政策、稅收、價格等多種杠桿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其中,全國有28個省份全部免徵農業稅。“這些舉措,初步改變了過去7年農民收入增長低速徘徊局面,這是多年來沒有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瞿振元抑制不住興奮。
實現農民增收還在於減負,瞿振元委員掰著指頭給記者一一道來:取消農業稅減輕農民負擔300億元,取消農村“三提五統”減負700多億元,面向“三農”部分收費項目取消或降低標準累計減負200多億元。幾項合計,共減輕農民負擔1200多億元。
來自粵北山區的全國人大代表、韶關市市長徐建華説,農民收入增長最關鍵的一招就是要努力發展生産,夯實經濟基礎。2005年韶關戰勝了特大洪災和局部龍卷風、冰雹等自然災害,大力發展特色黃煙等7大支柱産業,農民收入穩步增長,人均純收入達3738元,增長8%。
瞿振元委員認為,目前農民增收還存在農資價格居高不下等不利因素,繼續實現農民增收任務艱巨。要通過進一步減負,提高糧食産量,調整産業結構,來增加農民收入。(記者 李時平)
農業
勢頭好 勁頭足
要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産、農民持續增收,從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摘自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
2005,我國農業輕裝前行;2005,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繼續保持良好勢頭。
糧食産量在上年大幅度增産基礎上保持穩定增産,總産量達到9680億斤,比上年增産291億斤,增長3.1%。農民收入增長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得以改變,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3255元,實際增長6.2%,是1997年以來的第二個高增幅年份。
“兩減免三補貼”政策加大了落實力度。2005年中央財政和國債建設資金用於“三農”的總投入達到2955億元,比上年增加329億元。有28個省(區、市)全部免徵農業稅。據測算,僅減免農業稅、取消特産稅,就減輕農民負擔233億元。
農民的好日子,也讓代表們看在眼裏,喜上心頭。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副書記、州長趙立雄説,大理是個農業大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7.5%,貧困面比較大。結合實際,大理在多予少取的同時,注重搞好農業産業化經營,把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和千家萬戶的小農戶連接起來。2005年,大理農民人均純收入2251元,其中76%來自農業産業化。
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農業廳廳長林玉權説,海南從2000年開始建立文明生態村,目前總數已經達到5300個。以文昌為例,當地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在住房不遠處,種起了檳榔、椰子,養豬養雞養花。如今的文明生態村中,全村修通水泥道路,有線電視、電話進駐各家各戶。發展好的地區農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5000元,農民過上了比較舒適的生活。(記者 朱雋)
教育
收費少 學娃多
切實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重點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機制。
———摘自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2005年,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地區覆蓋率超過95%,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15%,初中階段毛入學率超過95%。2005年,中等職業教育共有在校生1559.19萬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達到664萬,實現了年初提出的比2004年增加招生100萬的目標。
談起一年來我國教育發展成果,科技界的全國政協委員蔡自興説:“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新農村,農村教育非常關鍵。本屆政府採取了減免書本費、雜費等非常實在的政策來支持農村義務教育,這是廣大人民群眾受益的民心工程。不過,也要切實鞏固改革成果,防止反彈。”
教育界的全國政協委員司富春認為,當前教育政策是非常好的,但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貫徹下去,落到實處,同時也希望社會各界都加入進來,形成支持農村教育的社會風貌。
談到職業教育改革,來自南昌的全國政協委員黃曉浪説:“我國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需要大量受過培訓的熟練工人、技術人員,需要巨大而有效的職業教育。而目前公辦的各類職業教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對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也存在相對零散,沒有真正有效地利用好職業學校資源等問題。”黃曉浪希望政府加快制定、實施相關政策,鼓勵、吸引企業、民間資本等加入到發展職業教育隊伍中來。同時,將農村勞動力專業培訓納入社會化的正規職業培訓體系中去,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記者 羅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