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記者張曉松、劉錚、朱薇)“農村發展,比不得城市,難處多啊!”來自農村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們帶來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呼聲,“希望‘十一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能為咱老百姓解決點實際問題。”
“每個農戶為啥只能貸1000元”
談到眼下千峰村面臨的發展難題,全國人大代表、村黨支部書記鐘世榮提高了嗓門説:“我們鄉下人比不得城裏人,本來資金少,想發展還貸不到款,要我們怎麼辦?”
種植業和養殖業一直是重慶市雲陽縣蓮花鄉千峰村的支柱産業。鐘世榮有個想法,通過搞農産品深加工開闢一條農民增收的新路子,但東拼西湊比他預期的規模還差兩三百萬元。
“我們想搞‘公司+農戶’,但沒有足夠的資金,這條産業鏈就接不起來。”鐘世榮説:“村裏基礎設施差,靠招商引資是不行的,農村信用社又怕我們還不起錢,每戶最多只給貸1000元。光靠我們自有資金‘滾雪球’,發展的速度太慢了。”他希望新農村建設能為他們解決一下“貸款難”的問題。
“越是窮地方越難得到項目支持”
“現在有個怪現象,越是富的地方越能夠得到政府資金支持的項目,越是窮的地方越得不到。”安徽旌德縣洪川村黨支部書記余的娜代表説。
余的娜説:“去年聽説對修建村級公路國家給補助,鄉親們很高興。村裏向上級有關部門打了報告,結果一年多了,根本沒有動靜。”
“現在的項目多是跑出來的,要跑部裏、省裏,要跑市裏、縣裏。富裕的地方有路子,有票子,項目就跑出來了,窮地方沒路子,沒票子,就沒項目。”余的娜建議,國家要對轉移支付資金有更明確的管理辦法,保證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避免浪費。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老大難’問題”
“靠農民自己攢錢搞基礎設施建設,‘行路難’‘吃水難’這些農村‘老大難’問題怎麼解決?”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板橋鄉水車壩村黨支部書記涂安祥皺著眉頭説。
“現在水車壩村裏的公路和引水工程,都是村裏人自己掏‘腰包’集資修建的。”涂安祥代表説,“由於資金有限,村裏的公路只能修成泥巴路。一下雨,村民步行都要十分小心,車輛根本無法通行。這樣,村裏的一些農副産品無法運出去,而農民需要的農資也運不進來,甚至外商到我們這裡來考察投資事項,也都因路難行進不了村子。”
涂安祥接著説:“‘吃水難’也是村裏面臨的一大難題。由於村民能籌集的資金十分有限,只能靠挖集水池,把雨水儲存起來,再引到村民家中。尤其在每年六七月份乾旱季節,村民們只能靠每天到一兩公里外的低谷去背水吃。”
“農村現有的基礎設施與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標準還有很大差距。”涂安祥代表希望,“十一五”期間國家能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別再讓農民自己掏錢搞基建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