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全國各地出臺多項措施加強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29日   來源:經濟日報

    湖北沙洋縣農民工從普通打工者變成“技工”

    説起自己的孩子在深圳打工的收入,湖北沙洋縣高陽鎮農民許友明禁不住喜形於色。他告訴記者,他的孩子許曉辰去年10月到深圳一家公司打工,到今年2月已給家裏寄回來4000元,這幾乎是他們一家此前一年的總收入。他説,這全靠縣里加強了外出務工人員的培訓工作,使他的孩子從靠力氣吃飯的普通打工者變成了掌握一技之長的技工。

    近幾年,沙洋縣加大力度組織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到去年,全縣常年在外務工人員已達到9萬多人,佔全縣農村勞動力的三分之一,勞務收入近4億元。沙洋縣在著力把打工經濟培育成農民增收的支柱時也發現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大量勞力因為缺乏一技之長走不出去,全縣尚有5萬勞動力需要轉移;二是即使出去了收入也很低。為此,沙洋縣從3個方面入手,加大對務工人員的培訓力度,努力把供大於求的“力工”培養成供不應求的“技工”。

    一是整合縣內各類辦學資源,爭取在較少投入的情況下解決“在何處培訓”的問題。他們將縣、鎮兩級黨校、各級成人教育學校、職業技術學校等教育主渠道現有的校舍、教學設備和師資力量進行整合,在全縣13個鄉鎮辦起了15個培訓基地,實行校校聯合、校企聯合、優勢互補,形成了理論教學——實習操作——上崗就業服務一條龍的模式。

    二是分析勞動力輸入地的需求和學員現有的基礎,確定“培訓什麼”。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他們確定了電腦操作與維修、家電維修與電工技術、紡織技術、餐飲服務等8大主導職業,兩年的實踐證明,這些類別的培訓由於突出了實用性、實效性和技能性,深受學員的歡迎。同時,拿到技術等級證書的“技工”們也深受勞動力市場的歡迎。

    三是以需求定培訓,以輸出帶培訓,解決“人往哪去”的問題。縣農業和勞動部門在培訓班開學之前,都要派出調查小組深入勞務輸入地的企業和勞動力市場洽談用工意向,簽訂用工合同,做到培訓學校與用工企業緊密對接,使培訓就業率達到98%以上。(記者鐘華林、通訊員段紅蕾)

    北京市對農民進行全方位培訓

    2006年北京市農村勞動力培訓和就業工作大會近日召開。今年北京市將全面推進農村勞動力培訓就業工作,加大農村職業教育經費的投入比例,以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目標,對農民進行全方位的培訓。“十一五”期間,北京將每年培訓農民30萬人次,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0萬人次;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現代化素質培訓10萬人次;農村管理經營型人才和鄉鎮企業職工培訓10萬人次,最終實現“十一五”期間30萬人的非農就業,同時加強培訓與就業基地建設,完善農民教育培訓與就業組織網絡。(記者徐文營、實習生劉艾翔)

    技能造就人生

    2006年寧夏“技能造就人生”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工程日前在寧夏中衛市啟動,首批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500名貧困地區學生被寧夏林業學校錄取。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辦計劃用一年的時間,利用國家“技能扶貧”專項資金,培訓農村貧困地區勞動力5000人。

    

    首批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貧困地區學生奔赴寧夏林業學校學習勞動技能。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攝

    安徽省計劃免費培訓30萬農民

    據悉,安徽省今年將進一步擴大“陽光工程”項目實施規模,計劃安排30萬人的培訓任務,比去年增加5萬人;同時將2006年定為“陽光工程質量年”。目前安徽全省共有590個“陽光工程”培訓基地,今年將適當增加基地數量,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各地新增培訓基地要經安徽省陽光工程辦公室批准。參訓農民人均享受補助250元。

    此外,安徽省今年還將啟動實施農村富餘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和社會保障一體化工程,全省統籌安排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資金500萬元左右,開展“一體化”工程試點,建設一批培訓、轉移就業基地和平臺。(記者白海星、通訊員劉剛)

    瀋陽勞務市場農民工因技能缺乏求職困難

    連續半個月沒找到活幹,從遼寧朝陽來瀋陽打工的農民張紹義不得不壓低自己每天的伙食開銷。身無一技之長、已不太年輕的張紹義挺愁。

    與南方某些省市的“民工荒”不同,拿東北中心城市瀋陽來説,農民工雖然也從過去的無限供給開始轉到現在的有限剩餘,但由於提高就業質量的願望同自身技能存在的落差,使農民工求職出現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瀋陽市一位職業信息分析師認為,這是另一種民工“慌”,主要是技能缺乏帶來的求職恐慌。

    記者在瀋陽民工聚集的幾處勞動力市場了解到,農民工到瀋陽求職,已從原來為謀生而進城務工,轉向了為謀求發展、尋求自己的位置而進城求職。據勞動力市場的調查反饋,在瀋陽一週以上時間都找不到工作的農民工,約佔求職農民工總數的40%—50%。

    造成農民工就業脫節狀況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農民工缺乏有效的用工信息。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勞動用工信息發佈渠道、手段和效果依然十分有限,一些信息僅限于在勞動部門內部資料和網站發佈,與打工者尚有距離;而一些勞動力市場和職介部門發佈的微觀信息過於具體,且多在十分有限的場地和載體上發佈,受眾面窄;社會急需的勞動用工信息,類似一個地區或某個行業對勞動力需求情況、某個地區批量勞動力輸出情況等信息缺少與農民工對接的管道。

    阻滯農民工就業的另一道屏障是針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很少。某傳動軸生産企業的廠長告訴記者,該企業在勞動力市場招聘熟練工,而前來應聘的寥寥無幾。“不是招不到工,而是沒有合適的人。”這是多數企業負責人的一致説法。從瀋陽市各勞動力市場的供求情況看,企業需求崗位更多地集中在市場營銷、工程技術、技工類和高檔服務領域。這些崗位都有技能要求。而城市提供的技能培訓主要面向技校學生和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對處於流動狀態的農民工來講,很少可能吃到技能培訓的“免費午餐”。

    有關專家認為,搭建農民工就業信息平臺,加強對農民工有組織的技能培訓,已是當務之急。瀋陽市就業服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大部分農民工沒經過培訓,缺乏一技之長,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以至於轉移難、幹事難、拿錢難;而市場供求信息不對稱、勞動力市場的無序性也影響了勞動力的有效轉移,破解勞動力市場求職招聘難題還需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西安長安區4萬農民懷揣證書走天下

    陽春3月,32歲的西安市長安區農民趙民利又一次背著行李準備進城打工。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行囊裏多了一樣讓他特別“有底”的東西,那就是剛剛考取的“中級水暖工職業資格證書”。趙民利成了一名真正意義上的“技師級”農民工。

    眼下在長安區40余萬農村勞動力中,像趙民利一樣懷揣證書、走南闖北的技能型農民已達4萬人。長安區統計局和勞動保障局的相關資料顯示,2005年長安區區、鄉各級政府組織農村勞動力專業技能培訓活動達86次,參訓農民3.3萬餘人。整個“十五”期間,長安區累計培訓農民技工8.2萬餘人。加上脫産就讀于各類職業技術學院、技工學校的青年農民,總數在10萬以上。其中四成以上持有面點師、司爐工、鉗工等職業技術資格證書,人均年收入不低於1.2萬元。

    近年來,“科技型”新農民成為長安優質農副産品市場上的生力軍。56歲的長安區王莽鄉果農李安勝,經營著20畝水蜜鮮桃。去年6月份,老李的小兒子李小奇通過中國農情信息網接到果品訂單後,把6000多斤優質鮮桃遠銷到了俄羅斯。樂得老李逢人就講:“真沒想到,人都沒見面兒,就把生意做成了,還是多學知識最重要呀!”(張毅 潤年 王輝)

    大連市建築業民工將成“持證技工”

    記者從大連市建委獲悉:大連市建築業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工作領導小組日前成立,並出臺了《大連市建築業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工作方案》,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農民工培訓工作。此舉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力工”將淡出建築工地,建築業農民工將人人成為“技工”。

    據了解,大連市從2003年開始啟動農民工培訓。目前已培訓農民工近2萬人,今年計劃培訓2萬人。根據方案規定,2007年建築企業生産操作人員(農民工)持證上崗率將達到80%,2008年必須全部持證上崗,其中初、中、高級工分別佔全部技工的25%、60%和15%。(記者 李天斌)

 
 
 相關鏈結
· 《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全文
· 《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解讀
· 國研室就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若干意見答問
· 農民工談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若干《意見》
· 河北省首家農民工定點醫院27日開診
· 天津港農民工可享受帶薪探親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