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4月14日電(記者 侯嚴峰、蘇曉洲)當促進中部崛起的號角吹響時,6700萬湖南人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文化個性,在新的歷史機遇中再度張揚。
“湖南面臨促進中部崛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兩大機遇。湖南能否有新的更大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把握好這兩大機遇。”新任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説。
告別傳統之夢
湖南人有自己的驕傲。“湖廣熟,天下足”,流傳千年的“魚米之鄉”美譽至今名至實歸;在近現代史上,多少仁人志士從湖南走出。
湖南人也有自己的尷尬。2005年,全省人均GDP為10366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工業化水平也不高;面對東南沿海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和東北振興的高潮迭起,湖南人為自己“不東不西”的區域位置而焦慮苦惱。
“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長沙岳麓書院的這句詩,揭示了湖南人不甘落後,知恥勇進的個性品質。近幾年,湖南省提出把農業大省建成經濟強省,實施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舉措: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産業化“三化”戰略,推進長株潭城市群經濟一體化……
3月30日,湖南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有色金屬之鄉”,整合旗下優勢企業建成的有色控股集團在香港成功上市,一舉募得18億港元。
“有色控股”海外上市只是湖南“南向進行曲”中的一個音符。省裏認為,雖然目前湖南在中部省份中並不突出,但只要立足實際,勇於開拓,就能夠在中部崛起中走到前列。
不再“東張西望”
湖南位於中南腹地,北依長江,南鄰廣東,四水匯集,通江達海;糧食生産、鋼鐵冶煉、機電製造、生物醫藥、高新技術,樣樣在中部甚至全國叫響;獨特的湘楚人文,秀美山水,更為世人稱道。
湖南人在比較中看到了自己的優勢所在。曾經“不東不西”的自嘲,已經被有側重地尋求跨區域聯合的思路所取代。早在兩年前,湖南省省長周伯華就大聲疾呼“湖南要發揮優勢,不再‘東張西望’”,以此喚醒湖南人的“樞紐”意識。
人們注意到,湖南人這些年真的走了出去。從積極融入“泛珠三角”,到奔赴“深洽會”“港洽會”“歐洽會”“珠洽會”“廈洽會”,凡有重大經貿活動,就有湖南人忙碌的身影。最近,長沙一個龐大的經貿代表團又將啟程到英國招商,此前湘潭市組團赴德國魯爾區招商,寧鄉縣單獨組團赴粵港招商……
位於洞庭湖畔的岳陽市不僅加快發展環湖經濟圈,而且主動置身大武漢經濟圈,成為湖南連接湖北的經濟“跳板”。如今,“蔬菜銷湘贛,生豬運港澳,茶葉走蘇浙”,令岳陽人引以為豪。
目前,毗鄰湖南的廣東已成為在湖南投資最多的省份,港澳地區與湖南省的經貿大融合趨勢開始顯山露水。
湖南省在中部崛起中逐漸找準了自己的位置,開始“放開手腳趟水”:主動接受粵港澳經濟輻射,積極承接珠三角産業轉移。
“夾縫”中奮勇前行
“領跑中西部,進軍五十強”。長沙縣喊出的這句口號頗有氣勢。去年,這個中部縣實現財政總收入逾20億元,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中的排名5年間躍升了20位。
長沙縣縣長黎勇説:“目前,長沙縣形成了汽車及配件、工程機械、電子信息、新材料四大産業群,規模工業企業中年産值過億元的就有38家,高新技術企業達45家。”
儘管湖南裝備製造、鋼鐵有色、捲煙加工等10大全國競爭優勢性行業2005年實現增加值1175億元,拉動全省規模工業增長17.7個百分點;儘管2005年長(沙)株(洲)(湘)潭三市GDP達2412.6億元,佔全省經濟總量約37.3%,在中國“城市群經濟”中引領風騷,但在湖南決策層看來,這還僅僅是個開頭。
創新湖南、生態湖南、財富湖南、小康湖南……剛剛公佈實施的《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目標明確:投資規模達16500億元,生産總值按照年均10%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總量突破1萬億元;萬元生産總值能耗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最引人注目的是,湖南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新“攻略”,是從夯實基礎入手。
“湘米”對於全國至關重要。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日前再次強調,今年糧食播種面積不減,糧食産量不降。同時,要抓住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增加農民收入這兩個“根本”不放鬆。“中部崛起,湖南首先要把糧食生産搞好。”
張春賢透露,“十一五”期間,湖南省用於交通建設的投資要達到2200億元,將佔全省投資總額的13%,按照大市場、大流通的要求,加快綜合運輸體系建設。
省長周伯華認為,湖南人要以積極的心態應對競爭和挑戰,通過科技、體制和産業創新實現經濟崛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