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十五"我國環保取得顯著成效 環境質量基本穩定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1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4月17日電(新華社記者 顧瑞珍、陳菲、吳晶晶)中華環保聯合會的一項調查顯示,71%的公眾認為,與5年前相比,自己所在城市的環境狀況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轉。“‘十五’期間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國環境質量基本穩定,部分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中國環境規劃院副院長鄒首民説。

    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提供的數據顯示,與“十五”初期相比,2005年全國339個可比城市中,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城市增加了22.2%,空氣質量劣于三級標準的城市下降了24.1%,城市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全國地表水優良類水質比例由34%提高到36%,重度污染類比例由36%下降到28%;全國350個城市中,63.7%的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優於城市居住區聲環境質量標準……

    此外,“十五”期間我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有較大提高;危險廢物和醫療垃圾處置得到了充分重視,建立了一系列技術規範;進口廢物的環境管理進一步得到加強。

    “國家將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作為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在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群眾消費水平顯著提高的情況下,由於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不斷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的進展。”鄒首民説。

    四個方面突顯環保成效

    我國生態保護和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十五”期間,國家以西部大開發為重點,加大了生態保護和建設資金投入力度,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生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國家控制的污染物排放增長趨勢得到初步遏制。2005年,全國煙塵、工業粉塵、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及氨氮排放量分別比2000年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初步控制;由於煤炭消耗量大幅度增加,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有所增加。

    重點地區環境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經過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三河”“三湖”“兩區”“一市”“一海”、三峽庫區及其上遊和各地重點治理項目實施都取得了程度不同的效果,改善了當地群眾生産生活環境。

    我國涌現出一批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典型。全國涌現了100多個生態農業縣,17個生態工業園區,32家環境友好企業。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或城區已從2000年的19個增加到2004年的47個。

    努力破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難題

    儘管取得了很多成績,但鄒首民坦言,“十五”期間力圖重點解決的一些深層次環境問題進展還不夠理想,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環境保護的法制、體制、機制、投入、能力滯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的現象還比較普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突出。

    談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措施,中國環境規劃院總工程師王金南建議: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循環經濟。要建立環境資源經濟績效制度,大力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積極推進政府綠色辦公和綠色採購制度。健全環境監管體制,強化環境管理。堅持和完善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環境管理體制,建立環境保護綜合協調機制,研究確定環境與發展的重大政策。完善法律,改善執法環境。應加快配套環境法律法規的制訂進程,加大對環境違法的處罰力度,有效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推進污染治理的市場化進程。增加政府的環保投入。同時提高污染治理收費標準,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健全環境經濟政策,建立有利於環保的財政稅收體系。探索建立污染産品稅、生態補償制度、排污交易制度。(完)  

 
 
 相關鏈結
· 我國環境質量總體趨好轉 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嚴峻
· 四部門聯手清理整頓四個省區電石鐵合金焦炭行業
· “十五”我國環境保護成效明顯 環境質量基本穩定
· 寧夏嚴格控制工業廢水排放使黃河寧夏段水質改善
· 廣西打造綠色醫療環境 首批"綠色環保醫院"出爐
· 重大污染事故應急能力成"創模"城市重要考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