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積極探索貧困地區發展之路實現協調持續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1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天津5月13日電(記者胡梅娟 穆東 張澤偉)為幫助貧困地區走出“收入水平低-自然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收入水平更低”的惡性循環怪圈,實現貧困地區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持續發展,中國正在積極探索貧困地區發展之路,東西部區域間幫扶、智力扶貧和創業型扶貧等多種扶貧方式。

    中共中央統戰部、全國政協、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和北京大學于13日和14日在天津濱海新區聯合舉辦“首屆中國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戰略論壇”,以推動中國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性減貧問題的研究,共享扶貧工作的各种經驗。

    出席此次論壇的全國政協副主席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説,中國高度重視貧困地區的發展,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予以大力的扶持,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但中國減貧工作仍然艱巨。目前,中國區域發展和城鄉發展還很不平衡,很大一部分地區仍處於貧困之中,還有相當數量的貧困人口。貧困地區應該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如何保證發展的可持續性是一個關係重大的問題。

    天津濱海新區工委書記皮黔生認為,東部地區帶動和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最終實現中國各地區共同繁榮和共同富裕,是東部改革開放先行區應盡的義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天津濱海新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一直把支持欠發達地區發展視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加強東西部區域間在勞動力轉移、産業結構調整、人員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有助於實現“雙贏”。

    13日下午,經過中國西部省份貴州省與天津濱海新區、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共同努力,“光華-泰達-畢節:領導幹部培養項目”開學典禮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行。這個項目被稱為“智力”扶貧措施,它將利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師資力量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成熟經驗,對來自貧困山區的畢節地區領導幹部在人力資源管理、土地規劃與開發、貿易出口、現代物流、科技創新等方面進行培訓,以提高他們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為畢節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組織保證。

    在依靠外力援助的同時,中國一些貧困地區還積累了具有自身地域特點的扶貧經驗。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張來武介紹説,寧夏的“創業式扶貧”模式,讓貧困地區的人們樹立了信心。據悉,這種扶貧方式主要是立足科技項目,突出科技創業,通過培養市場利益共同體的方式,把單個農民、簡單的土地生産要素等組織起來,集中參與市場競爭。

    被稱為“苦甲天下”的甘肅省定西地區,改變群眾“見土地就想種糧食”,甚至是陡坡上開荒造成水土流失的生産習性,通過遵循自然規律,適應市場經濟規律,著力開發了馬鈴薯、中藥材以及花卉等産業,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初步走出一條産業富民的路子,同時避免了環境的惡化,探索出了貧困地區經濟增長、生態保護、社會協調發展之路。(完) 

 
 
 相關鏈結
· 中組部等8部門召開會議部署06年"三支一扶"工作
· 黑龍江投入3000萬支持貧困農民開展勞動技能培訓
· 江蘇再對貧困鄉鎮的衛生院進行“基本設備扶貧”
· 河北省吸引非公有企業資本參與扶貧開發實現雙贏
· 山東繼續實施技能扶貧計劃 扶貧生可優先選專業
· 廣西圍繞“整村推進”進行定點扶貧工作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