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記者姚潤豐、雷敏)記者從正在此間召開的全國氣象科學技術大會上獲悉,“十一五”時期,我國將加快氣象科技創新,全面建設國家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包括中國氣候觀測系統等一系列國家基礎條件科研平臺將成為重點。
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氣象科技創新體系是自主創新的基礎,是提升氣象業務服務能力的關鍵,也是整個氣象事業持續發展的保障。國家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將突出四個重點:
一是建立以全國各類氣象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國家重點實驗室、部門開放實驗室、各級氣象業務單位以及有關企業為主體的氣象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體系;有重點、有步驟地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開放實驗室、研究試驗基地和研究中心。二是建立氣象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體系,從機制上鼓勵氣象科研成果向業務服務轉化。三是建設氣象科技創新平臺,積極推動多部門間的合作,大力推進技術支撐和技術集成工作。其中,中國氣候觀測系統將作為重點,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逐步實施。四是完善氣象科技管理體系。推動氣象行業出現更多自主創新和自主知識産權的科技成果。要加強科技投入的管理,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益。
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表示,我國天氣和氣候預報從開始的經驗預報,發展到目前利用大型計算機進行的數值預報,從氣象要素的常規觀測,發展到目前的利用雷達、衛星觀測,無不體現科學技術進步對氣象事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在過去的幾個五年計劃中,氣象科技始終在國家科技計劃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在國家“十一五”科技計劃中,科技部將繼續把“災害性天氣精細數值預報及短期氣候集合預測”“氣象監測和數據處理”等相關內容納入科技攻關計劃、863計劃等予以支持。同時,在基礎研究計劃、科技條件平臺建設計劃中也將安排有關氣象科技工作的內容。
據悉,儘管我國的氣象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服務領域不斷拓寬,服務産品日益增加,服務時效性逐漸增強,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但我國氣象災害防禦形勢十分嚴峻,氣象科技發展水平和服務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日益增長的需求不相適應,綜合氣象觀測體系尚未形成,氣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水平不高,農村、近海、主要江河流域等氣象災害防禦能力亟待增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