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三峽工程與老百姓:三峽工程為移民帶來新生活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2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三峽工地5月20日電(記者周夢榕、黃豁)從“幹打壘”土房到水泥三層樓,從燒柴、燒煤到燒沼氣,湖北省秭歸縣劉嶺村的譚復柱對移民後的生活十分滿意。他説:“現在屋裏屋外和以前大不一樣,以前全家使用屋外的糞缸,現在有了乾淨的廁所,以前來個客人沒處插腳,現在家裏有了專門的客房。”

    和譚復柱一樣,許多原地後靠移民搬遷前後的居住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在規劃的土地上,用國家發放的移民補償款蓋起了寬敞的房屋。國家不僅對移民被淹的財産進行補償,還對其遷出後的用電用水和環衛設施、公共綠地建設等進行補償。

    到目前為止,三峽庫區累計完成移民補償投資449億元,突破規劃設計目標,搬遷安置移民112萬多人,建設各類房屋4245萬平方米。鉅額的資金、合理的規劃,換來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移民新城,其嶄新的樓群、街市、寬敞的道路以及飲水、衛生設施等,處處體現了國家對移民生産生活的重視。建築專家稱,就城建而言,三峽庫區新老城市的過渡一步跨越了半個世紀。

    大規模的新城建設對庫區人來説,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一些頭腦靈活的人據此跑起了運輸、建起紅磚廠和砂石廠等,先富了起來。記者在移民村看到,不少移民用上了手機,開起了貨車。

    蓄水還給庫區大批柑橘種植者帶來了致富機會。蓄水後,三峽庫區冬季平均氣溫上升0.2攝氏度,夏季則下降1攝氏度,利於柑橘的豐産高産。航運條件的改善,也使果品等土特産運輸更加便利、經濟。此外,蓄水後一些地方旅遊發展迅速,也帶動了移民增收。

    據統計,曾是全國著名連片貧困地區的三峽庫區去年的國內生産總值比1992年增長了7.1倍;人均GDP也由950元增加到7635元,增長了7倍。

    如今,外遷全國20多個省市的三峽移民有16.6萬,大部分人住上了當地政府提供的新房,逐漸適應並融入新的環境。一些人由農民變成了熟練的技術工人,原先的漁民學會了種稻……

    “移得出、穩得住、還要能致富”,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努力為移民創造良好的生産生活條件,搬遷前落實補助補償,搬遷後進行生産扶持。

    據了解,國務院批准從三峽工程每度電的收入中提取4.5厘錢,設立三峽移民後期扶持基金,提取0.5厘錢設立三峽庫區移民專項資金。從2004年至2009年,國家還要從三峽基金中每年提取6億元建立三峽庫區産業發展基金。這些政策可為移民帶來許多實惠。(完)

 
 
 相關鏈結
· 聚焦三峽工程:三峽工程建設大事記
· 三峽工程背景解讀:三峽大壩為何選址三斗坪?
· 三峽工程背景解讀:大壩混凝土中飽含高科技
· 三峽大壩最後1方混凝土澆築完畢 世界第一壩建成
· 解讀:三峽大壩全線到頂後還有哪些相關工程建設
· 三峽辦主任蒲海清:三峽工程建設任務依然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