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三峽大壩最後150立方混凝土澆築者採訪記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2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三峽工地5月20日電(記者 劉詩平) 

    5月20日早晨7時整,三峽大壩最後一倉混凝土澆築開始向頂點衝刺。

    晨光中,胎帶機長約50米的主皮帶向巨臂一樣伸向澆築倉內,把混凝土源源不斷地注入施工面。7時是夜班和白班交接的時刻。臉上挂著汗水的夜班副大隊長王新平完成了澆築三峽大壩主體工程最後一倉混凝土的最後一班崗。當他與白班負責人交接班時,他感到了滿意。因為在過去的8個小時內,澆築工作進展順利:“最後一倉混凝土已經澆築了860多方,還剩下150方左右。

    根據目前的進度,1017立方米的三峽大壩主體工程最後一倉混凝土,完全有把握按計劃在下午2時澆築完畢。”然而,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那流著汗水的臉上其實還有著一絲遺憾,“要是接下來的白班是我上,那就更完美了”。

    5月19日淩晨4時整,三峽大壩主體工程最後一倉混凝土正式開始澆築。當第一方混凝土從胎帶機上沙沙落下,從鋼筋網的縫隙中落入海拔182米高程的倉底時,夜班現場施工負責人王新平其實已經見證了一個歷史單元的開始。

    的確,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誰也不願意錯過。

    剛剛上白班的大隊長唐毅民向記者坦言自己的幸運。他説:“其實這樣的澆築,我在三峽工地的8年時間裏可以説經歷過無數次,但這次的確有些不一樣,能參與建設這樣一項世界少有的大工程,又能在自己當班時圓滿這項工程,的確有些不同一般。”

    在記者採訪唐毅民的過程中,他手中的步話機一直想個不停。要協調混凝土工、排水人員、看倉木工、鋼筋工、測溫人員、電工等整個操作面,他在笑答記者的提問時,工作其實並不輕鬆。

    對於不停攪動上百斤重的電搗棒拌勻混凝土的混凝土工李勇來説,也同樣不容易。上午的陽光並不強烈,溫度也還沒有升高,然而他卻汗如雨下。這個雲南出生長大的漢子,在三峽工地上做了8年的模板工、鋼筋工和混凝土工人,並在三峽娶妻生子。

    當記者就最後的澆築請他談談感受時,他一面不停歇地用手中的鐵棒攪勻混凝土,一面説道:澆築完這一倉混凝土之後,又不知要隨“大部隊”轉移到那裏,而8年的三峽情,又讓自己難以割捨。然而,説到這最後的澆築,他立即憨厚地笑道:“能築這最後一倉,的確很高興,感到光榮。”

    負責整倉模板的王忠堂回答記者所謂最後的澆築時內心的感受時,也同樣憨厚地笑説:“細想起來確實感到很自豪。然而幹完之後,可以回家也是一件高興的事。”

    出生在甘肅的27歲的王忠堂幹的是看倉木工活,身上係著安全繩出現在記者面前的他,在這裡也是一幹8年。高空作業比較危險,而女朋友又遠在蘭州,有時一年也見不上一面,所以這次澆築最後一倉,是回家的好機會。

    “然而,在這裡呆了這麼長時間,在這樣的一個集體中生活,也確實‘呆’出感情來了。”38歲的電工王君,也同樣在這裡幹了8年,從三峽左岸做到三峽右岸,他在回顧自己在三峽的感受時與別人略為不一樣。“在這裡幹了七八年,確實有些留戀,加上這裡的環境也不錯,而搬家時已經買了的傢具很多帶不走,重新購置比較麻煩。”

    至於參與三峽大壩最後的澆築,他説:“三峽這麼大的工程,世界罕見,自己能參與其中,確實感到榮幸。能參加澆築三峽大壩的最後一倉混凝土是一種幸運,幾輩子也難以碰到的。”

    來自雲南曲靖的熊雲川,拿著一根長長的溫度計出現在記者面前,作為控制混凝土溫度的測溫人員,他是專為混凝土量“體溫”的。今年31歲的熊雲川,在三峽工地呆了7年。對於能參加三峽大壩最後一倉混凝土澆築,也同樣感到興奮:“能參加這個世界最大的工程,又是在這樣的一個時刻,我感到很光榮。”

    在斷斷續續地對承擔最後澆築任務的青雲水利水電聯營公司澆築一大隊施工隊員的採訪過程中,時間在快速地逝去,最後一倉混凝土澆築量一步一步向終點推進:

    9時30分,剩下100立方米;

    10時55分,剩下80方左右;

    12時,剩下50立方米;

    12時10分,剩下40立方米;

    12時35分,剩下20立方米;

    12時45分,只剩下最後10立方米;

    14時整,最後一倉混凝土澆築順利完成。

    在三峽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座長2309米、壩頂高程185米的雄偉大壩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大壩最後一倉混凝土澆築完成後,值班大隊長唐毅民欣慰地對記者説:“從1997年12月11日三峽大壩澆築下第一倉混凝土,到澆築總量達1610萬方的大壩築成,3080個日夜,春去秋來、寒來暑往,可謂曆盡艱辛,終於完美地畫上了句點。”

    14時10分,當記者帶著興奮的心情離開一片歡騰的工地時,突然看到工友們把剛完成最後澆築任務的工人高高地拋向空中,歡呼聲響成一片。(完)

 
 
 相關鏈結
· 三峽大壩建設者:我澆築了最後一倉
· 聚焦三峽:千里庫區逐漸形成一批“特色産業”
· 三峽工程質量報告:確立"雙零"目標 追求細節完美
· 三峽工程與老百姓:三峽工程為移民帶來新生活
· 三峽工程背景解讀:三峽大壩為何選址三斗坪?
· 三峽辦主任蒲海清:三峽工程建設任務依然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