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三峽工地5月20日電(記者江時強、黃豁)
“那個時候開車真苦呀,不僅路況差,還要自備油桶,車壞了就只好風餐露宿。現在是車好、路也好,跑起來讓人心情舒暢……”57歲的黃華生説起三峽庫區交通的變遷,感慨萬端。
黃華生是重慶市萬州區郵政局的一名郵車司機,在山山水水間送了近30年郵件。
三峽工程上馬之前,重慶各區縣間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連從萬州這樣的庫區中心城市乘車到重慶也要整整一天。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黃華生就開著我國仿製的前蘇聯嘎斯卡車奔波在庫區。從萬州送郵件到重慶最邊遠的巫溪縣,路上要走兩天。狹窄的土路在叢山峻嶺間蜿蜒起伏,很多地方只容一輛卡車通過。“錯車的時候,有時半個車輪都懸在懸崖外面,下面是萬丈深淵,讓人的心懸吊吊的。”黃華生説。由於交通不發達,郵件的傳送速度也很慢,從重慶寄一封信到三峽腹地的巫山縣城,最快也要10天。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老黃的“坐騎”換成了嶄新的“東風”卡車,但庫區的交通狀況仍沒有多大變化。區縣之間沒有水泥路,長江上沒有大橋,汽車過江必須乘輪渡。有時排隊等待過江的車輛有幾百米長,如果遇上洪水季節,過江要等待五六個小時。黃華生清楚地記得,從萬州到雲陽縣城不到80公里,卻必須兩次過江,花半天時間才能到達。
“庫區交通真正發生巨變是三峽工程上馬之後。”黃華生説。近10多年來,庫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飛速發展,道路從土路、碎石路一步跨越到了高等級水泥路,庫區各區縣的水泥公路基本實現了“聯網”。重慶庫區各區縣已建好30多座大橋,還有20多座橋梁在建設中,過去繁忙的長江輪渡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老黃現在從萬州開車到雲陽只需50分鐘。
蓄水近3年來,庫區交通進一步向立體化邁進。重慶到萬州的高速公路通車,使三峽庫區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過去近10小時的車程縮短到3小時。庫區以前沒有鐵路,現在達(縣)萬(州)鐵路延伸到了三峽庫區的腹心地帶。三峽庫區第一個機場——萬州五橋機場2003年順利通航,大大縮短了庫區和世界的距離。
“庫區交通變化太快了,再隔幾年,恐怕連我這個老司機都找不到路了。”老黃詼諧地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