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西藏年輕一代:青藏鐵路是"催化劑" 將帶來新機遇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1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6月11日電(記者 吳宇 李建敏)即將通車的青藏鐵路,讓15歲的次仁多吉想得很細、很遠:“高原列車的車窗會不會像普通列車一樣,可以打開?”“旅客會不會隨意向外扔垃圾?”“以後長大了,我想開一家生産環保産品的企業。因為西藏通火車後,環保要求肯定很嚴,環保産業會很有前途。”

    來自拉薩的次仁多吉,現在是上海市共康中學的一名初二學生。在這所專門為西藏培養未來人才的初級中學裏,生活著600多名來自西藏的孩子。

    “我也想辦一家企業,專門加工青稞、牦牛肉這些産自西藏的綠色産品,再通過鐵路,賣到全國各地。”次仁多吉的同學旦增桑珠説。

    來自山南地區浪卡子縣的土旦曲達從小就喜歡藏族傳統文化。在他看來,青藏鐵路是“催化劑”,海內外遊客熱衷坐火車去西藏,就是想更近距離感受藏民族獨特的民俗風情和悠久的歷史文化。他説:“我想當一名優秀的藏學學者,以後可以向坐火車去西藏的人們介紹更多、更美的文化寶藏。”

    34歲的胡平從事內地西藏班教學工作已11年。這位英語教師回憶,自己帶第一批西藏學生時,英語要從“ABC”教起,難度很大。“現在,西藏和外界的交流越來越多,來上海讀初中的西藏孩子都有一定的英語基礎,教起來很快。我想,青藏鐵路通車後,西藏的發展步伐肯定會更快。”胡平説。

    目前,中國內地17個省市開設有西藏中學或西藏班。專門為共康中學西藏班學生教授藏文課的扎西群培認為,青藏鐵路正在為西藏年輕一代打開一個重新認識西藏的新視角,青藏鐵路給西藏未來帶來的變化,正在讓新一代藏族青少年自覺增強學習動力,樹立更加積極的人生理想。26歲的扎西群培説:“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如果説中學生與青藏鐵路有關的想法還帶有“遐想”的成分,那麼,正在上海戲劇學院求學的藏族大學生則要“務實”得多。“隨著鐵路的通車,西藏老百姓可以接觸到更多的新事物、新知識和新觀念,西藏不會沒有話劇市場,我們回去後一定會有所作為。”22歲的表演班學生阿旺仁青説。

    阿旺仁青瘦瘦高高,脖子上挂一條西藏風格的綠松石項鏈。他告訴記者,作為實踐鍛鍊,同學們準備自己編創幾個小品,結合自攝的DV短片,利用今年暑假,回到家鄉的鐵路沿線,向藏族老百姓普及環保知識,和他們一起探索鐵路通車後的生産生活新模式。

    “西藏的年輕一代正在與青藏鐵路一起成長。他們比我們想得更遠,眼界更寬。我為鐵路帶給西藏的新希望感到欣喜。”上戲西藏班帶隊老師達娃片多説。(完)

    背景解讀:世界最長的高原凍土隧道——崑崙山隧道

    新華社西寧6月11日電(記者侯德強 王聖志 拉巴)在海拔4767米的崑崙山口附近,坐落著世界上最長的高原凍土隧道——全長1686米的崑崙山隧道。

    崑崙山為世界名山,高大雄偉,橫貫亞洲中部,被稱為“亞洲脊柱”“龍脈之祖”。崑崙6月飛雪,盛夏時節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崑崙山隧道地處高原多年凍土區,地質結構複雜,自然條件嚴酷,隧道穿越多條斷裂帶,進口處有厚層地下冰,出口處為亂石堆積體,中間有裂隙水、地下水、融凍泥流等,被稱為高原地質的“萬花筒”。

    2001年9月,中鐵五局鐵路建設者開始隧道施工。由於隧道在夏季時洞內溫度上升,凍土容易融化,常有冰塊掉下來,這給施工帶來很大困難。為了順利打通隧道,建設者採用“長隧短打”方案,在洞內形成多個工作面施工,推廣凍土施工濕噴混凝土、防排水結構等多項新成果、新技術、新工藝,並摸索出高原機械功率恢復、低溫啟動等方法,從而提高了機械設備在高原施工的適應性能。為了防止和減少凍土病害對隧道穩固性能的影響,崑崙山隧道在施工過程中採取比平原地區多一倍的工序,加設防水層和保溫板。

    經過一年艱苦施工,2002年9月26日,崑崙山隧道順利貫通。(完)

    可可西裏藏羚羊已完全適應青藏鐵路動物通道

    新華社西寧6月11日電(記者侯德強 拉巴次仁 王聖志)記者從可可西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從今年5月中旬開始的藏羚羊遷徙情況來看,“高原精靈”已完全適應青藏鐵路專設的野生動物通道。

    可可西裏管理局五道梁自然保護站站長格來介紹説,5月16日,保護區東部的首批67只懷孕藏羚羊悠然自得地通過了青藏鐵路五北大橋,進入保護區腹地遷徙産仔。到目前,已有上千隻臨産藏羚羊借助動物通道安全順利地穿越了青藏鐵路。

    “今年藏羚羊大規模遷徙産仔明顯早于往年。它們穿越青藏鐵路時一改過去的猶豫徘徊,開始大大方方地結隊通過動物通道。”可可西裏管理局局長才嘎告訴記者。

    青藏鐵路開工建設以來,對高原生態環境的保護給予高度重視。為了保障可可西裏等地的藏羚羊自由遷徙,青藏鐵路建設者在沿線專門設置了33處野生動物通道。建設動物通道,這在我國鐵路工程建設史上尚屬首次。從2004年以來,可可西裏藏羚羊開始逐步適應青藏鐵路動物通道。

    據了解,可可西裏管理局每年在藏羚羊遷徙期間都要組織清障、護航行動,保護隊員和環保志願者在有關部門配合下到公路沿線攔車,為藏羚羊遷徙讓道,使來往于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的臨産藏羚羊有了一定的安全感,逐步適應了青藏鐵路留給它們的通道,從而減少了在鐵路附近徘徊猶豫的時間。

    “如今,成群結隊的藏羚羊在青藏鐵路沿線附近自由自在地遷徙、覓食、追逐嬉戲,它們與鋼鐵巨龍都已成為雪域高原上的靚麗風景。”才嘎如是説。(完)

    張樹森:用雙腳踏勘青藏鐵路

    新華社蘭州6月11日電(記者張錳)今年已經75歲的張樹森,是上個世紀70年代主持青藏鐵路勘測設計的總工程師。談起青藏鐵路,老人總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張樹森説:“青藏鐵路和三峽工程一樣,都經歷了太多的曲折和期待,在多少人的努力下,如今都實現了,不容易啊!”他感慨地對記者説。

    由於受國力和客觀條件的限制,青藏鐵路的勘測設計工作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經歷了“三上兩下”。張樹森主持了第二次勘測階段。“我們在上世紀50年代第一次勘測資料的基礎上,繼續完成勘測,為第三次勘測又積累了大量數據和資料,可以説是承上啟下的一次。”

    1974年下半年,國家決定再次啟動青藏鐵路的勘測設計工作,43歲的張樹森被任命為青藏鐵路勘測設計總工程師。

    由於青藏鐵路經過特殊的地質結構,世界上沒有可以參考的對象。作為總工程師,張樹森最擔心的就是勘測數據的準確性。為了保證野外調查的基礎性資料數據的準確,張樹森制定了嚴格的勘測制度,並且帶頭親自跑到每一個工點,現場核實數據。在唐古拉山口,由於缺氧,張樹森的手指甲慢慢變紫,呼吸也越發睏難。在隊友的幫助下,張樹森在工點稍作休息,指甲的顏色才慢慢恢復正常。

    “作為總工程師,必須一個工點一個工點看,樁基必須一個挨一個核對。幾年下來,走通了青藏鐵路全線1000多公里。”用雙腳踏勘青藏鐵路令張樹森感到自豪,而更令他欣慰的是,由他主持的第二次青藏鐵路勘查設計,數據和資料沒有出現任何差錯。

    “青藏鐵路的建設,其實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張樹森告訴記者,當年受到國力限制,在設計鐵路時,僅僅能保證鐵路修通,火車能安全通過,對於列車運行速度等問題都沒能顧及。張樹森自豪地對記者説:“現在修通的青藏鐵路,充分考慮了列車速度和安全的要求,列車最低時速都要求100公里以上,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採訪即將結束,記者要求看看當年勘查人員奮戰在青藏鐵路的資料照片。張樹森告訴記者,當年勘查隊只有工程地質的技術人員有相機,但作為工程工具,張樹森規定,嚴禁為私人拍照。就這樣,作為總工程師的張樹森也沒能留下一張當時的照片。“雖然當時沒有留下照片,但是如今鋪就在青藏高原上的鐵路已經承載著我們太多的記憶,並將成為我們永遠的驕傲!”張樹森説。(完)

青藏鐵路:環保投資15.4億元

    新華社拉薩6月11日電(記者拉巴次仁 文貽煒 王聖志)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修建在珍稀物種豐富、生態環境脆弱的青藏高原之上,一旦破壞沿線的環境,短期內很難恢復,那麼這條環保投資高達15.4億元的青藏鐵路是什麼樣的一條鐵路呢?

    正在建設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全長1142公里的“鋼鐵巨龍”穿越了可可西裏、三江源、羌塘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如何在工程建設中保護好沿線脆弱的生態環境,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據審計署今年3月發佈的最新公告顯示,青藏鐵路建設單位認真貫徹環保要求,緊密結合工程項目建設,全面安排和落實了環保措施相關投資15.4億元。“投入這麼大的鉅資從事鐵路建設環保工作,這在中國鐵路建設史上還是首次。”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指揮長黃弟福介紹説,為了使環保工作貫徹到建設中的每一環節,青藏鐵路在中國大型工程建設中首次引進了環保監理,委託第三方對青藏鐵路全線進行全程環保監控。一位青藏鐵路施工單位負責人坦言:“我們沒法不認真搞好沿線環保工作,因為有‘第三隻眼’在密切地注視著你。”

    青藏鐵路還填補了我國大型工程環保建設領域的多項空白。首次與鐵路所經省區簽訂環保責任書;首次為野生動物修建遷徙通道;首次成功在高海拔地區移植草皮……

    6月的藏北草原,綠意盎然,生機勃勃。記者來到青藏鐵路當雄車站採訪時看到,鐵路路基上移植的草皮與周圍的高原綠草已自然融為一體。為保護藏北草原,青藏鐵路在海拔4300米至4500米高度地段種植和移植草皮獲得成功。據鐵道部副部長孫永福介紹,青藏鐵路唐古拉山以南段大面積種植和移植草皮,對幫助鐵路沿線恢復生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移植草皮的同時,建設者還有效地保護了被稱為“高原腎臟”的高原濕地。記者看到青藏鐵路建設者先在原濕地旁邊的植被稀疏處挖出與濕地等高的洼地,將濕地原水引入,營造出人工濕地的環境,然後,再將車站用地上的牧草連根挖出半米深,一塊塊植入人工濕地內。如今,移植的濕地草皮與原濕地草皮連成一片,生機盎然。“為了保護4000多平方米的沼澤濕地,我們在青藏鐵路施工中首次採用加筋擋土墻技術,但增加投資達2000多萬元。”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青藏鐵路工程指揮部指揮長任輝民説。

    “藏羚羊是老大,環保監理是老二,這兩樣我們都不敢‘惹’!” 這是記者在青藏鐵路建設工地上常聽到的“怨言”,但卻印證了青藏鐵路近乎苛刻的環保制度。棲息于青藏高原的藏羚羊,每年春夏季節都會大規模由南向北長距離遷徙,為了保證它們自由遷徙,青藏鐵路沿線共設置了33處野生動物通道,並根據不同動物的遷徙習性,將通道設計為橋梁下方、隧道上方及緩坡平交三種形式。記者在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拍攝的錄像畫面中看到:鐵路建設以來,依然有大批的藏羚羊從青藏鐵路大橋下自由穿越。

    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副指揮長拉有玉説:“青藏鐵路是一條‘工程未動,環保先行’的鐵路,在鐵路的規劃、設計、施工中始終貫徹環保原則。” 在青藏鐵路開工之前,國家有關部門對青藏高原的氣候、環境、物種和生態進行了專題研究。青藏鐵路確定的環保目標包括:江河水質不受污染、水土流失防護得力、高原植被有效保護、野生動物遷徙自由、鐵路沿線景觀不受破壞等。

    根據青海、西藏兩省區環保部門檢測表明,截至目前,青藏鐵路建設對河流水質無明顯影響,沿線野生動物遷徙條件和鐵路兩側自然景觀未受破壞,沼澤濕地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如今,青藏鐵路全線鐵軌已全部鋪設完畢,一條“綠色巨龍”已經橫亙在“世界屋脊”之上。(完)

 
 
 相關鏈結
· 一站一景 青藏鐵路火車站融合民族風格現代理念
· 青藏鐵路西格段增建二線應急工程基本完工
· 青藏鐵路環保施工 成為人與自然的“和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