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唐山大地震中有近50萬人通過自救互救重獲新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7月2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石家莊7月26日電(記者 張洪河 曹國廠)唐山大地震使一個百萬人口的工業重鎮瞬間夷為平地,60余萬人被埋壓在廢墟裏。據一項研究成果披露,地震發生後,有約48萬人是通過災區人民自救互救脫險的。

    據有關資料顯示,唐山地震後,唐山市區有60余萬人被埋壓在倒塌物中。因此,震後災區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從廢墟下搶救出被埋壓人員。

    作為我國地震社會學奠基人之一的王子平教授,多年來致力於地震社會學研究,他也是那場地震的倖存者。他介紹説,地震發生後,自行脫險的人們自發形成救助大軍,根據有關資料估算,通過災區人民自救互救脫險的約有48萬人,佔被埋壓人的80%以上。這説明災區人民自救互救活動在搶救生命鬥爭中佔據著極其重要地位。

    王子平認為,災民自救互救之所以能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基於三個特點。

    及時性。災民處在災難發生之地,能最及時地進行自救,別的救援者不可能比他們更及時。由於受交通、通訊等方面的制約,最早到達的救援部隊是震後8小時,而大批部隊是震後20-30小時。

    就近性與廣泛性。唐山地震後的自救活動絕大多數是就近進行的,哪有脫險者,哪就有自救互救者。與就近性相聯絡的便是自救互救的廣泛性,自救互救活動遍及災區每一個地方。就近性和廣泛性使自救互救活動能最有效地爭取時間,而每爭取一分鐘時間就意味著多一分生存的希望。

    自發性。震後初期的自救互救活動幾乎完全是自發的,這與災後初期特定環境下有組織救援活動難以開展有關,也取決於災民自身精神與道德因素。自發的自救互救方式包括家庭自救互救、鄰里自救互救、崗位自救互救等,這些方式的特點是對被埋壓者的情況、環境、位置等比較熟悉,又及時、就近,因而救活率高達90%以上。(完)

 
 
 相關鏈結
· 唐山大地震:當年近30萬人支援唐山搶險救災
· 《唐山抗震成就展覽》24日在唐山抗震紀念館開展
· 唐山大地震後積極防疫 創造大災之後無大疫奇跡
· 唐鋼大地震後重建 年産鋼超千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