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上半年各地GDP保持快增長 節能降耗目標任務艱巨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7月2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7月28日電(記者 陳芳、郭奔勝、梁鵬)近日,全國各省區市陸續公佈上半年經濟發展“成績單”,各地GDP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全國經濟增長達到10.9%。然而,上半年能源消耗不降反升的走勢,讓人們感受到今年節能降耗4%的目標任務艱巨。

    從嚴控制新開工高耗能項目,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再次昭示GDP“變輕變綠”的緊迫性。節能降耗約束性指標能否兌現,即將掀起的一場節能風暴,將是對地方政府“執行力”的一次重大考驗。

經濟發展和降低能耗:天生矛盾?

    在不少人看來,經濟發展和降低能源消耗似乎是一對天生的矛盾體,GDP的高速增長,似乎總避免不了能源消耗的劇增。高速增長的GDP,與單位GDP能耗的指標“落空”形成了反差。

    GDP半年內達10206.4億元的山東省,近兩年規模以上工業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高耗能工業是其中的主力軍。2004年,山東能源消費總量首次超過生産總量,成為全國耗能大省,能源消耗中煤炭佔到近80%。

    GDP排名位居第三的江蘇省,上半年實現生産總值9871.2億元,同比增長15.4%。這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2005年蘇州、無錫、常州、南京四市單位GDP能耗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而今年蘇南的工業投資增速依然強勁,工業重型化導致節能降耗難度增大。

    記者調查發現,很多經濟大省在亮出上半年經濟發展“成績單”的同時,對降低能耗的“成績單”多進行了含糊表述:能耗物耗有所減少,國家重點調控的鋼鐵、水泥等行業持續降溫。

    當然,也有例外。GDP排名第一的經濟大省廣東,也曾依靠大量能源消費推動經濟高速增長,近兩年狠抓“節能降耗”,實施強制性的能耗限額標準,打造“綠色政府”,如今每萬元GDP僅消耗0.79噸標準煤,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5%,成為全國“能效冠軍”。

    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坦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涉及多重因素。用大項目推動高速度增長,是許多地方的習慣性選擇,而速度過高難以轉變增長方式。經濟發展一旦鎖定某種模式,就面臨路徑依賴的極大風險。

    東部沿海省份,經濟總量大,工業規模大,能耗的絕對量也大,但相對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全國單位GDP能耗是1.22(噸標準煤/萬元),江蘇是0.92,廣東是0.79,上海、浙江也比較低,這是個好動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專家分析,由於目前一些省份正處在重化工和承接國際産業轉移的階段,客觀上難以一下子剎住車。

    “地方發展階段不同、資源條件不同,但有一個做法是相同的,就是上工業項目,因為有了項目就有了財稅、有了就業崗位,也有了政績。在這一前提下,控制能耗的硬指標往往會變成軟指標、高門檻會變成低門檻、重要性會變成次要性。”江蘇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葛守昆認為,在宏觀調控的背景下,中央政策取向與地方利益取向的一致性顯得十分重要,現在顯然二者之間存在偏差。

    記者在東部沿海地區採訪時,一位基層幹部説,一年當中縣長召開的項目推進會多達10次以上,而環保會議也就一年開一次。在招商引資會議上,談得最多的是引資規模而不是能耗問題,只要財稅貢獻大,再難批的項目也要弄到手。

結構調整:還未“傷筋動骨”

    在很多地方,工業項目被看成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成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地方黨政領導換屆比較集中的一年,行政主導的投資趨熱驟然增多。顯然,項目不是不能上,關鍵是上什麼項目。

    記者調查發現,這輪投資熱中普遍存在新項目結構偏重、老項目耗能偏多、小項目門檻過低。個別地區為片面追求增長甚至違規出臺了推動高耗能企業加快發展的種種優惠政策。結構調整沒有到“傷筋動骨”的程度,這必然加大降低能耗的難度。

    根據國家統計局等近期發佈的我國第一份能耗公報,單位GDP能耗、電耗,以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整體呈現出從東往西逐步遞增並拉大的趨勢。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區域經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覃成林指出,這與具體的産業結構有關,西部省份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的重工業較多,而東部的輕工業佔比重較大,中部和東北省份的單位GDP能耗則處於中間水平。

    今年以來,中部地區投資增速平均在40%以上,是全國投資增長最快的地區,“十一五”開局良好,西部一些地方的發展也進入了一輪黃金髮展期。然而,在科學發展觀還沒有真正樹立的情況下,新一輪投資建設泥沙俱下,在各地感覺都不是很明顯的問題和苗頭,從宏觀分析卻是過快過熱,隱憂重重。

    最突出的問題是,當前中西部省份局限于其所處的工業發展階段,增長主要表現在量的擴張上,經濟“成績單”上還可以清楚地看到“粗放”二字。有的省份,當南部産業結構正在逐步變輕,大能耗項目開始受到限制,北部地區卻迎來了重工業發展時機,帶來的結果是全省的能耗指標仍然處在高位運行。事實上,這種發展的不平衡性和發展階段的差異性,容易打亂能耗指標全國一盤棋。

    GDP看得見、摸得著,而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等,則需要較長時期才會顯露出來。如果能耗高的地方不能限制高能耗産業的發展,不能以高科技改造某些傳統的高能耗産業,這些地區官員的政績就要打折扣。

降能、減污:項目市場準入門檻的剛性指標

    面對今年的嚴峻的節能形勢,發展改革委主任馬凱明確表示:“將把能耗標準作為項目審批、核準和備案的強制性門檻,遏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日前,發展改革委與30個省級人民政府簽訂了節能目標責任書。

    國務院26日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溫家寶總理強調下半年將落實節能目標責任制,抓好重點企業節能和重大節能工程,健全能耗公報制度。儘快將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控制的目標責任分解落實到市(地)、縣和重點排污單位。

    據了解,一些地方已經開始嚴把能耗增長源頭關,從嚴控制新開工高耗能項目。山東就已確定1000戶重點企業的主要節能指標。江蘇等沿海地區開始率先在省內公佈各個地區的發展能耗指標,並與幹部政績考核挂鉤,迫使各級幹部在發展決策上把經濟成績與能耗成績同步考慮。這對地方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將起到“倒逼”作用。

    專家分析,我國在新一輪增長週期內,沿海等發達地區經濟增長方式正在從粗放型向準集約型轉變,作為衡量經濟增長方式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在部分省份已經超過了45%,標誌著這些省份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發生了較大轉向,但仍有距離。

    全國人大環資委有關人士建議,各省能耗指標的公佈,給各地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這也正是公佈能耗指標的真正意義所在。不過,配套公佈的還要有禁止性的措施,比如,局部地區如果能耗增長過快,甚至失控,可考慮用階段性停止審批工業項目等做法來進行調整,保證壓力能夠傳導到位。

    “要把能耗的‘成績單’做成像發展‘成績單’一樣好看,的確不容易。不過,再難也要做,因為讓GDP變綠、讓産業變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葛守昆説,經過幾輪宏觀調控,我們不能簡單停留在調控措施上,而要建立起保證經濟長期平穩發展的內生機制。(完)  

 
 
 相關鏈結
· 上半年能耗增長快於經濟增長 降耗目標任重道遠
· 甘肅"十一五"期間節能降耗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啟動
· 江蘇省召開節能工作會議 部署全省節能降耗工作
· 湖北省將大力實施“6115”工程促進節能降耗工作
· 山東省級機關量化節能指標 實行"有獎"節能降耗
· 五部門聯合組織九行業千余企業參與節能降耗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