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共文化服務
(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資分開和管辦分離,切實把政府的職能由主要辦文化轉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要從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出發,以實現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目標,堅持公共服務普遍均等原則,兼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形成實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1.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佈局。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幹,以社區和鄉鎮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優先安排關係人民群眾切身文化利益的設施建設,加強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電臺、電視臺、廣播電視發射轉播臺(站)、互聯網公共信息服務點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一批代表國家文化形象的重點文化設施,大力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設,加大對重要社科研究機構、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藝術院團、承擔政治性和公益性出版任務的出版單位的扶持力度。
——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設施,加強圖書館、博物館和文化館(中心)建設。
——在鞏固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基礎上,基本實現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
——加強各級廣播電視無線發射轉播臺(站)的維護,更新設備,保障正常運行。
——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邊窮等地廣人稀的地區配備流動文化服務車,建設流動服務網絡。
專欄1 國家重大文化設施、重要文化工程項目
和重點扶持的社科機構、藝術表演團體、出版單位
|
重大文化設施建設 |
國家大劇院工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國家圖書館二期暨國家數字圖書館建設工程、中國美術館二期改擴建工程、國家話劇院建設工程、中央電視臺新址建設工程和地方重要文化設施建設。 |
重要文化工程項目建設 |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農村為重點,建設電子圖書、舞臺藝術、知識講座和影視節目等數字資源庫,基本完成全國市、縣和鄉鎮分中心建設,推進文化資源數字化,促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
廣播影視數字化工程——全面推進廣播電視由模擬向數字化轉換,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新興傳播載體,加快電影製作、發行、存儲和放映的數字化。
國家重大出版工程——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寧文集》、《中華大典》、《中華古籍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大辭海》、《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等重點圖書、音像、電子、網絡出版物。
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和二十世紀美術作品收藏工程——完成100幅(件)表現中國近現代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大型繪畫和雕塑作品,收藏二十世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美術家、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學術價值的美術作品以及革命美術作品和相關史料。
新疆、西藏、內蒙古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出版工程——支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各種出版物的出版、印刷、複製和發行。 |
重點扶持的社科機構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編譯局。 |
重點扶持的藝術表演團體 |
中國京劇院、國家話劇院、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國東方歌舞團、中國交響樂團、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中央歌劇院、中央芭蕾舞團、中央民族樂團、中國廣播藝術團、中國愛樂樂團,以及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地方藝術表演團體。 |
重點扶持的出版單位 |
人民出版社、盲文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出版單位。 |
2.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適應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拓寬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設施服務公示制度,公開服務時間、內容和程序,在窗口接待、場所引導、資料提供以及內容講解等方面,創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增強吸引力。
——完善國有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對未成年人等免費或者優惠開放制度,有條件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公共文化設施可向社會免費開放。
——實行定點服務與流動服務相結合,鼓勵具備條件的城市圖書館採用通借通還等現代服務方式,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社區和農村延伸。
——採用政府購買、補貼等方式,向基層、低收入和特殊群體提供免費文化服務。
——促進數字和網絡技術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應用,建設數字廣播電視信息平臺、數字電影放映網絡系統、網上圖書館、網上博物館、網上劇場和群眾文化活動遠程指導網絡。
——支持民辦公益性文化機構的發展,鼓勵民間開辦博物館、圖書館等,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3.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體制和運行機制。各級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對公共文化機構的指導、監督,並從資金、設施、場地、機構、人員等方面,保障公共文化設施正常運轉和功能的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機構要完善功能定位,明確服務目標、任務和責任,建立考核、激勵和約束機制,提高使用效益。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興辦國家允許的各類公共文化設施,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編製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國家標準,修訂電臺、電視臺和廣播電視發射轉播臺建設標準。完成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標準體系的制定,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機構評估系統和績效考評機制。形成政府主辦、社會參與、功能互補、運轉協調的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體制和責任明確、行為規範、富有效率的運行機制。
4.切實維護低收入和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採取政府採購、補貼等措施,開闢服務渠道,豐富服務內容,保障和實現城市低收入居民、殘疾人、老年人和農民工等群體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國有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或優惠向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開放。國有藝術院團、影劇院每年安排一定場次主要面向低收入居民的低價演出或放映。中央和省級電視臺開辦添加手語的節目或欄目。積極開展為農民工送書、送戲、送電影活動。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後,保留一定數量的模擬頻道,完整轉播中央、省和當地的主要節目,對低收入家庭給予優惠的資費政策,保證他們的基本收視需求。
(九)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增加政府投入,調整資源配置,著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重點工程,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建立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
1.推進農村文化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欠發達地區綜合文化站的改擴建和農村危舊公共文化設施的改造,實施農村文化重點工程建設,改善、提升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條件和服務水準,逐步改變城鄉之間文化發展不平衡現象。
專欄2 農村文化建設重點工程
|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推進廣播電視進村入戶,充分利用無線、衛星、有線、微波等多種手段,為廣大農村地區提供套數更多、質量更好的廣播電視節目,全面實現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通廣播電視。
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做好農村電影拷貝配送工作,豐富電影片源,加快推進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加強農村電影院更新改造,增加固定或流動放映點,基本實現全國農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
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在欠發達地區新建、改擴建2.5萬個左右綜合文化站,配備必需的設備,完成對農村危舊公共文化設施的改造,基本實現全國鄉鎮均建有綜合文化站。
流動綜合文化服務車——對西部及其他老少邊窮等地廣人稀適宜開展流動服務的地區,為縣鄉配備流動文化服務車、流動電影放映車,開展集影視放映、文藝演出、圖片展覽、圖書銷售和借閱、科技宣傳為一體的流動文化服務。 |
2.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資源,逐步增加為農村服務的資源總量。
——中央和省級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要加大農村和農業報道的分量,增加農村節目、欄目和播出時間。農業大省的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要創造條件開辦農村版和農村頻率、頻道。市(地)黨報和市(地)縣電臺、電視臺要把面向基層、服務“三農”作為主要任務。
——加大對農村題材重點選題的資助力度,把農村題材納入舞臺藝術生産、電影、廣播劇和電視劇製作、各類書刊和音像製品出版計劃,保證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在出品總量中佔一定比例。對重要文化項目和文化産品採取政府補貼,以政府採購的方式直接送到農村。購買適合農村的優秀劇本版權,免費供給基層藝術院團使用、改編併為農民演出。鼓勵和組織專業文化工作者到農村輔導群眾文化活動。
——加強“三農”讀物出版工作,開發出版適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民買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音像製品和圖書等各類出版物。實施“送書下鄉工程”,重點面向西部地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農村文化室配送圖書。
——縣(市)圖書館逐步實行分館制,豐富藏書量,形成統一採購、統一編目的圖書配送體系,充分發揮縣圖書館對鄉鎮、村圖書室的輻射作用,促進縣、鄉圖書文獻共享。按照“政府資助建設,鼓勵社會捐助,農民自我管理,市場運作發展”的要求,支持農民群眾開辦“農家書屋”。
3.建立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要納入各級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和政府目標管理責任制,納入創建文化先進縣(市)、文化先進鄉鎮和創建文明村鎮等相關評價體系,所需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保證一定數量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用於鄉鎮和村的文化建設,文化領域新增加的財政投入應主要用於農村。政府要保證文化館(站)開展業務必需的經費、基層公共圖書館購書經費、廣播電視發射轉播臺正常運轉必需的經費、廣播電視“村村通”運行維護經費和農村電影放映補助經費。建立健全基層文化單位的評價體系,將服務農村、服務農民作為基層文化單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內容。
(十)普及文化知識。在全社會廣泛開展人文社科、文藝欣賞、法制、科技衛生等基礎知識的普及工作。加強村鎮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家庭文化建設。實施“國民藝術教育推進工程”,推動文學、戲劇、音樂、舞蹈、曲藝、雕塑、繪畫、工藝品、風俗、技藝等到農村、到工廠、到軍營。高度重視義務教育階段的文化普及教育,使廣大中小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識和傳統文化技藝。在國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比重,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知識的普及教育。加強群眾文化創作,發揮文化館(站、中心)等文化機構的組織作用,充分利用傳統節日、重大節慶、廣場文化活動等載體,開展歌咏、讀書、書法、朗誦、科普知識等各種群眾性文化活動。組織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演出,鼓勵和支持專業藝術院團富餘、離退休演藝人員開展群眾性文藝輔導或展演活動。國有文化單位每年要安排一定場次的免費演出和藝術講座,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提高藝術欣賞水平。
(十一)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機制。通過援贈設備器材和文化産品、共享文化資源、業務合作、人員培訓、工作指導等方式,通過東部地區對西部地區、城市對農村開展“一幫一”對口支援活動,幫助農村和西部地區解決文化産品和服務相對缺乏的問題,支持其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共青團、婦聯、文聯、作協等人民團體的組織引導作用,廣泛開展文化志願者活動。在“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高校畢業生到農村服務計劃”和大、中學生志願服務日行動中增加文化服務的內容。動員離退休文藝工作者、藝術院校學生和其他熱心公益事業的各界人士為社區提供志願文化服務。支持和資助優秀文化專業人才支援西部文化建設。對優秀的文化志願服務者予以表彰和獎勵。
(十二)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在用地、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社會力量通過依法成立的非營利公益性組織和國家機關向公益文化事業的捐贈,納入公益性捐贈範圍。動員城市單位、居民以各種方式捐贈電視機、收音機、計算機和農民群眾需要的圖書雜誌、音像電子出版物等。鼓勵權利人許可基層文化單位無償使用其作品或錄音錄像製品。機關、企業、學校的文化設施要盡可能向社會開放,積極開展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