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災民人身安全和降低經濟損失放在第一位
——建設部有關負責人談防災減災
新華社北京9月18日電(新華社記者)今年我國部分地區相繼受強熱帶風暴、颱風和乾旱的影響,給當地人民生産生活及財産造成嚴重損失。為了統籌部署城鎮綜合防災工作,各級建設部門始終把災民人身安全和降低經濟損失放在第一位。
據建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到目前為止,建築工地、建築邊坡、風景名勝區、城鎮危舊房屋以及城市市政基礎設施方面在汛期特別是颱風時節未發生重大傷亡事故。
防災減災確保城鎮安全
進入汛期以來,建設部陸續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建設系統防禦颱風等災害性天氣工作的通知》《關於加強汛期建築施工安全生産工作的意見》等文件,要求各級建設部門統一部署,落實責任,提高城市綜合抗災能力,確保城鎮安全。在今年第8號颱風“桑美”襲擊浙江、福建後,建設部派出工作組赴災區配合省廳開展災後重建工作。
四川省建設廳到重災區遂寧、南充等地指導建設部門抗旱工作,並組織專家組對全省設市城市的城市供水水源及水質進行檢查,確保城市生産生活用水安全。
各地環境衛生管理部門集中車輛和人員為災區鄉鎮送水,很大程度緩解了農村飲水問題。重慶市政管委積極組織城鎮供水行業抗旱工作,督促指導供水企業落實高溫季節安全供水和節水措施,為供水企業保障城鄉供水提供大力支持。
一些區縣在城周邊的市政供水管網上設置臨時免費取水點,方便城郊和農村居民取用;有的派出技術骨幹指導鄉鎮供水工作;一些地區採取供水限時限量,優先保證城鄉居民生活用水。
對於東南沿海遭受暴雨和颱風襲擊的省市,各級政府也做了深入細緻的工作,及時準確預報天氣情況並通報當地群眾轉移,從而避免了更多人員傷亡。省市政府領導和省建設廳、市建設局工作人員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指揮救災。緊急轉移安置和搜救失蹤人員,救治受傷病人。妥善安排災民基本生活,儘快恢復生活供水和發放建材物資。
防汛抗旱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儘管建設部門為防災減災工作做了大量工作,但建設部有關負責人指出,當前城市防汛抗旱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排澇設施標準低,抗災能力與城市發展不適應,而且短時暴雨強度大,城市排水壓力重。部分城市建設速度快,排澇設施配套建設滯後。
如安徽省黃山市、天長市因城市排水泵站容量不足,排水管網管徑偏小,同時,城市開發建設影響了原有水系發揮作用,又未能及時進行調整和整治,滿足不了汛期排水的需要,出現了短時間的內澇。
城市供水水源缺乏,供水設施設備老化,資金投入不足。如重慶等地區嚴重乾旱,水庫以及地下水位下降甚至乾涸,一些區縣常用水源枯竭,城鎮供水水源問題嚴峻。
市綜合防災基礎薄弱。一是建設系統可供調配的救災資金極為有限;二是個別地區尚未建立規範有序的防汛抗災預案制度;三是建設系統儲備的抗災救災物資、設備不足;四是建築業民工安全防禦意識較低,有些建設單位認識不到位。
城市建設綜合防災的管理機制亟待完善。長期以來,城市單災種防災規劃各自為政,缺乏統籌考慮。
積極籌劃城鄉建設綜合防災與應急保障體系建設
建設部有關負責人指出,今後的工作,要積極籌劃城鄉建設綜合防災與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加快建立風險隱患信息系統和綜合防災監控體系,指導地方開展防災避難疏散體系建設和防災規劃編制、實施,建立災後損失與災害應急措施成效評估機制,不斷提高城市綜合防災能力。
他強調,要重視農村防災能力,加強村鎮房屋質量管理和技術指導。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考慮村鎮建築佈局,指導村一級應急避難公共場所建設。進一步加強村鎮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築的質量監管,保證工程質量符合國家相關法規和行業標準。
加強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的防災能力建設。一是開展城市風險隱患排查工作,建立數據庫和信息系統。二是研究有關災後重建的應急供水制度,修訂有關城市防洪規劃和排水標準。三是加強對風景名勝區防災的管理能力。
加強工程建設過程中的防災能力建設。採取措施加強工程建設過程中防災工作,加強對建築行業農民工和管理人員抗禦颱風、防範滑坡等災害的教育。要求颱風多發省市的施工企業把防範颱風工作列入專項應急救援預案中,並組織演習。組織制定《建築施工災害天氣預警應急預案》,制定建築施工現場臨時建築物安全技術規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