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人民銀行:未來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依然存在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1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記者張旭東、張周來)中國人民銀行14日發佈2006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雖然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形勢良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保持相對穩定,但未來我國價格走勢的上行風險仍然不容忽視,通貨膨脹的壓力依然存在。

    數據顯示,2006年前三季度,我國CPI同比上漲1.3%,比上年同期低0.7個百分點,與上半年持平,但非食品價格和服務項目價格漲幅穩中趨升。與此同時,我國生産價格指數(PPI)同比漲幅有所反彈,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幅度仍高於工業品出廠價格。

    報告指出,儘管從長遠來看我國消費品供大於求的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改變,部分行業生産資料和消費品産能較快增長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相關産品價格上升,但現階段三大因素將會進一步推動産品價格上調:

    一是水、電、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資源性産品的價格改革將加快推進,公用事業産品價格會陸續上調,國際原油、有色金屬價格高位運行,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生産價格指數的拉動作用將進一步顯現;

    二是國家將繼續加大對企業環境保護、職工勞動保障、安全生産等方面的要求,企業在治理污染、勞動保障、安全生産、職工工資等方面的成本會相應增加;

    三是各地投資衝動依然很強,投資增速有反彈的可能,未來生産資料價格仍然存在上漲壓力。

    央行認為,隨著宏觀調控各項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實,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但價格上漲的風險仍然不容忽視,通貨膨脹壓力依然存在。此外,央行第三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也顯示,居民預期“物價上升”的佔比升至44.2%,比第二季度提高6.8個百分點,為歷史次高水平,居民對未來物價預期不樂觀。

央行表示:採取綜合措施合理控制貨幣信貸增長

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記者張旭東、蘇萬明)中國人民銀行14日發佈的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稱,央行將繼續加強流動性管理,採取綜合性措施合理控制貨幣信貸增長。同時,還將著眼于中長期政策,加快經濟結構性調整。

央行流動性管理所涉及的流動性主要指範圍較窄的宏觀流動性,通常特指銀行體系流動性,即存款性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主要包括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央行通過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進而調控貨幣信貸總量。

央行表示,在我國當前的流動性條件下,搭配使用央行票據和存款準備金率兩種對衝工具管理流動性的方式是可行的,是維護貨幣政策主動性和有效性的必要舉措。目前商業銀行持有大量高流動性資産,單純依賴公開市場操作回收流動性僅是淺層對衝,而且對衝數量和進度還受到商業銀行購買意願影響。維持一定的流動性管理力度,有利於促進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有利於抑制過度投資,從而鞏固宏觀調控成效。

對剛剛採取的今年第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央行稱,存款準備金工具的運用可以增強對衝的主動性和對衝“深度”,同時,在流動性較多的前提下,小幅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並不是一劑猛藥,而是屬於適量微調。適當和有效的貨幣政策調控有利於抑制經濟運行中的不健康因素,有利於促進金融市場健康發展,不會影響整體經濟運行的基本軌跡。

央行表示在繼續加強流動性管理的同時,著眼中長期,進一步加快經濟結構性調整,落實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的各項政策措施。

央行建議可通過改善社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關係,增加居民收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通過推動醫療、教育、住房等方面制度改革,降低居民未來不確定性風險,穩定支出預期;引導和鼓勵企業適當降低積累比例,增加利潤分紅水平;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公共産品供給,發揮財政政策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方面的突出優勢,加大對社會事業支持力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中國貿易順差緣何迅猛增長?
——央行詳析中國貿易順差成因

    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記者張旭東、李興文、蘇萬明)我國近年來持續高增的貿易順差,是中國經濟中的一個突出問題。鉅額貿易順差,不僅造成了中國外匯儲備額的迅猛增長,而且也引發了不少貿易摩擦。

    那麼,中國貿易順差緣何迅猛增長?分析其背後的複雜成因,對當前的貿易政策出臺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央行14日在發佈的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認為,加工貿易順差是我國貿易順差主要來源,而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約80%來自外商投資企業。

    “它們(上述外商投資企業)不僅取得了加工貿易利潤的較大份額,還通過轉移定價等方式獲益,我國只得到很小比例的工繳費收入。”央行報告稱。

    數據顯示,2001年至2005年,我國貿易出口、進口累計分別為2.4萬億美元和2.2萬億美元,年均增長30.1%和28.3%。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05年我國貿易出口、進口量均居世界第三位。今年前三季度,貿易順差增至1099億美元,同比增長60.4%。

    央行分析認為,20世紀90年代中期,加工貿易超過一般貿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加工貿易賺取的是出口和進口之間的增值部分,這決定了加工貿易必然出現順差。2001年至2005年,加工貿易順差年均增長28%,總額達4389億美元,對同期貿易順差的貢獻率為207%。

    央行表示,外商直接投資高位增長,對貿易順差的貢獻也在增大。外資大量流向加工製造業部門,帶動國內生産能力增加和出口擴大。2001年至2005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年均增長11.5%。2005年我國前100家最大的出口企業中,外資企業56家,比2003年增加了7家。

    近年來,扣除來自具有比較優勢的加工貿易順差外,我國其他貿易方式總體上還處於逆差。我國雖是外貿大國,但出口産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仍偏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還算不上真正的貿易強國。

    目前,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産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擁有商標的企業不足40%,高技術含量産品80%以上依賴進口,我國自主品牌産品出口不到10%。在電子産品和設備出口中,大部分出口商品單位價值低於韓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同類商品。

    從外商直接投資和加工貿易順差與我國總體貿易順差同時增長的情況綜合分析,央行認為,我國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際産業轉移,尤其是製造業從其他地區向我國轉移。

    近年來,全球貿易的地區結構發生顯著變化,我國作為世界加工廠的角色日益明顯,從東盟、韓國等亞洲國家大量進口原材料和半成品,經加工組裝後,再向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出口,亞洲國家向美國和歐盟地區的部分直接出口轉變為通過中國進行的間接出口。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05年,我國分別吸收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當年出口的21.8%、11.5%和8.3%,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分別佔我國出口總額的21.4%和18.9%。與2001年相比,2005年東盟、韓國等在我國進口中的份額也分別上升,其在美國出口中的份額則分別下降了1、1.1和0.7個百分點。而同期,我國在美國進口市場的比重上升了5.8個百分點。

    “上述數據表明,部分亞洲國家對美貿易順差轉化為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報告稱。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鏈結
· 人民銀行將提高調控主動性抑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
· 人民銀行繼續執行穩健貨幣政策推進金融市場發展
· 央行公佈的數字顯示 去年貨幣信貸增量總體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