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銀行業11日起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人民幣業務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1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張建平)按照加入世貿組織時的承諾,中國銀行業從11日起向在中國註冊的外資法人銀行全面開放人民幣業務,實施與中資銀行完全統一的監管標準,對外資銀行全面實行“國民待遇”。

    中國銀監會提供的最新材料顯示,目前,共8家外資銀行向中國銀監會提出申請,要求將其在中國境內的分行改制為法人銀行。這8家外資銀行分別是:匯豐銀行、花旗銀行、渣打銀行、東亞銀行、恒生銀行、日本瑞穗實業銀行、新加坡星展銀行、荷蘭銀行。

    根據此前剛剛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及其《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規定,從12月11日起,我國將取消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和客戶對象限制,在承諾和審慎監管的框架下,對外資銀行實行國民待遇;外資法人銀行可經營全面外匯和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分行在現有業務範圍的基礎上,可以吸收中國境內公民每筆不少於100萬元人民幣的定期存款。

    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認真履行承諾,對外資銀行實施自主開放措施,外資銀行機構數量明顯增加,業務品種和經營地域不斷擴大。截至今年9月末,中國向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的城市達到25個,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機構達111家,在中國註冊的外商獨資和中外合資法人銀行業機構14家,22個國家和地區的73家外國銀行在中國24個城市設立了191家分行和61家支行,41個國家和地區的183家外國銀行在中國24個城市設立242家代表處,在華外資銀行資産總額高達1051億美元,佔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産的1.9%。

    加入世貿組織五年來,中國銀行業改革體制和機制,改善公司治理,控制和降低風險,積極實施經營戰略轉型,資産質量明顯改善,不良貸款率降至1位數,實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突破。截至9月末,資本充足率達標的中資商業銀行由2003年的8家上升到66家,達標銀行的資産佔商業銀行總資産的比重從2003年初的0.6%上升到74%。一批中資銀行順利實施股份制改造並成功上市,現代公司治理架構初步形成,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已進入國際十大銀行之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日益明顯的外部競爭壓力下,中資商業銀行開拓創新,在金融衍生交易、個人理財業務、電子銀行和銀行卡業務、綜合經營等多個全新領域取得可喜進步。目前,已有18家中資商業銀行取得衍生品交易資格並不斷推出形式多樣的衍生産品,10家中資銀行取得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資格,電子銀行業務交易規模達到100萬億元,年均增長120%,銀行卡發卡量從2001年的3.8億張增長到目前的10.3億張。

    銀行業內人士認為,人民幣業務全面開放後,從長遠看,中外銀行將在銀行業新技術、新産品、利潤生成和盈利模式、管理體制、機構設立、經營理念、監管體制和監管思路等方面形成競爭格局;短期內,個人理財業務可能成為雙方競爭的焦點。但外資銀行在經營理念、産品、服務等方面的優勢,與其在網點設置等方面的劣勢,恰與中資銀行形成互補。另外,由於大多數外資銀行門檻較高,因此在短期內外資銀行的高端服務可能一時還難以惠及普通客戶。

    中國銀監會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明確表示,銀監會將進一步提高銀行業對外開放水平,堅持“改革與開放並舉、開放與監管並行、監管與服務並重”,以對外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強化監管提高開放水平,以優化服務改善開放環境,切實維護存款人利益,維護公平競爭環境,維護金融體系的安全和穩健運行。

 
 
 相關鏈結
· 海關總署預計:入世五年中國外貿規模擴大兩倍多
· 商務部副部長在中國入世五週年特別報道活動講話
· 入世:讓世界感受中國
· 我國堅持開放 履行承諾 注重水平 開放更上層樓